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以心經營,多元發展,推廣客家

以心經營,多元發展,推廣客家

記者 嚴銘浩 報導  2017/01/19

 

苗栗手工業合作社外觀(嚴銘浩/攝)​

  社會上有很多弱勢族群,直接的幫助可以短暫地解決他們的困難,但長遠的話就必需幫助他們以一己之力融入社會。位於苗栗縣竹南鎮的保證責任苗栗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合作社)藉由幫助弱勢族群發展長才,協助他們融入社會,長期的、根本的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合作社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主要的重點是在於我們怎麼樣幫助弱勢的族群。」理事主席曾建龍說。

 

              

圖左:合作社創辧人曾林美惠女士。圖右:合作社理事主席曾建龍。(嚴銘浩/攝)​

紮根成衣業 貢獻六十年

  在民國60年代,苗栗縣竹南鎮是一個成衣大鎮,專門生產牛仔褲。創辧人曾林美惠為了培育在地人才設立「文美縫紉補習班」。在民國75年深化生產業方面發展,並成立了「竹南鎮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民國82年為配合政府政策,幫助社會上比較弱勢人士,獲准設立「服飾業職業訓練中心」。之後隨着台灣人力成本上升、工廠外移,並配合客委會的成立,推廣客家文化,合作社轉成以客家花布為生產主軸,並提供客製化的商品。於民國97年擴大服務區域並改名為「保證責任苗栗縣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附設職業訓練中心」。至今創辦人曾林美惠已經在台灣成衣業貢獻將近60 年了。

  合作社發展到現在不單以客家花布為載體,教育弱勢族群成衣業的相關技術,更提供了產業、職訓中心以及教育服務,形成一個幫助他們建立一技之長的完整生態,像合作社聯絡人連明德先生所說:「能夠自己自足,能夠做一些公義的。」這一個就是合作社身為社會企業的精神。

 

        

合作社所設計的旗袍(左)與燈籠(右)。(嚴銘浩/攝)​

融合新設計 花布新容貌​

  合作社也透過使用客家花布為服飾原料,推廣客家文化。但以客家花布所製作出來的衣服一定會有「阿嬤」的感覺嗎?如果這樣想的話,你就錯了。合作社所創作的服飾都是以時尚潮流重新包裝客家花布,但同時又保留著客家文化的精神、傳統。曾建龍指出利用客家花布來當作一個載體,那個精神味道還是不變,只是說款式造型變化了,把傳統服裝印象改觀,改換成時尚潮流的服裝。這個為合作社的創作原則。

  除了服飾外,合作社還會創作小飾物、伴手禮等商品,比如花形胸針、手機套、燈籠,都是以客家花布為材料、主軸,給予傳統的客家花布新的生命。當中有不少商品更獲得苗栗縣文化觀光局的「苗栗縣文創商品認證」。

 

行銷新策略 保護財產權

  在網路行銷的部份,合作社採取一個比較特別的策略,因為服裝並不是難以模仿的商品,加上網絡資訊快速流動,當一款設計在網路上曝光後,在24小時以內對岸的中國大陸就可以生產出一模一樣的產品。因為中國大陸都有很強的服裝產購鏈,所有材料很快就可以找出來並生產。為了減少合作社的產品被模仿,設計的款式都不會定期地在網路上發佈,反而是把一些固定的款式如背心類或西裝類公佈在網路上,並製作成目錄。找到喜歡的產品後再跟合作社聯絡,再因個人喜好選擇花布、設計,達到客製化的需求。曾建龍說:「這個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做客製化服務,跟一般做服飾的區別。」但是在其他商品的部份,小飾物、伴手禮等,合作社都會提供網購的服務,以方便客人選購。

 

推廣新教育 不忘舊文化

  在服裝設計的教育方面,合作社都有派任講師到不同的高中與大專院校授課,教導學生如何設計服裝,當中的合作單位包括育達科技大學的時裝設計系以及育民工家。不過,合作社在推廣教育上不只是在這一方面下了功。

  合作社在客家文化的推廣上也有做向下紮根的動作,向下紮根就是希望客家傳統文化不要被遺忘,因此,合作社會帶領講師群深入到的各地國高中與小學做教育培訓。曾建龍表示,因為現在客委會推廣不同面向的客家文化,比方說客家語言,合作社則希望藉由客家花布製成的服飾這個面向,讓下一代去了解,客家花布是屬於台灣的文化,台灣客家的傳統,所以就會帶相關的教材元素到各級學校去做宣導與合作。合作社在銷售的時候發現,對於花布接受度比較高的還是集中在中高年紀層的學童,年紀小的對這個區塊是還是陌生。「這種文化流失的情況就跟語言是一樣,如同許多客家人也不會講客家話,因此合作社希望加強文化教育培育的動作,讓下一代知道這些簡單的客家花布就是台灣的客家文化,這個東西也是我們自己才有的,國外也看不到。」曾建龍說。

 

合作社內的教室(嚴銘浩/攝)

 

官民齊合作 為弱勢增值

  合作社為政府委辦單位,提供失業者培養第二專長的培訓。合作社主要職業訓練項目為布類製品,學員在接受訓練後可以選擇就業也可以選擇自行創業。合作社比較特別的是,會讓學員設計好的商品,藉由合作社的空間進行販售,試一下水温。因為從零到沒有是最辛苦的,要從一個沒有的東西變成可銷售的產品,正如曾建龍所說,需要走一段很長的路,成效不是短時間就可以看得到。曾建龍表示, 考量受訓學員如果要馬上創業,負擔會太大,因此利用合作社本身現有的資源來幫他們做販售與行銷的動作,讓他們可以省掉這一段路的過程,輔助他們去走那一段更遠的路。

 

合作社內所展示的商品(嚴銘浩/攝)

盈利為目標 扶弱為目的

  具備著重要的社會正義與保存客家文化使命,曾建龍表示合作社已慢慢的轉型了,希望可以朝經濟型的方向發展,顧明思義就是想進一步增加盈利,但這樣並不代表合作社會離開社會企業的軌道。相反,這樣的發展是為了要擴大社會企業的版圖。曾建龍表示,要有產能 ,要有收入來源,才有辦法去照顧更多弱勢族群。

  就是因為合作社自創立以來都存有這一顆幫助大眾的心,他們的商品才會讓人感到温暖,客家傳統文化才得以不同的形式被保存下來,繼續為台灣發光、發亮。

 

延伸閱讀:

花布的另外一種美

小檔案:花布的小秘密

 

記者 嚴銘浩
讓洋紫荊永遠盛放,永遠是原狀,香港!
記者 嚴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