2017

〈小村子〉 看見女性育兒不為人知的憂愁

〈小村子〉 看見女性育兒不為人知的憂愁

記者 戴淨妍 報導  2017/01/19

DSC_0038.JPG

 

 

 

 

 

 

 

 

 

 

 

 

 

 

 

 

 

 

 

 

 

 

攜幼子參加小村子活動的女性( 戴淨妍/攝)

 

     隱藏在錯綜複雜的農田與村落中,是新竹市千甲里集會所,當你想走近一探究竟,便能聽見孩童的笑聲滿溢出集會所的大門,因為這裡同時也是〈小村子mama teams up〉的集會所,由創辦人高雅雪所成立的社會企業,專門解決年輕媽媽在辛苦的育兒之路中所遇見的各種疑難雜症。

女性育兒壓力已成問題

       新竹市是個充滿外來人口的都市,許多人來到新竹讀書、就業,甚至結婚生子,雖然有許多已婚婦女表面上十分光鮮亮麗,擁有高學歷、高薪工作與社經地位,但在生下孩子後,由於離鄉背井、無所依靠,且丈夫成天在外工作,無可奈何之下,紛紛辭職擔任家庭主婦,然而在育兒的過程中,往往缺乏實質的幫助與心靈上的支持,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而在今年(2016年)五月,竹北更是發生了工程師之妻攜二幼子自殺的悲劇,「這個事件在我們的Facebook同溫層很震撼」高雅雪悲痛的說「我認為這已經是個社會問題了。」高雅雪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2015年5月成立社會企業〈小村子〉的Facebook粉絲專頁與私人社團,並在同年9月進駐千甲集會所,設立實體據點,目前已擁有四千多位會員。

〈小村子〉成立  雙管齊下的解決之道

      「我們的目標一開始就很清楚,要成立一個社會企業」,成立社會企業能根本解決上段所描述的議題。舉Play Group(見小檔案)以及親子遊戲館為例,兩者為親子帶來的只有短暫的休閒娛樂以及交流機會,團體成員間互動的時間持續性並不高。另一方面網路上的眾多媽媽經驗分享網站或是兒童用品團購網站,其能解決的問題只停留在較微小的層面,諸多問題如臨時照護、飲食、教養問題以及媽媽的心理壓力,都是兩者無法改善的。「即便說你網路資訊那麼發達,隨便Google就可以知道問題的解答,但是你依然沒有解決媽媽的問題與痛點。」高雅雪說明,「如果旁邊就有一個人能跟你溝通,了解你、傾聽你,或帶著你去做什麼,那成效與虛無飄渺的網路是差很多的。」有鑑於此,〈小村子〉採取虛擬的網路社群與實體的集會活動同時進行的策略。虛擬的社群網路意指由Facebook社群以及網路雲端結合打造的互助平台,會員能利用網路社群尋求幫助或是提供幫助,串聯網路人群的力量解決問題,形成一個擁有實際功能的互助團體。實體的集會活動則意指利用〈小村子〉位於新竹市千甲里集會所的基地,舉辦親子共食、共玩、共學的各項活動,根本解決媽媽們的育兒的焦慮與無助感。

    〈小村子〉的實體活動以「親子共食、共玩、共學」活動為主要特色,所謂親子共食、共玩指在平常的日子裡,媽媽帶著孩童和其餘參加者一同待在〈小村子〉基地,度過一段無拘無束的休閒時光,孩童能一同在偌大的空間內玩耍,媽媽們則在旁邊一邊看顧孩子一邊聊天,基地裡同時設有廚房能供參與者自由使用,「這邊沒有誰教誰,沒有誰服務誰,誰都不是主導人,你想要做什麼,一聲吆喝,就會有人跟你一起。」而所謂共學則是指是當媽媽想要學習某些課程,卻受限於必須在家照顧孩子時,便能在〈小村子〉的網路社群中許願,利用網路的號召力,自然而然就能找到擁有該才能的媽媽實現你的願望,舉例來說,〈小村子〉開設有纏繞畫、心靈沉澱、靜心瑜珈等課程,能讓婦女能從中得到身、心靈的喘息,而每周三開設的母語日課程則是由老師帶領親子共同學習母語,藉此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這些課程除了擁有相較於外面的課程較便宜的費用外,也能把孩子安置在身邊,因此同時解決了托育的問題。

DSC_0042.JPG

〈小村子〉基地開設的母語日課程(戴淨妍/攝)

     〈小村子〉與當地社區的居民亦有十分友善的關係,他們的基地─千甲里集會所,便是由千甲里里長所提供,他們整理了原本閒置的偌大空間,並在網路上募款,得到的錢用於企業籌畫與空間布置,現在在基地內放眼望去,便能看見孩子們在遊戲區玩耍的景象,將原本門可羅雀的集會所改造成欣欣向榮的親子共同空間,除了網路上號召而來的參與者,部分的當地居民聽見了他們的理念後亦相當支持,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甚至提供了一片原本已經荒蕪的田地,並教導他們如何重新整理、種植蔬菜,還提供了菜苗,就這樣,〈小村子〉擁有了自己的菜園,他們將農事活動列入共食、共玩的活動範圍內,鼓勵親子一同體驗種植有機蔬菜的過程,並將來源令人安心的蔬菜在集會所的廚房內煮成一道道的新鮮料理,親子一同食用。

DSC_0055.JPG

〈小村子〉基地裡熱情參與活動的小朋友(戴淨妍/攝)

精神向外傳遞  改善女性處境

       身為創辦人兼主要經營者的高雅雪,對於〈小村子〉的經營方針與未來規劃有著很特別的藍圖,她強調勞動有價與使用者付費,十分堅定的解釋:「當老師的媽媽一定能拿到酬勞,讓她們得到被需要感與成就感,知道自己是很優秀的。」也同時擁有向享受服務的人收取費用的實際感覺,她認為,創造獲利才能往理想目標邁進,若是靠無酬勞的義務性互助並不能使組織持久發展及擴張,可能造成無疾而終的結果,這是她選擇成立社會企業的原因。另外,她也鼓勵成員將〈小村子〉的理念擴展到其他地區,以一位來自關西的媽媽為例,自從她加入了〈小村子〉的行列後,便產生在居住地成立一個基地的理想,由於關西地區分布了許多新移民婦女,因此她期許自己能創造一個如同〈小村子〉的親子空間,凝聚當地婦女的力量。

    〈小村子〉的理念在於希望能透過網路的串連與共同參與活動的方式,凝聚婦女的力量,解決媽媽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所遇見的各種疑難雜症,她們就像一群「媽媽戰友」,在參與的過程中互相扶持、鼓勵,雖然尚未站穩腳步,仍能感受到〈小村子〉努力改善社會現況的決心,若是能順利將理念傳遞出去,或許能使社會大眾意識到為人母親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苦悶,改善現代婦女的處境,使同樣的新聞悲劇不再發生。

 

延伸閱讀:

〈小村子〉母語日 文化傳承的展現

小檔案:何謂Play Group?

記者 戴淨妍
愛書成癡。最近試圖在緊湊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彈鋼琴。
記者 戴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