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聽客家研究者說故事
導讀:聽客家研究者說故事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 黃淑鈴 文 2020/09/07
近年來知識傳播蔚為風潮,從「巷子口社會學」、「芭樂人類學」、「菜市場政治學」、「研之有物」等學術界發行的刊物,到「泛科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新媒體,都試圖將專業、看似艱澀甚至冷門的知識,轉譯為一般人看得懂,而且有興趣閱讀的故事。
在這股風潮下,所謂的「科普」,也從自然科學獨霸的狀態,擴散到人文與社會領域。不管是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或其他人社學科,將原先閉鎖於學術殿堂的知識普及化,不只是為了向大眾傳遞知識、告知事實或真相,更重要的是提供另類觀看世界的視角,顛覆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思考方式。
那麼,透過知識傳播將客家研究介紹給大眾,也是客家學院的使命,而這個時機也成熟了。那麼,何不來探索客家研究,聽聽客家研究者說故事?
如同張維安教授在本書專訪時所指出的,過去客家研究多由民間學者所做,直到二○○三年中央大學客家文化學院成立後,才名正言順走進大學,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
十餘年來,經過交大、中央、聯合等大學客院的推動,以及散佈在各學術機構研究者的努力,客家知識體系逐步開展,視野並從中國轉回台灣,再擴展到全球。不論從研究主題、取徑、地域、社群網絡等各方面來看,客家研究已累積一定的成果。
另一方面,從二○○八年起,交大客院陸續出版「新客家人群像」系列書籍,書中集結傳科系、人社系(後來加入)學生的採訪報導作品,介紹各式各樣的客家人面貌,至今共出版了九本書(部分年度採網路出版)。
過去我們都鼓勵學生將眼光投向外界,到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探索好的故事。同學們報導的人物相當多元,如文史工作者、傳統技師、藝文人士、音樂人、媒體人、演員、返鄉青年、專業菁英等,勾勒出當代客家人豐富的樣貌。這次我們返回學院,希望將「不被看見」客家研究,傳播給大眾知悉,以另一種方式搭起大學和民間之間的橋樑,同時落實大學社會責任的精神。
於是,整合「知識傳播」與「人物報導」的企畫構想誕生了。突破「新客家人群像」以往的人物報導形式,這本書收錄的報導除了刻畫研究者,也希望將其研究發現與成果,轉譯成更平易近人的語言。由於這個寫作方向並沒有理想的寫作範型,同學們在執行中面臨相當多的挑戰,有些是採訪報導常見的,有些是知識轉譯的難度造成的,更多則是整合兩者的困難。
在這個過程中,非常感謝網路媒體「故事」的胡芷嫣主編,到「客家深度報導」課堂上分享知識傳播的實務經驗,並提供同學們許多有用的建議與「撇步」。另外也感謝書中受訪的研究者們,以教育者的心態為同學們敞開研究室的門,並不厭其煩地回答同學們的採訪問題。這是個教學實驗的規劃,目的是讓同學勇於嘗試,也因此這本書收錄的文章「長」的不太一樣,有的偏向人物特寫、有的偏向研究介紹。但這都是同學們依據不同脈絡所書寫的結果,從內容可看到他們在採訪、寫作上的用心。
本書共收錄二十三篇報導,我們大致以研究者的專長分類,概分為當代社會、客語研究、歷史書寫、田野經驗、傳播媒體、文化視野等六類。當然,這些類別並未窮盡當今客家研究的範疇,但已顯示出當今客家研究主題的多元化。
另外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本關於客家研究的「選輯」。對客家有精闢研究的學者專家很多,本書所觸及到的仍相當有限。由於我們並未設定採訪對象,而是由二十餘名修課同學自行聯繫想要採訪的研究者,並選擇性閱讀其作品,可預期的是不少同學採訪了熟悉的交大老師。這些受訪者在客家研究的投入與成果,都相當值得被書寫。然而在各學術機構與民間仍有許多優秀的研究者並未被納進來,望請諸多前輩見諒。
這本書的主體當然是「客家深度報導」課程的採訪團隊,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精彩的報導。另外,書名《課堂外的風景》是人社系的吳珮甄同學構思的,美編則由傳科系的顏筱娟同學負責,她們的投入,把一本嚴肅的知識傳播書籍變得活潑有趣了。博士生助教羅曉嵐,則從課程到後製一路扛起編務,是個出色的編輯者。最後感謝客院院長黃紹恆和傳科系主任魏玓在各方面的支持,讓這本書得以順利出版。
![]() |
記者 顏筱娟
愛吃、愛睡 自然醒是我的好朋友,希望能在這年偶爾見面幾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