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砂硬漢的「花田桔事」
採砂硬漢的「花田桔事」
張宇翔 2009/05/14
沉穩而緩慢的音調夾雜著國語、台語、客語三種語言,永巨企業的主要合夥人張松盛娓娓道出自己參與苗栗三灣鄉社區改造的見解。本身就是該地客家人的他,在漸漸淡出公司裡繁忙的業務之後,順應現在在台灣蓬勃的社區營造風氣,參與了三灣鄉的社區改造。目標是讓陪伴他成長的三灣鄉,從以往只能依賴種植高接梨賺錢的鄉村,變成一個一年四季都很適合來玩的觀光景點,重新建立這個苗栗小鎮的新價值。
張松盛經營一座位於頭份的採砂場,因年事已高,便把公司的事務交接給年輕一輩,自己則將生活童心放在參與三灣鄉的社區改造上。在公司累積了豐厚的管理以及處事經驗,使他能從容提供對於三灣鄉觀光建設的有利見解,他十分注重與人的應對進退,隨時不忘提醒身邊的年輕人注意禮貌,也表現了他做為一個公司管理者應有的風範。
夏秋高接梨 冬春百日草
三灣鄉是苗栗的客家農村,主要以操持四縣腔客語為主,原來以種植高接梨而聞名,但高接梨的產季只在夏秋之際,以往也只有這個時候會有觀光客進來。張松盛希望在冬天和春天也能吸引一些觀光客來三灣鄉遊覽。「種一些漂亮的,在冬天春天也會盛開的花朵來。」因此他選擇了花期長而且全年都會開花的百日草。對於這些花卉會不會無法代表三灣這個傳統客家聚落,他輕鬆以對地說:「等到種出來能吸引人潮之後,這些花就是代表三灣鄉的花了。其實其他地方所謂的客家印象,大部分也是媒體炒作的啦!」
沒有多費唇舌去闡述他的花海種得何其美麗,張松盛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到當地去看一看。他一邊開著車,一邊指點著窗外的水庫、山路和沿途一些不大起眼的小地方,每一個片段對他而言似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令人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的感情。「年紀大了,會比較嚮往田園的生活,所以我選擇回到故鄉為他們做點事。」到了三灣老家,映入眼簾的是客家古厝前面一片色彩繽紛的百日草。他開始介紹他的得意之作:花田迷宮和稈棚。
回憶創立永巨企業時的過程,不自覺的捏了捏左手,彷彿能藉此觸動一些他的回憶。(攝影/張宇翔)
美化社區打造花田迷宮
由於張松盛認為客家的印象即是農村田園的印象,他便利用老家附近的稻田種了一大片百日草,並用棉繩和木材做出蜿蜒的小道,讓來遊覽的人可以穿梭於花叢當中,享受沉浸花海的浪漫美好,如此就成為一座有模有樣的花田迷宮了。順著張松盛所指的方向,那是在隨風搖曳的花海中浮載浮沉的稻草小屋。「客家人叫這個稈棚,就是稻草屋的意思。」張松盛一邊說明一邊拿出剪報,並指著其中一張照片,「看看,這張照片是舊的,只有一座稈棚,現在我們已經有兩座了。」他似乎看見自己的理想就像這座剛蓋好的稈棚一樣,有了一個穩定的發展,張松盛自信地看著眼前一點一滴辛苦打造的,宛如印象派畫作的美景。
如何才能吸引人潮是張松盛進行社區改造的一大重要課題。他認為,要讓三灣鄉的街道充滿生氣,必領先從小環境開始做起。「厝邊隔壁把這附近荒廢不用的空地整理過,成為一塊一塊的小花園,路邊也用磚仔隔出一格一格的種小花朵,讓整個三灣地區每個角落都漂漂亮亮的。」開著車,換成用台語述說著從前路邊這些沒有人管的零碎空地,是如何變成現在這樣讓人看了心曠神怡的夾道花徑,張松盛也得意地笑了。對於能夠讓自己的理想和社區的發展結合,他顯然很開心。
有了美好的環境,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大家都知道三灣有個如此優美的景致了。張松盛以「花田桔事」為名,結合鄉公所的資源呈現一個有系統的觀光行程,「剛剛有沒有注意看稈棚下面吊掛的木牌,那是和隔壁的廟宇一起製作的祈福卡,每一張都有觀音的加持喔!」他對於觀光事務的敏銳度,讓人折服在他精明的生意頭腦下。
四縣不四縣 海陸不海陸
回到張松盛在頭份的住處,談到他對於於客家身分的認同時,「我真的是道道地地的客家人啊!」張松盛隨即用非常標準的國語說出這句話,反而令人有些懷疑他的客家身分。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附近的鄰居突然到他家裡來,想跟他借小孩子騎的三輪車,張松盛又用了流利的四縣客家話與之交談,隨後繼續以那幾乎有點老北京的國語繼續接受採訪。
「我想客家人是有語言天才的吧!」他說得很有自信。在外面跟別人談生意的時候,他的閩南話講得太好了,大家都不相信他是客家人,對於三種語言的靈活切換,他覺得這就是一個客家人的特色。「你聽本省的長輩講國語,口音應該很重吧!」他這麼說,指的大概就是像台灣國語這樣的腔調吧!相較起來他認為他的國語標準多了。
對於客家電視台裡頭的客語,張松盛有些話想說。「我看客家電視台的節目,講的客家話四縣不四縣,海陸不海陸的,我覺得很失望。」簡單的一句話表達了他對客家電現台的想法,他說現在很多的客家人其實都已經不大會講客家話了,在台北這個現象尤其嚴重:「人本來就是要跟外界交流的啊!而如果你周遭都沒人講客家話,那你自然就會被同化了嘛!沒辦法,要討生活,有的時候顧不了那麼多。」張松盛表示。
包括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對三灣觀光發展的見解與期待、以及對於客家話的一些看法,構築了張松盛身為一個客家人、一個創業者及一個熱心公共事務的鄉民的多重身分。又如他流利的運用著三種語言一般,他自由自在地在這三種角色的扮演中,享受他半退休生活中的悠閑恬適。
眼前這片百日草花海是張松盛(右)一手打造的傑作。(攝影/張宇翔)
成功的要素 都差不多
永巨企業是位於苗栗頭份的採砂場,張松盛與他志同道合的五個朋友,在幾十年前白手起家,自行籌措資金開設了這家採砂場。「我本來是在台玻上班,後來如道台玻的原物料想要外包,說想說乾脆找幾個有這方面專長的朋友一起做,因此我們公司專營承攬代工的業務。」當時的經濟環境尚稱不錯,雖然起步的時候仍困難,但也慢慢地讓這座公司有一定的規模。對於這一點,張松盛感到很欣慰。
張松盛的朋友都是有著各自專長的客家人,現任的老闆是運輸方面的專業,而張松盛本身的專長是原砂的洗選作業。「採好的石英砂透過機器分成主要產品和副產品。主要產品就拿來做玻璃,那副產品就是瓷土,拿來作瓷器用的,那時候瓷土的價錢還比較好呢!」張松盛概略地說了他所負責的部分,也提到那時創業的優勢,就在於他們各自多年的工作經驗。能夠各司其職並發揮所長,用人唯才也是他的理念。
當問及為何不向銀行貸款此問題時,張松盛不禁笑了。「那時的銀行很聰明啊!你要拿什麼來抵押很重要,那時候要借錢比現在難,所以才會有什麼超貸案之類的事發生。」一邊喝著茶,一邊說著當時創業的大小事,張松盛在談話的過程中表現出就事論事的一面,他是一個務實的人,與人說話時總是很謹慎,一字一句其實都反映出他的深思熟慮,卻仍然帶有著幾分輕鬆。
聽到曾有人研究客家企業家是否能代表著某種特殊的企業家類型,張松盛表達了他的質疑。他認為一個成功的企業所要具備的要素都差不多,腳踏實地,認清現實都很重要,還有穩重的心智和抗壓力,他不以為他是客家人,便理所當然地擁有這些特質。然而,從這位老先生銳利的眼中,仍可看到一份堅毅果敢的內在,這是他的精神,不應說是他的客家精神。
![]() |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