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阿爸的米:田埂間的堅持與熱忱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所有人都能倒背如流的詩篇,在食物不斷被浪費的現代,顯得格外諷刺。忙著默寫課文的都市孩子們,又有多少人能了解珍惜農作的真諦呢?

阿爸的米:田埂間的堅持與熱忱

郭庭芸 報導  2019/01/3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所有人都能倒背如流的詩篇,在食物不斷被浪費的現代,顯得格外諷刺。忙著默寫課文的都市孩子們,又有多少人能了解珍惜農作的真諦呢?

宜蘭縣員山鄉內城,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社區。通稱螞蟻大哥,於2017受農委會獲選為第四屆百大青農的曾繁宜先生,穿著輕便的灰背心與夾腳拖,笑盈盈地從碾米廠的鐵皮屋走出來招手歡迎。在徐徐涼風與農作機械低沉的轟隆聲相伴下,螞蟻大哥隨性又幽默地侃侃而談,毫不吝嗇地分享一個在台北長大的青年怎麼投身友善農業,以及他至今六年多的務農故事中的酸甜苦辣。

宜蘭青農曾繁宜(螞蟻大哥)於2017年獲選為百大青農。(攝影/郭庭芸)

離開都市 想為螢火蟲造個家

雖然是在宜蘭出生,但因為家庭因素,在很小的時候螞蟻大哥便舉家搬遷到台北,在大都市中成長、就學。但在父親去世後,為了照顧落單的母親,他毅然決然回到故鄉。從水泥叢林到鄉間田野是一段遙遠且並非一般青年會選擇的去程,螞蟻大哥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的。

最初,街坊鄰居想邀螞蟻大哥一起從事農業,螞蟻大哥卻表示對種田沒有興趣。這樣的他,卻被一樣鄉間特有的魅力所吸引,並養成了浪漫的小習慣——邊散步邊看螢火蟲。「對都市人來說,螢火蟲是不可多得的小確幸呀!」分享到一半,大哥興奮地揚起的語調,似乎也敲響了雙瞳中的光亮。

就這樣,夜間散步成了每日例行公事。某夜螞蟻大哥悠閒步過田野,發現不斷提出務農邀約的鄰居,正在與兒子一起蹲在水田裡,一手握著燈一手握著圖鑑,研究青蛙。好奇心驅使他上前關心,怎麼三更半夜讓孩子弄的髒兮兮也要看青蛙?鄰居悠悠回覆道:「這個時代做家長的,孩子喜歡青蛙,不是把青蛙抓到孩子面前就好。我們要把青蛙的家準備好!」真切的父愛與對生態教育的信念,點醒並打動了大哥,更成為他步上務農的關鍵——透過友善農業來維護環境,創造一個動植物與孩子們都能安心生活的空間。他也要把螢火蟲的家準備好。

行銷與務農 充滿信心的初試啼聲

突然踏入一個陌生的職業,對許多事物尚顯生疏,螞蟻大哥嘿嘿地笑道,他很感謝自己的老婆支持,還僥倖地有點新手運。「務農最難的,其實是行銷!許多人只會種,但賣不出去,有什麼用?」第一年,多虧老婆的幫忙,他很快地有了自己的名片、DM,「阿爸的米」貼紙大大地貼在包裝上,有模有樣地,甚是滿意。後續他也自行推出了社群粉專「種田阿爸-無農藥,手撿螺阿爸的米」,增進銷售管道。

同時兼職觀光導覽的螞蟻大哥,將商品一併搬上載著遊客的鐵牛車,在行進中一邊為遊客訴說每一片田的大小事,閒聊著務農最真實的甘苦談。「我有個稱號,叫全宜蘭最敢講的農夫,哈哈哈哈!」螞蟻大哥豪邁地自稱。正是因為從都市返鄉,螞蟻大哥能掌握並了解外地人對鄉村的好奇,並且靠著出色的口才與平易近人的熱情,讓遊客聽得津津有味。遊客下車後,商品也一併推銷成功,讓螞蟻大哥的務農生涯有個充滿信心的開始。

多虧妻子的協助,螞蟻大哥很快地擁有品牌行銷包裝。(攝影/郭庭芸)

理想與阻礙 小農自立不容易

但到了第二年,一些麻煩逐漸浮現⋯⋯相比第一年種植的五分多地,第二年的播種範圍擴大變兩甲多,翻了四倍。大量的收成物不能像剛起步時很快地賣完,遇上了倉儲問題。螞蟻大哥堅持最自然的狀態就是最好的保存,而米最好的保存樣貌就是尚未經碾製的稻穀,因此他試著採取邊碾邊賣,而不是一次碾完米放置的做法。這樣的措施背後還有另一個商業理由,「我希望我的客人365天都可以吃到我的米。」螞蟻大哥解釋,客人買一次米,過了半年吃完需要再次添購,如果採取一次大量碾製、快速銷售完的手法,半年後客人沒得買你的米了,只得轉向他人,那麼下一次再次販售時,就得再費心思創造新的客源了。

但倉儲問題仍碰了壁。螞蟻大哥嚮往的是友善環境的做法,為了避免多餘的碳排放量,因此當時並未選擇冷藏,沒想到這個抉擇卻釀了大禍。當時他在定價上做了設定,許多顧客為了湊免運費而一次訂購大量的米。某日螞蟻大哥卻發現,這批訂購的顧客都沒有再回來了。百思不解地經過儲藏室,布袋內的窸窣聲帶來了不祥的解答——未冷藏又未作真空處理的稻米中,孵化了許多米蟲。

原來,每一粒米在生長時蟲卵已寄生在內,正常的情況下煮熟便可食用,但若未做妥善保管,在台灣濕熱氣候催化下便會孵化成米蟲。「當年那批顧客就是因為一次訂購太多,加上我沒冷藏真空,放置久了長蟲了。」螞蟻大哥推測道。為了這個殘酷的現實,螞蟻大哥只好在碳排放的堅持上稍作讓步,隔年趕緊建造冷藏庫,從失敗中學習。

落實減碳 「水稻後端一條龍」

儘管曾在蟲蟲危機上摔了一跤,螞蟻大哥仍然想辦法落實友善農業,希望為守護螢火蟲的家——維護自然盡一份心力。他觀察到,員山鄉明明是宜蘭地區從事務農者為數眾多的一區,卻缺乏碾米的設備,自己也為了找適當的碾米廠協助碾製,需要特地驅車幾十公里到三星鄉去。除此之外,收割後的烘米、儲存回水、碾米、色選、包裝、宅配等步驟,大多沒有一個固定的處理據點,小農們需要像跑關一樣,在每個步驟間運輸,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碳足跡產生。

螞蟻大哥笑著,又像是自嘲般的輕嘆:「在這裡,90%以上的友善小農都是外地來的,在地人已經噴藥噴習慣了,我們做的事對他們來說不符合經濟效益啦。」然而,外地來的小農沒有多餘的土地可以設廠,為了座落各地的機械驅車排煙的問題依舊存在。

於是本為宜蘭人的螞蟻大哥想到,自己是有足夠的場地的,他想為願意一起保護自然的友農同行們,蓋一座能在同個場地內處理完收割後一切程序的據點。這樣不僅能解決運輸空汙的問題,對於凡事都必須靠自己的辛勤獨立小農來說,更是方便的一大福音。於是在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的補助之下,成功集結所有需要的器材,於螞蟻大哥投入農業的第五年建造完成。螞蟻大哥得意地拍拍器材,笑呵呵地命名:「我稱它為『水稻後端一條龍』!」

廠內每一台機器,都是螞蟻大哥辛苦耕耘的得力助手。(攝影/郭庭芸)

多元嘗試 親身傳承友農精神

從事農業以來數年,螞蟻大哥深深感受到,農村最缺少的是人力。近期興起的打工換宿風潮引起了他的興趣,除了能補足對於人力的需求,也能讓年輕人親眼看看農莊真正的面貌,更能拓展食農教育的可能性。目前螞蟻大哥以合作的形式,與認識的友農前輩合作。對方有與大專院校合作招募學生的經驗,螞蟻大哥也積極參與其中,協助提供換宿學生居住與工作的場地,從中學習如何與交換學生溝通、思索自己可以教導些什麼。

螞蟻大哥偶爾也會招待幼稚園校外教學帶隊來碾米廠參觀。看著孩子們對龐大的農耕機械嘖嘖稱奇,讓他燃起一股熱血,細心地講解各個機器的作用,還像個孩子王一樣,率領套上雨鞋裝備的小朋友們下田體驗手插秧、撿福壽螺。親自將保護生態與食農教育的觀念交進這些活蹦亂跳的未來主人翁手中,是樂此不彼的一項使命。

除此之外,也透過分享會,幫助教師團隊更加了解友善耕作,透過教職之手,間接地將農村的經驗與態度散播給更多莘莘學子。社群粉專上也進行了不少嘗試,從商品介紹、活動分享、生態知識交流到親子的田野日常,不只招攬生意也分享農村生活態度,貼文用詞還混了不少台語,隔著螢幕彷彿也能聽見螞蟻大哥親切熱情的招呼聲,讓人會心一笑。

阿爸的米 小小一粒卻不簡單

「阿爸的米」命名溢滿父愛,讓客戶倍感溫馨。(攝影/郭庭芸)

訪談尾聲,螞蟻大哥大方地展示一輛小販推車,上頭陳列著的,是他日日夜夜揮汗守護的心血結晶,飽滿圓滑的米粒包裝,在夕陽下熠熠生輝。螞蟻大哥笑盈盈地秀出手機上兒子的照片,男孩手中緊握著商品,標籤貼紙上大大地印著「阿爸的米」。從一開始單純想為螢火蟲守護家園的初衷;實際投入耕耘後,對於土地產生的感情;到現在一心一意,想為孩子與大眾種出健康作物的堅持,自立小農幾年來的跌跌撞撞,已被磨煉成為更強壯的能量,隨著熱情日日增加。

期待螞蟻大哥持續用他對友善農業的堅持以及最真實的務農故事,讓現代人不再漠視,重新珍視餐桌上的每一樣寶物。

記者 郭庭芸
有一個中國人,肚子餓了好幾天 於是他就練成了 Chinese空腹
記者 郭庭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