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蓉 客家就在生活裡
彭淑蓉 客家就在生活裡
楊敦元 2011/05/14
一談到要接受採訪時,身為上班族的彭淑蓉羞赧地說:「我什麼都不懂啦!沒有辦法像那些學者專家講出那麼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只能告訴你一些我自己怎麼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並散播客家精神的做法。」
彭淑蓉是個平凡的客家婦女,不懂什麼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卻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實踐著自己對客家的認同。一邊接受訪問,一邊指導著國小五年級的兒女寫作業,她強調,「我不會刻意去教導他們認識客家文化,或者學習客家話。」她認為,如果一個文化的傳播與散佈是要被刻意推廣的,那這個文化的生命之火恐怕也快燒盡了。要推廣客家文化,彭淑蓉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大家習慣這個文化的特色並且很習慣它活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平常就要把客家精神發揮在生活之中,讓孩子藉由父母的身教以及言教來體會最真實的客家精神。
彭淑蓉認為,讓孩子更貼近客家文化,比刻意的教導來的有效。 (彭淑蓉/提供)
從吃開始 打破疏離隔閡
一個客家女性嫁入閩南家庭,在生活習慣上必然是會遭到許多的文化衝擊,甚至是引發種種的家庭問題。但是,彭淑蓉雲淡風輕的說:「當時沒有想太多耶!嫁就嫁了啊!」婚後,彭淑蓉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她孝順公婆,相夫教子,而且兩老從一開始的完全不關心客家文化,到如今甚至會主動詢問某些客家話的單詞如何說,讓她很是欣慰。
當初嫁入這個閩南家庭時,即便表面上沒有異樣,大家心裡面都還是有著一種說不出口的疏離與隔閡感。彭淑蓉說:「那時候想了很久,要如何才能順利把與大家的疏離感消除呢?後來覺得民以食為天,從『吃』這方面下手是不錯的方法。」在那年除夕夜的桌上,出現了與往年不同的菜色,彭淑蓉做了好幾道的傳統客家菜,立刻受到大家的好評,紛紛詢問起這幾道菜的名字、做法、由來......等。
除此之外,平常彭淑蓉也會藉著回家探視兩老的機會,帶點傳統的客家小吃、手工藝品之類的伴手禮。彭淑蓉說:「有一次公婆主動要我講述有關客家文化的事物的時候,心裡真的很感動,因為我知道我終於成功地把客家文化帶進這個閩南家庭了。」
過去,彭淑蓉也聽過閩客衝突,她曾聽家中老一輩的人說,先民在開墾的時候,由於來到台灣的時間較晚,許多良田已經被先到的閩南人所佔據了,祖先們只好往山裡開發,由於利益、水源等等的衝突,所以衍生了閩客間的族群問題。
但隨著時代的演進,這些族群問題僅僅只存在於一些耆老們的記憶裡了,就連她這一輩的人都很少會提起跟閩南族群早年的衝突,更別提年輕人一代的人了。
閩客情結 只是選舉名詞
「閩客情結早就是個過去式了。」彭淑蓉揶揄著說道:大概只有選舉的時候,才會有人想起來這個詞吧!
假日,彭淑蓉會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娘家,讓孩子在那邊接受最真實的客家文化的薰陶,她也曾經都多次向學校反映為什麼母語課只有閩南語,而沒有客家話。而得到的答案卻是官腔的答覆:「我們只是按課綱來教而已」。
彭淑蓉認為,不只是客家文化,在台灣,閩南文化也在萎縮,這應該還是受到國際趨勢影響,使得客家人和閩南人不再對自己的族群有認同感。講到這裡,她無奈地嘆口氣:「其實,我怎麼會不了解客家族群在萎縮,從小時候見面的人都說海陸腔的客家話,到現在都是用國語在溝通,這點就可以很明顯看出客家族群的萎縮。」
覺得客家族群萎縮的原因應該還是出在「人數」上,因為客家人本來就不多,而且大多又散居,所以很容易就會被閩南族群給同化,也由於早年政府的政策使得客家文化遭到一次不小的打擊,這是無可奈何,又無可避免的現象。此外, 彭淑蓉觀察到客家精神也不斷地在消失中,例如「勤勞」、「節儉」、「硬頸」之類的特質,在現在的客家年輕人身上越來越少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品牌崇拜、奢華成風,出現了所謂的草莓族及水蜜桃族,老一輩的客家人看在眼裡只有無奈。
彭淑蓉認真地督促子女完成作業,並藉由課本中所提到的題材向家人宣揚客家文化。(楊敦元/攝)
潛移默化 撒下文化種子
近年來政府成立客委會、推動客家電視台以及推廣客家活動,彭淑蓉表示感謝,但她強調「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推動是不行的」,推廣一個文化主要是靠潛移默化的,不是今年推廣明年就可以收到效果的,不深入推廣的話,只會是曇花一現罷了,願意關心的人還是會繼續關心,漠視的人大多還是會保持漠視。
彭淑蓉強調,若是能靠著族群融合來將客家文化更深入的推廣到各個家庭,例如:「婚姻」、「教育」、「社區營造」......等,這樣會比政府花大錢在四處舉辦活動的效果還來得更好。但她強調,也不是說這些活動不好,只是這些活動比較屬於觀光遊樂性質,大多數人玩完就忘了。雖然利用族群融合花的時間要更久,可是一旦這顆種子發芽了,其茁壯是可以被預見的。推廣文化得循序漸進,過於躁進只會讓人產生防衛心,這樣反而會對推廣文化產生反效果。
「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還不錯的例子啊,子女會說基本的客家話,丈夫也從完全不懂到現在能聽而且可以說出基本的單詞,夫家的人也對客家文化有著完全不同的體認。」彭淑蓉驕傲地表示。
彭淑蓉最後說:「我只是一個平凡的婦女,我能做的就是讓自己的丈夫、子女,讓自己夫家的家人能更深層的體會客家文化與精神。」她補充道,自己很願意將客家文化推廣出去讓更多人體認,可是要用循序漸進、耳濡目染的做法,才不會讓家人或者週遭的人感覺到有壓力,就好像水一樣溫和而讓人會主動想要親近,這樣才是最好推廣客家文化與精神的方法。
![]() |
記者 楊敦元
大家好,我是楊敦元,大家都叫我小布,但是實在是太多人叫小布了,所以都會幫我灌上姓氏,叫我楊小布,加入傳科以後,跑出了越來越多的其妙綽號:布哥、浣熊... 我自認為是一個矛盾的人,喜歡出去玩,卻也很喜歡宅在自己的世界。 很想當個有氣質的文藝青年,卻又常常沉迷於網路世界,尤其是逐漸沒落的BBS。 很喜歡看書、聽音樂、看電影、也喜歡打電動,最常流連忘返的地方是誠品。 然後這張照片看起來好胖!我有在努力減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