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從六堆看族群與國家
陳麗華 從六堆看族群與國家
記者 廖庭歡 報導 2020/09/07
目前學界對於六堆的研究,主要尚聚焦於清代及以前的歷史,但清代之後台灣的國家結構其實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陳麗華將研究時段延展到一九七○年代,從而連結起清代以後客家族群認同的形成與演變歷史。
陳麗華出身於中國東北,目前在清大任職,專長領域在臺灣史、客家族群史、地域社會史、歷史人類學,著有十幾篇客家研究論文。而她針對台灣客家自我認同的塑造,寫了一本書,叫做《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 (1683-1973) 》,此書採取歷史人類學的觀點,以六堆為研究對象,重新探討近三百年來國家因素對臺灣客家族群認同形塑的影響。

▲ 穿著白色素雅襯衫和黑色褲子,陳麗華是十分親切的教授。(圖/廖庭歡攝)
文化衝擊成為研究的泉源
談起為什麼會寫這本書,為什麼對於客家歷史有興趣?陳麗華說這一切其實是源自大學時接受到的文化衝擊。她上大學的時候,選了一個離家最遠的地方,廣州的中山大學,那時候宿舍的室友都是來自全國不同地方,每個人都有方言,但因為她出身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講的是普通話,沒有什麼家鄉語言。所以在講電話時,室友可以跟家人講家鄉話,但她講電話時只有一種話,其他人都聽得懂她在講什麼。而且她說那時候還是中國各地人對普通話接受度比較高的時候,如果是過往,外地生不學廣東話,生活是會很困難的。
而她對客家人的接觸也是從這裡開始的,因為身旁周遭有許多同學、師長是客家人,但她卻發現他們在來到廣東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是在廣州這個大城市,在中山這所大學的環境下,他們才意識到自己是客家人。對於這個現象,她感到十分有趣,也激起了想研究這個問題的初衷。

▲ 陳麗華所寫的《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探討不同政權對六堆客家認同形成的影響。(圖/廖庭歡攝)
歷史學家需要花十年來培養
因為大學的文化衝擊,開啟了她的客家研究旅程,在一九九○年代時,陳麗華發現那時塑造客家意識、文化,全世界最大聲的地方,是台灣,但因為兩岸政治的關係,還不能來台灣做調查,所以她靠當時在中國就能看到所有全文的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來寫出她的碩士論文。而她後來也到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學位,繼續她的客家研究。香港和廣州是兩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大學體制上,一個是英系的教育體制,一個是中國的教育體制,但是因為兩個地方很近,在學術訓練上不會有很多脫離的地方。
而當時她博士論文跟的是科大衛(David Faure)教授,是研究明清社會史很有名的專家。當時教授會到她做田野地點的地方,示範給她看,而這也影響到陳麗華後來學術研究的實行理念。當時,科大衛跟她說要培養一個歷史學家起碼要花十年的時間。而她在寫族群認同這本書時,也充分體現了這句話,花了十年的時間完成。陳麗華笑道:「這真的是很漫長的時間」,要編織一個故事,把眾多的歷史素材加進去,變成有血有肉,貫穿成一個體系的著作,十分不容易。」

▲ 陳麗華認為在研究歷史時,需要大量閱讀文獻資料,以確保能正確的解讀歷史。(圖/廖庭歡攝)
族群認同 回歸國家意識
在《族群與國家》這本書,陳麗華提到國家既是行政治理的機構,同時也是文化理念的集合體,而族群意識的發展,深深地隱藏在不斷變化的國家意識當中。它並不僅僅透過制度面表現出來,也透過文化符號表現出來,如節慶、禮儀、建築物。而不管是在以前還是現在的六堆節慶,都能看到歷史留下的層層痕跡,客家人對於以前的東西都沒有拋棄,包括日本的聖火、運動會,還有清代祭拜義民的忠義祠。
陳麗華說,國家在形塑族群的文化的角色是很複雜的,如日治皇民化時期,政府提倡客家人自我認同,因為對他們拓展東南亞殖民地是有益的,但同時政府也鼓勵人民變成日本人,因為需要士兵代表日本上場作戰。而如今客委會以文化定義來幫助客家人找尋自我認同,只要你喜歡客家文化,你就可以是客家人。雖然客家語言開始沒落,卻反而越來越多人認同自己是客家人。這和以往的族群認同、劃分的方式截然不同,也體現了國家形塑族群意識的力量十分龐大。
研究歷史 也研究出對台灣的感情
「我的老師同學都知道,我的心在台灣」,談起與台灣的緣分,陳麗華說是因為做博士論文後,發現需要更多台灣日治時期的歷史資料,而且她當時在香港,到台灣的手續也相對大陸內地簡單,所以就跑到台灣做田調。那時候她想辦法籌研究經費到台灣,除了獎學金,還有和台灣的研究機構申請研究經費,通常利用暑假的時間待兩個月,如果經費比較少的話,就一個禮拜,也會把握參加學術會議的空檔做調查。
而她在台灣田調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台灣客家文化塑造的過程。在二○○五年第一次來做調查時,剛好是台灣強調客家意識如火如荼的時候,她發現台灣的選舉動員是塑造文化很重要的力量,例如當時的屏東縣長是蘇貞昌,辦理了第一屆客家節,還編列預算來編族群語言的字典。而台灣也有很多文史工作者,可以向客委會申請經費,來做客家庄的創生與鄉土重建,這些都是和中國很不一樣的地方。她強調,在台灣可以看到政府提供很多資源來支持多元族群文化,而這也都在在反映了國家在形塑族群認同的重要性。

▲ 陳麗華二○一九年回到屏東六堆,與在地人士訪談的照片。(圖/陳麗華提供)
客家研究的下一站
關於下一步的研究方向,陳麗華也很熱情地說,在之前的研究就發現客家意識在台灣興起的過程,是在一些文人、菁英份子之下開始帶動的,爾後才擴散到政界以及鄉村之中,所以她想特別針對一九二○到一九八○年代台灣都市化興起的時代、受到高等教育較多的都市客家人進行研究,並和海外的客家人做比較,了解他們客家的自覺意識是在什麼樣的歷史環境下產生?又怎麼帶入和影響鄉村?陳麗華從歷史的觀點分析都市客家人,可望帶給我們觀看台灣客家歷史嶄新的視角。
【小檔案】陳麗華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歷史研究所合聘助理教授
學術專長:台灣史、客家族群史、地域社會史、歷史人類學
報導參考書目:
陳麗華,2015,《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記者 顏筱娟
愛吃、愛睡 自然醒是我的好朋友,希望能在這年偶爾見面幾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