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蔡良裕 非典型客家人 笑話一堆

蔡良裕 非典型客家人 笑話一堆

嚴芷茵  2010/05/27

    於一九七三年出生的蔡良裕,現時為中興電工停管事業處業務組經理,他謙稱自己不了解客家文化,卻能說出一口流利的客家海陸腔。蔡良裕說自己的祖籍在哪裡已經不可考,不過他是一個在台北出生台北長大的客家人,台灣已經是他的家。蔡良裕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傳統的客家人,還說自己很會花錢,認為自己在勤儉這一方面,完全不像客家人。

鹹粄水粄    童年懷念的滋味

    童年時,因家裡並不富有,父母就把蔡良裕送到住在桃園縣新屋庄保生村彭厝的外婆家,待到他要上學的時候才回台北。蔡良裕說明道彭厝是傳統的三合院,一個三合院裡面都是一個大家庭,通常是三代同堂。因為小時候都是外婆照顧,所以蔡良裕跟外婆感情十分好。外婆家的田有水稻和菜,而種的菜大多是自己家吃的,如果有多出來的菜就賣給農會。他還記得外婆家會用賣剩的水稻弄一些鹹的米苔目當作點心。至於為什麼會有剩的水稻,他解釋假設收成有一千公斤的米,他們家只打算吃一百公斤,剩下的九百公斤就賣掉,那一百公斤的稻就以穀的狀態放在穀倉裡,要吃的時候才拿出來,再把穀打掉變成米。這些米不只可煮飯,還可做成米苔目跟粄條等等。

    粄條不止有鹹粄,還有水粄,何謂水板?蔡良裕用簡單的字解釋水粄即類似千層糕。他說農村都有一個大鍋子,在鍋子裡放著一個拖盤,把米漿倒進去,米漿還可以做成鹹的或甜的,米漿熟了以後,又再加一層米漿,熟了再倒,如此類推地弄好幾層,水粄就弄好了。


工作繁忙的蔡良裕,對工作一直抱持著認真而嚴謹的態度。(攝影/嚴芷茵)

外婆家的美好記憶   有吃有玩

    說起客家文化,很多客家人都記得在家裡搓客家鹹湯圓,蔡良裕說客家鹹湯圓非常非常好吃,還講了大概的做法。他一講到客家美食就顯得特別興奮,其一就是客家麻糬,他表示在台北沒有很多的空間讓他們在家裡弄,弄麻糬的回憶都在外婆家,而且客家人的婚禮、新居入伙等場合,都會有麻糬。不過,擂茶文化對他來講就有點陌生,因為他本是鄉村長大的孩子,他說擂茶文化應該是在竹東,苗票等地方,其實他也不太確定。而他最愛的客家美食是薑絲炒大腸、客家小炒,客家小炒裡面的內容有三層豬肉,魷魚,蔥,薑,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

     蔡良裕從幼稚園到國中裡的寒暑假都會去外婆家玩,要回台北的時候都會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捨不得離開,也不習慣台北的生活。畢竟他跟外婆感情很好,加上他很喜歡農村的純樸生活,串門子、跟玩伴玩、到河裡抓魚抓蝦、到田裡烤番薯,雖然不及台北多采多姿,可是他很嚮往純樸的農村生活。

    蔡良裕認為政府在保存客家文化已有一定的努力,如設立客家電台,客家電視台。他坦言以前客家電視台的節日,真的讓他看也不想看。然而這些一年來客家電視台節目的素質已經有提高,不過對唱山歌的節日,他則說:「山歌離我太遠了!」但他覺得已經有一特定族群在努力經營客家文化,把客家文化慢慢向上提昇,讓一群客家人走出去不會像過去一樣畏畏縮縮了。


蔡良裕的兩個兒子。(提供/蔡良裕)

硬頸精神  老闆賞識連提拔

    蔡良裕回憶起小學的時候不能講方言,閩南話與客家話都不可以在學校講,如果不小心講了,一是罰站,二是罰錢。班上四、五十人,蔡良裕坦言在班上想找同是客家人的同學的機會可謂微乎其微,因為那時候客家人算是弱勢族群,在那時候的他會覺得自己是客家人而感到自卑。蔡良裕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典型客家人,他承認自己很會花錢,不會有客家人那種勤儉的特質,可是他有客家人的「硬頸」。他說他的「硬頸」其實是對工作某程度上的執著,如果他要去做的話,便會以最認真的態度把事情做到最好。因為他的工作態度,受到老闆的賞識,還提拔他成為公司裡最年輕的經理。蔡良裕的太太是閩南人,在他們還沒結婚以前,他們曾經一同到太太同學的家裡玩,就在蔡良裕跟太太同學的媽媽閒聊時,笑話就產生了。同學的媽媽說:「幫我們家女兒介紹一個適合對象吧。最好不要跟我介紹客家人,客家人很小氣,跟公公婆婆住在一塊,當客家媳婦會有不好的對待。」他就說:「對不起,我就是客家人。」同學的媽媽就變得很不好意思。而當他太太告訴她爸爸,要嫁給客家人時,她爸爸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嫁給客家人,好嗎?」他說閩客會對立的原因是因為上一代的日子過得不太容易,才會形成閩南人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

    在蔡良裕服兵役的時候,擔任教育班長的職務,他的職責就是去訓練新兵。很多客家人講話都會有客家腔,但是他自己並沒有客家口音,因此很多新兵都知道他是台北人,卻沒有人知道他是客家人的身分。他訓練新兵的態度比較積極,有一次他就聽到一兩個士兵用客家話的對談,內容都是罵他的,「那個蔡班長人很討厭又機車」,蔡良裕就裝聽不懂,在他們旁邊看看天又看看地,反正就是到處亂看,那兩個士兵就愈罵愈開心,士兵就用客家話說:「這下子好了,平常都是班長在罵我,這下子我們罵班長,他完全搞不清楚,他還在那邊面帶微笑東看西看的樣子。」等士兵們罵完以後,他就叫那兩個士兵過來,他就用客家話講:「你們剛剛罵得很開心?」當然,那兩個士兵臉色變得慘白,也要接受蔡班長的懲罰。


蔡良裕興奮地把童年居住的客家庄的地圖畫出來並加以介紹。(攝影/巖芷茵)

捨得花錢    理財買地有一套

    蔡良裕的同事都一直說他不像客家人,因為他們認為客家人一般都很勤儉,他坦言說自已不是很有錢的人,就是一般的小康之家,他在三芝的淺水灣買了一間房子,因為小孩一直住在都市,童年都在房子裡,所以假日時他會帶小孩去那邊的海邊玩玩,看著孩子玩得開心,自己也覺得開心,這是他最大的樂趣。

    而蔡良裕也有自己理財的一套,家中的三兄弟最近計劃合資在花蓮買了一塊地,他說:「從歷史經驗告訴我,土地只會一直增值,而不會貶值」。假設退休的年紀是五十多歲,還能跳,還能跑,還能玩的時候,就可以去那邊玩,還可以開農場或民宿。蔡良裕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跟小兒子差六歲,撇開英文不談,大兒子就會三種語言:國語,閩南話,客家話。就連太太也會講一點點客家話,有時候他忘了跟小孩們用客語溝通,他太太會拍他的頭說:「講客家話。」太太也很支持他用客語跟孩子溝通。他之所以都跟孩子講客語是因為他認為不可以忘本,而小孩多學幾種語言是一件好事。

    蔡良裕覺得對孩子的教導方法是讓他們找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蔡良裕在小時候曾經學嗩吶,他在大兒子上幼稚園中班時,因大兒子在玩音樂時比較活潑,所以就提供他學音樂的機會。在十一月的時候,大兒子參加國立師範大學的鋼琴比賽拿全台灣第三名,他臉上帶著笑容謙稱「還不錯啦。」 有時候回家會叫大兒子彈一兩首歌,他覺得這種生活還不錯,心裡感到很滿足。

記者 嚴芷茵
大家好 我是KATH,嗆仔、阿唔、歐逆、香港人(下省一千字...) 我是來自香港的村民 來台灣已經第3年 可是對台灣交通還是在狀況外 個人很愛聽台語歌曲 歡迎大家介紹好聽的歌給我 (什麼類型、語言都OK,因為音樂無疆界=])  
記者 嚴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