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許英光 金鐘美術指導但求盡本份

許英光 金鐘美術指導但求盡本份

蘇冠心  2010/05/27

  一棟鐵皮屋佇立於空曠的風中,許英光帶著溫煦的微笑,替攝氏十二度的冷氣團開了門。裊裊茶煙流轉於許英光最自豪的工作室裡,氤氤的水氣將室內渲成一片溫暖的鵝黃,牆壁上具有時代感的擺飾與懷舊的古物,彷彿低聲囈語著屬於它們那個年代的故事。他彎下身來倒了杯茶,點了根菸後輕鬆的坐下,冷冽的空氣細細地聆聽著飄散於時光中的記憶。

  生於典型的客家農村,與家中八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竹東橫山幾乎是排行老六的許英光所有童年的記憶。從十八歲當兵以前,許英光毅然決然地投入影視美術的領域,雖然不是美術本科系畢業,但靠著一股熱誠,他從道具助理一路做到美術指導,二十五年的實務經驗,是許英光這條路上最可靠的憑藉。


許英光家中隨意擺放著廚具、娃娃收藏品,後頭櫃子裡的Q比娃娃一隻要價就要數千元。(攝影/蘇冠心)

美術指導  最愛搭景工作

  一般人或許對美術指導這個工作有些陌生,其實除了考慮拍攝現場的空間、畫面色彩以及尋覓適合的道具外,更多時候需要自己找景、搭景。接拍過不少電視劇、電影的許英光說,自己還是比較喜歡接客家電視台的戲。客家人做客家戲,會比一般人更清楚客家想傳達的理念;而且在搭景的資源上,自己找的景大多在桃竹苗山區,老一輩的親戚朋友較能提供協助,讓工作比較順利。

  搭景是許英光最喜歡的工作。說到這裡,他炯炯的眼神中不經意地透露出對於工作的熱情。許英光表示,一定要先熟讀劇本,掌握故事背景後,再開始工作。不管是房屋座向、光源、排水、建材、主角動線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難或簡單的場景都有不同的挑戰。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是在公視製作的客語連續劇《寒夜》中,有一個場景是搭在池塘裡面,不但要抽乾整個池塘的水,還要克服池塘泥土較軟的問題,所以必須打更深的地基,最後還要在底下泥土裡面放置石板,並估算承載重量,才算大功告成。許英光笑說搭景都是靠經驗的累積,做久自然會知道筒中秘訣。剛入行時只是做一些道具,也不知道自己後來會朝這方面發展,但是因為經年累月接觸的人事物都與美術相關,加上當時台灣美術人才嚴重斷層,所以才被環境帶到這裡來。但也常常會遇到挫折,當每一部戲都想求好,只是公司編列的預算又做不出期望的品質,這時就會有股使不上力的感慨。而且不同電視台拍攝的戲劇重點也不同,拿客家台來說,他們希望藉懷舊的場景傳達客家原鄉意念給客家人;反之慈濟電視台希望傳達的是做好人、行好事的理念,比較不在乎場景這塊,只求戲劇內容老嫗能解。「其實有很多時候,環境是不允許你把興趣或理想放在工作上的,即使那是你的夢想。言談至此,許英光的臉上露出一絲無奈的苦笑。


在懷舊的氣氛下,許英光仔細地介紹著古早鍋爐收藏。(攝影/蘇冠心)

全心投入 堅持絕不兼戲

  許英光也提醒想走戲劇路的年輕人,不能光靠拍片維生,要有第二事業,這樣才會拍得久。不同於外界對客家人肯吃苦,勤儉,對工作認真執著的印象,許英光有自己的看法,他覺得年紀也有影響,他們那個年代的人(四、五〇年代) 因為吃過苦,所以在工作上撐得比較久,相較之下,時下年輕人似乎有許多都是抱持著想做就做的心情來工作。「我想這跟是不是客家人沒有關係跟自己的生活態度關係比較大。」他也說道,不管什麼行業,向心力是很重要的。每個人聚在一起 都是為了同一目標而一起努力,就像拍戲不只是為了賺錢而已。台灣大多是小型編制的劇組,彼此互相支援、幫忙就是我們最好玩的地方,任何一組有問題,各組都會過去協助;不像外國片廠大規模的劇組,沒有互動,大家都各做各的,感情就沒有台灣劇組這麼好。「能夠在台灣拍戲,我真的覺得很幸運。」他嘴角漾起一抹笑意地說。

  每年固定接拍兩部戲的許英光,為了戲劇的品質,堅持絕不兼戲。他喜歡全心投入一部戲,和合作團隊培養一定的默契,量少質精地慢慢拍,但是每個場景都很確定。他會先看過劇本之後,評估自己的能力適不適合這種類型的戲,再決定要不要接戲。「做久了就會挑嘛!」他爽朗地笑著說道。拍過籌備期最長的戲劇是與曹瑞原導演合作的《孽子》與《孤戀花》, 而《孽子》一劇更讓許英光奪下金鐘獎的最佳美術指導。問及得獎之後的心境變化,他豪邁地說,自己做每一部戲都不是為了想得獎而去做,「給我多少錢?我就能幫你做出怎樣的效果?我只是盡我本份而已。」

工作熱情  融化所有難題

  許英光從沒想過轉換其他跑道,從一開始,他就打從心裡認定自己就該在美術組打拚。偶爾在戲中軋上幾角,他就十分心滿意足。幾年前的電影 《運轉手之戀》,他就在裡頭臨演當個計程車司機。被問及在影劇路上的心得,許英光思索了一會說:「拍片過程越挫折,回憶會越長久吧,拍這麼多年,能回想起的片子與工作人員都是多災多難的戲。」他說,很少有順利拍片過程,拍片、永遠在製造問題,只能不斷解決問題,片子才拍得下去。說著,他又輕輕地點了根菸在茶煙與淡菸瀰漫的室內,物品都模糊的失了焦,只有許英光那招牌的燦爛笑容不可思議地清晰,他眼中那股燃燒的熱情,彷彿能融化所有難題。


茶壽、稻稈與細繩編成密不透風的外層,與棉絮花布替茶壺保溫,蘊含著前輩們傳承下來的智慧。(攝影/蘇冠心)

學做「茶壽」  為文化保溫

  細細地啜了口茶,許英光談起自己平常的嗜好,就是閒暇之餘整理舊傢俱做網拍,這也是他沒接戲時的經濟來源。從跳蚤市場買回來的便宜傢俱,經過巧手整理後,在網路上居然能賣到比原價高七、八倍的價格。這些因為興趣而蒐集的傢俱與古文物也是許多戲中道具的來源。「我喜歡拍戲的道具都是有其歷史感的,而不是公司花錢做的,看到自己的東西用在戲裡面就覺得很舒服。」

  平時這些道具不用時,許英光就將其擺在家裡收藏,他說,看到這些東西,就會想到當時拍片的回憶,自己與戲的感情都藏在這些一懷舊的物品裡。在眾多的收藏品中,身為客家人,許英光對於客家文物自然帶有份特殊的感情。他隨手拿起一個用稻桿編織成的小竹簍,輕輕地打開蓋子,襯裡是一層被花布保護的棉絮,正奮力地替裡頭的茶壺保溫。這是客家人過去常用的保溫用品:茶壽,即使過了一小時,竹簍裡的茶依然熱氣蒸騰。

  由於曾參與多部客家戲劇的製作,許英光也搭過許多能展現客家特色的場景。一般的老導演通常都會在戲裡加上戰爭或火災場面,爆破、亦或放火燒掉搭好的場景,不希望被重複使用。但許英光有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好好保存搭過的客家場景,讓下一組戲的人使用,電影《一八九五》中的許多場景,現在都還在原處,他說,目前台灣拍片的大環境不好,如果能共體時艱,保存場景給一些預算不夠的戲劇使用,不僅能保存客家文化,也能減少年輕一輩在戲劇造條路上的負擔。現今台灣客家文化的保存,還是得繼續加強努力,不光只是在文字、嘴巴上講,真正落實才是首務。

  許英光也對台灣電影提出建議,他認為台灣電影目前不宜投資太大,但是要做得精,充分展現出台灣寶島的特色。許英光最近在籌備新戲《回家》,講的是一九四九年太平輪的故事,主要故事背景發生在上海與基隆。雖然不是客家戲劇,但是他認為客家人也可以藉由別的族群(外省人)發生的故事,來了解台灣的族群背景。再加上本身尤其喜愛台灣本土具有時代感的戲劇,於是就接下了這個案子,這幾個月以來,許英光在黃埔江與基隆港兩地奔波,更花了許多時間在金瓜石、九份勘景,找尋簡單樸素、工細的老房子。希望能在觀眾心中留下對基隆的印象,這座被山嵐及雨絲綁票的城,只剩山與海的陪伴,在寂寞之間流轉。

記者 蘇冠心
哈摟,我是小Can:) 喜歡讀溫暖的字、 彈吉他與旅行, 目前最大願望是吃遍各地美食, 希望能用喀報記錄這一年的曾經走過。
記者 蘇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