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希 音樂鬼才 用新方法向傳統致敬
劉紹希 音樂鬼才 用新方法向傳統致敬
林筱娟 2010/05/27
人稱「超級鬼才」的劉劭希,每張客語專輯都入團金曲獎,得過四次金曲獎獎座,因而引起主流媒體的注意,更間接喚起大眾對客家文他的關心。由於媽媽是鋼琴教師,劉劭希從小就看很多小朋友因為琴練不好,而受到媽媽的懲罰,導致他對學彈鋼琴興趣缺缺,加上長輩覺得男生學音樂沒前途,功課好比較重要,於是劉劭希在幼年時期的學琴經歷並不長。一直到十九歲那年,劉劭希生了一場怪病,常常做一些一異於常人的夢,有連續夢、分身夢、現場夢、七重夢等,夢醒後腦中便不自覺地出現很多旋律,但苦於沒有音樂基礎而無法將這些旋律記錄下來,「生病後我突然覺得自己不得不走這行」於是劉劭希踏上了學習音樂創作的路程,他進入音樂界邊做邊學,其編曲作品有上百首收錄於知名歌手的專輯中。
對音樂、客家極具想法,劉劭希呼籲大眾莫忽略客家族群的存在。(提供/劉劭希)
夢裡的音樂「上帝送給我的」
雖然劉劭希已經踏入音樂界,自十九歲開始的那些夢至今仍不時出現在他的生活中,「我是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人,夢境裡的一切都很真實」,即使如此,他沒有被現實和夢境混淆思緒,不但能清楚分辨兩個世界的差異, 還從夢中得到許多音樂創作的靈感, 「你可以說那些音樂是我自己寫的, 也可以說是上帝送給我的」。
劉劭希十六歲便離開家鄉東勢,到台北讀高中、大學,退伍後還是留在台北工作,在職場上用河洛話和樂師們溝通, 因此逐漸忽略客家話、 拋棄鄉土情感,直到他某天回到東勢,聽到的不是預期中的客家話, 而是滿街的河洛話,讓當時三十歲的劉劭希驚覺客家話遭到侵蝕,於是才撿回客家人身分,開始客家的傳承工作。此外,客家歌曲的市場不大,「如果做客家歌都餓不死了,就沒有什麼是我不能做的」 為了挑戰自己,劉劭希決定以冷門的客家為創作題材。
創作曲風多元 不必固步自封
「做客家歌曲不是為了要求特權,而是要保留客語,但我知道幾首歌並不能保存完整的客家話」,劉劭希希望籍由客家歌曲呼籲客家大眾不要忘記自己的語言,也告訴其他族群,不要因為客家人都說國語、河洛話而忘記他們的存在。劉劭希表示,客家會變成弱勢文化,客家人自己也要負點責任並且反省,不要只是守著農業時代的語言而不接受新事物,否則會造成落後的形象,使年輕一代的客家子弟對客家文化興趣缺缺,「要用創新的方法去傳承傳統事物 」,因此劉劭希試著創作曲風多元的客家歌曲,而不固守於傳統的客家山歌。
現今社會中有許多人不承認自己的客家身分,對此,劉劭希覺得文化是有選擇性的,客家身分不是「血統論」而是「認同論」,是不是客家血統都不重要。他笑著說: 「就算我不說客家話, 我還是可以過得好好的啊!」東勢鎮是在客家語中居於弱勢的大埔腔,早期的豐原以及台中北屯也是大埔腔的聚集地,但現在已成為河洛語地區,甚至連東勢的大埔腔也逐漸沒落,此外,在大埔腔以外,還有更弱勢的紹安腔。劉劭希認為語言的消失代表它的文化力量或者經濟力量不夠強大,他提及「我的歌只有提醒的作用,要保存客家文化還是要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極力捍衛客家文化,劉劭希在客家樂壇闖出一片天。 (提供/劉劭希)
「我是快樂嘻哈客家人」
許多歌手的專輯都採收集式做法,滿十首歌便出專輯,而劉劭希採取「概念專輯」的作法,先為專輯定一個主題,再沿著該方向作詞曲。
劉劭希的第一張專輯《嘻哈客》,被誤認為「嘻哈」,其實在這張專輯出版時還不流行將Hip-hop翻譯成嘻哈,雖然有融合一些Hip-hop的元素在專輯內,但他將整張專輯的重點放在「顛覆」上。劉劭希說:「過去,我曾覺得客家人太悲情, 一說到客家人就想到種田,所以我想當個快樂嘻嘻哈哈的客家人」。
早在二十年前,劉劭希便認定,如果不及早發展出不可取代的風格,台灣音樂界遲早會垮台,「唱片公司的老聞是商人,不是藝術家」 劉劭希不贊同唱片公司請懂音樂的人來包裝歌手這種作法,於是開始往「獨立製作」發展。所謂的獨立製作,指的是由作詞、作曲、錄音到發行、宣傳、MV拍攝都由歌手自行負責,而不透過唱片公司的安排。也因為獨立製作涵蓋的範團較廣,讓劉劭希察覺自己在網路、設計、動畫等專業領域的不足,於是動身前往當時物價水準較低的北京進修。在北京的六年間,劉劭希學習網頁製作、學畫動畫也學習拍攝,這段日子對他來說是自我野放,因此,第二張專輯《野放客》,一方面採納「Funk」曲風,另一方面便是描述自己在北京的經歷。
「萬相成空歷劫來,年華早逝落痴呆,欲化飛仙乘風去,碌碌終生不明白,千里遙望故鄉河,地動山搖淚成海,手持金戈唸童詩,八方來客盡開懷」這首七言律詩中的八句話, 分別為第三張專輯《八方來客》中八首歌的歌名,記錄劉劭希十九到四十歲間的心路歷程。劉劭希反對將客家文化定義為農民文化,但不否認自己是農家子弟,他的家鄉─東勢鎮是以種植水果聞名的鄉鎮,在受到九二一大地震和士石流的摧毀後,已逐漸沒落,於是劉劭希的第四張專輯《果果台客》不但用以形容種植水果的台灣客家人,也隱含著「Go Go台灣客」的意思。
《唬客船長》是一張具有批判性的專輯,主要在闡述政治偶像的形象破滅,人民就像被船長騙上船卻下不了船的遊客,然而握有權力與財富的人還繼續描繪著一幅美麗的藍圖,高舉客家文化大旗,卻打擊客家子弟對工作的熱情,並希望我們繼續繳稅。
以上五張概念專輯紀錄了劉劭希自十九歲至現今的心路歷程。出了五張客語專輯也沒挨餓受寒的劉劭希,開始嘗試創作演奏曲,「演奏曲的接受度比客語高,所以我應該也做得起來吧。」他說。
此外,對劉劭希來說,語言是音樂材料而不是主旨,「這首歌適合用什麼語言唱,我就用什麼語言」,雖然出了不少客語專輯,但並不代表劉劭希只唱客家歌,他不排斥國語歌或者英語歌,「但因為客家是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先作客家歌」。
人稱「超級鬼才」的劉劭希,左手做音樂,右手畫動畫,的到許多獎項的肯定。(攝影/陳琦)
勇敢表達意見 才能幫助改革
提及劉劭希不接受客委會贊助時,他表示:「我嫌他們給的不夠多」。劉劭希說,要發展任何一項東西的前提是,該花多少資金、多少人力,都不能省,就舉美國好萊塢為例,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該投資什麼就一定會投資下去,劉劭希認為如果我們也能用那樣的規模拍攝國片,就可以拍出好萊塢級的電影,相同的,客委會要成功推廣客語就要編列足夠的預算,「甚至要比國語歌壇的資金更多,因為現在國語歌是主流」。
劉劭希認為在推廣客語造條路上,困境一直都存在,語言沒有用處就沒有價值,因此,如何提高客語的附加價值是值得討論的議題,不論是音樂、遊戲、戲劇、文學或電影都是發揚客家話的好方法,「就像哈韓族會為了看韓劇而學韓語一樣」。此外,劉劭希還認為客家文化應該年輕化,辦傳統活動給老年人參加是敬老尊賢的表現,但偶爾也該創新以引起年輕族群的興趣,用新的方法向傳統致敬,「畢竟負責傳承的是年輕人」。
最後,劉劭希期望客家子弟能勇敢地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覺得客家電視台難者或者廣播難聽,就要跳出來罵」,如果年輕人因為節目不合胃口就不看不聽也不表達意見,老東西將永遠存在,「勇敢地表達意見才能幫助改革」。
![]() |
記者 林筱娟
我很好動又很吵, 同學說方圓十里之內都聽得到我的聲音; 笑點還很低, 可是這樣才可以每天都開心的大笑; 喜歡辦很多活動, 喜歡參加很多活動, 更喜歡傳科,這裡真是一個美麗的小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