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當食農碰到教育──內城生態學校

台灣觀光勝地幾乎是用如出一轍的經營模式,長相類似的商業老街、大同小異的各大夜市。主題式的深度在地旅遊也逐漸興起。其中,農村體驗也一直是許多親子假日出遊的選擇,內城生態學校就是提供邊玩邊選的好所在。

當食農碰到教育──內城生態學校

楊巧柔  2019/01/31

說到要出去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出國,但是台灣真的這麼「不好玩」嗎?近年來,為了改變台灣觀光勝地幾乎是用如出一轍的經營模式,長相類似的商業老街、大同小異的各大夜市等等。主題式的深度在地旅遊也逐漸興起。其中,農村體驗也一直是許多親子假日出遊的選擇。

內城社區與當地友善小農。(攝影/楊巧柔)

宜蘭內城,水的故鄉

宜蘭的內城社區,位於員山鄉,大家都說員山是「水的故鄉」,因為雪山山脈的水源上游就是在此。當地還有個可愛的埤塘──羌仔連埤,據說此處因為水源十分乾淨,因此吸引了山羌會下山到此飲水,才得了此名。不只是羌仔連埤,整個內城社區所灌溉引用的水源,都是如此乾淨,也因此聚集了很多友善小農在此。

運用內城社區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條件,兩位宜蘭人賴志政與黃勝宏創立了「內城生態學校」。談到創建了理念,賴志政這麼說:「內城保留最原始的農村自然條件,包括從生態認識、從整個內城的特色去發展出體驗的部分。」他們也不同於其他休閒農業業者,內城生態學校名字裡面有「學校」兩個字,其實就是更著重與「教育的傳達」,他們希望整個體驗的活動是可以有知識被內化到體驗者心中的。

六月中後內城的稻穗結實纍纍。(攝影/楊巧柔)

食農教育是什麼?

食農教育是近年因為台灣「食安危機」後大家才逐漸重視。對於現在的小孩來說,愈來愈多「吃過豬肉,但沒看過豬走路」的狀況。對於餐桌上的米飯、蔬菜,也不知道是如何種植,從哪裡來?食農教育利用讓學員自己親自進行耕種、採集甚至到烹飪,用實際的體驗去記憶食物到底是從哪裡來?

承租下原本為內城農場的空地,四處都是友善耕種的稻米。(攝影/嚴銘浩)

有機農夫黃勝宏身體力行的食農教育

創辦人之一的黃勝宏,同時也是內城「蓮成有機」的創辦人。原本也是離開宜蘭到外地就業,後來因為想回鄉陪伴父母而回到了內城社區,返鄉後就堅持使用無毒的耕作方式去種植蔬果、稻米許久。

當與他談到所謂的食農教育,他用爽朗的笑容說著:「因為我是一個農夫,我是偏向於農這一塊,所以食的這一塊,其實就是只要我產出健康的蔬果,提供給人們吃,這樣對我來說就是給他們正確的觀念。」聽似雲淡風輕的帶過他的理念,但實際去參觀過黃勝宏的農田,就可以知道他所謂「產出健康的蔬果」背後下了多少功夫。

黃勝宏選擇親自育苗,而非購買現成菜苗直接種植。這當然花費了許多心力,黃勝宏說:「別人育的苗都比較脆弱,我的苗從小就給他風吹日曬,真的下田去種也比較不會生病或死掉呀!」才剛回答完我問題,黃勝宏又像小蜜蜂一樣的到田裡去處理各項農事,一會兒收成拔菜、一會兒要撒播有機肥料。

返鄉務農多年,黃勝宏對於有機農業耕作已經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也不吝分享給其他農民,多次開授蔬菜班直接分享自己的「務農小撇步」。黃勝宏說:「只有愈多人實施有機耕作,大家才會更認識這個東西。」

團隊帶領經驗豐富食農教育遊程

除了黃勝宏,內城生態學校的另一創辦人賴志政,則是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的專員,過去也曾當過學校老師,非常了解現在的孩子需要甚麼。也因為看見了學生們對於農村這一塊知識的缺乏,才促成了「內城生態學校」的創立。賴志政對於「團隊帶領」有他自己的一套方式,他經常帶學生社團、團隊,到內城生態學校進行一連串的活動。

運用各類活動帶領,讓參與者對生硬的農村知識與陌生的內城生態,可以用輕鬆的方式去吸收、學習。年輕有活力的賴志政,負責內城生態學校相關的遊程規劃以及行銷推廣。在推廣活動上,常常會自己也跳下去與參與活動團員同樂,從國小生到大學生都在他的守備範圍,曾經參與內城生態學校活動的中央大學大三林同學說:「參與內城的活動,除了體驗農村外,更是在這樣的活動與環境認識了新一部分的自己。」

內城生態學校創辦人之一──賴志政。(攝影/楊巧柔)

內城社區的有機與友善

有機與友善耕作是內城生態學校一定會跟學員分享的,這兩個相同之處,都是能維護水土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這樣就可以促進農業友善環境還有資源永續利用,而且在生產過程中都不會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像是化肥、農藥、基因改造生物等。

至於差別呢,就是有沒有認證,「有機耕作」須經過第三方驗證,獲得有機驗證標章,而友善則是小農們自由心證。在通路方面,有機因為有官方認證所以較容易進入超市販售,而友善小農大多需要自己找到通路。

食是食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煮菜所用的大灶。(攝影/楊巧柔)

內城有有機農也有友善農,有人種稻也有人種蔬果,就是因為如此豐富的農村環境所以在這邊推行食農教育才更為合適。目前內城發展一套整天的遊程,包括內城生態學校是一個體驗場所以及實作的場域。

將社區跟周邊區域的配合,把社區的文化、歷史、人文帶進來。配合內城社區鐵牛車,先繞完認識社區以及阿公阿嬤輩以前在內城的記憶,認識完整個內城區域之後,再去生態學校,做農村實在的體驗。除了認識作食農教育體驗這方面之外,帶入社區以及地方的文化,也讓遊客來到內城是有一個完整的收穫。

記者 楊巧柔
給我完成一切的力量
記者 楊巧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