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陳君明 反骨姿態 拒走主流媒體路線

陳君明 反骨姿態 拒走主流媒體路線

陳聖文  2012/05/14

  一踏進客家電視台的記者辦公室,看見所有人都坐在辦公桌前,緊盯著電腦螢幕,似乎是報導截稿時間又迫在眉睫了,只覺得一股忙碌嚴肅的氣氛不斷湧現。而暫時卸下手中工作的陳君明,帶著略顯疲憊的神色卻充滿自信的語氣說:「我們到會客室吧!」,準備抽空接受採訪。

客台當文字記者 屢獲大獎

  陳君明,苗栗客家人,三十五歲。因為在客家電視台擔任文字記者的工作,所以與家人一起搬到台北生活。投入記者工作以來,入圍與獲獎無數,包括客家新聞首獎、卓越新聞獎等。

  大學主修公共衛生的陳君明,其實一直以來都很熱衷於寫作,也非常關心社會議題。大學時,他花了很多時間在人文社團上,像是文化社、詩社、刊物社,還有與台灣族群相關的河洛社和客家社,也參與了當時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這些豐富的經歷,使他更加確信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也讓他在大四畢業那一年決定放棄公衛的專長,轉而投入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後來陳君明去學習拍紀錄片,因緣際會下到客家電視台擔任現在文字記者的工作。

  陳君明在近三十歲時進入客家電視台工作,就愛上記者這個職業,從來沒有考慮過轉換跑道。他認為記者可以到各地探訪,深入地了解社會各個角落的情形,能碰觸很多沒接觸過的議題,而主播就只能坐在攝影機前呈現報導,因此記者的工作相對而言非常吸引人。此外,陳君明也很喜歡客家電視台的環境,認為自己並不適合商業主流電視台的工作環境,電視上那些記者問的問題常常被民眾罵,其實並不是記者自身願意的,他們只是遵從上司的要求,是有苦說不出的。


熱血直率的陳君明,對非主流的環保和農村議題相當關注。(陳聖文/攝)

傾聽不同的聲音 走出台北

  陳君明強調,觀眾是有選擇權的,如果選擇收看商業電視台的新聞,讓他們收視率不斷提高,這些電視台就會持續播報使觀眾憤怒的新聞;相對的,若是民眾選擇收看非主流電視台,或許會鼓勵商業電視台做更優質的報導。

  當初陳君明投入客家電視台的記者工作,其實就是希望能藉由傳播人的角色,讓大眾知道一些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問題,並且把「麥克風交給他們,讓他們的聲音可以出來。」他強調,很多的媒體都是採取台北觀點,身為一個專題記者的他,其實就是要學習走出台北,去其他地方看看,去傾聽不同的聲音,尤其到鄉村地區看見了農民與土地的問題,就希望能竭盡所能,為他們發聲。

  陳君明在《客家新聞雜誌》的採訪作品「六龜產業恢復沒」,就是探討八八風災後地方民眾致力於發展自然農法,卻面臨農產品不知銷往何處的窘境。「公館柿子紅了」報導苗栗縣公館鄉的柿農面臨生產過剩,行銷不出去以及遭遇大陸低價競爭的困境,還有當地農民的應對方法。「璞玉誰的玉」則是報導新竹縣政府在竹北高鐵站附近預定開發的璞玉計畫,陳君明相當關注其中土地收購的問題,由於交大也涉入其中,他甚至一度與交大的教授鬧得不愉快,一切都是為了替弱勢的農民與土地問題表明立場。


關心農民與環境議題的陳君明,也曾到蘭陽溪進行採訪報導,希望大家重視河床被占用的嚴重性。(陳君明/提供)

不固守客家觀點 看見融合

  由於在客家電視台工作,陳君明的報導也多與客家有關,不過他並不固守於客家觀點。他認為台灣其實是個族群大融合的社會,不論是閩南、客家還是原住民族群,彼此都是交互影響的。陳君明舉例,他在八八風災發生之前曾到高雄縣三民鄉採訪,發現那裡的客家人和布農族原住民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幾乎被同化了,說的原住民語比客語還好,他說:「那你能認定他是什麼族群呢?」

  在陳君明的眼中,客家並不是永恆不變的。像是他到馬來西亞採訪的「聚焦西馬系列報導」,就是想了解客家人移民到海外的演變,因為客家文化在台灣是獨樹一格的,那到了海外是否也會有不一樣的文化表現?實地採訪後,陳君明發現馬來西亞客家人的確發展出獨特的農作與生活方式,就連使用的語言也很有趣,融合了客語和當地馬來語。

  對於目前有很多人致力於客家文化的推廣,陳君明質疑,為什麼客家文化需要被推廣、保存?他說客家應該是一種生活的元素,現今政府常常花大錢舉辦一些類似客家湯圓節等活動,其實是本末倒置的作法。陳君明強調,他從沒上過任何客語課程,但因為從小在家裡會說,所以他會一口流利的客語,因此要推廣客語,不如讓它融入生活環境,而不是獨立成一門課程。

報導被看見看懂 辛苦值得

  這樣的思維也展現於陳君明的報導,雖然以客家農村為主,但他把客家當做是台灣大社會下的一個元素和縮影,而不是一再強調客家,他反問:「難道客家人只能談客家的嗎?一定要那麼限縮嗎?難道不能更寬容一點?」


陳君明不做主流的傳聲筒,堅持將麥克風交給弱勢者。(陳君明/提供)

獲獎無數 卻只求別人看得懂

  陳君明從事文字記者以來,以出色的系列報導拿下許多獎項,例如「六堆系列報導」、「璞玉誰的玉」皆是客家新聞獎第一名。不過陳君明強調,獲獎其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別人能看見甚至是看得懂他的報導,而獲獎的好處正是可以讓別人看見。例如「聚焦西馬系列報導」就是去陳述移民社會、族群關係、政治民主運動等議題,其實一開始沒什麼人懂他的報導,獲獎後才漸漸有人注意。

  文字記者的工作其實很辛苦,沒有假期可言,有事情就要處理,甚至偶爾會遇到寫作上的瓶頸,或是對工作感到厭倦,他說:「幾乎我身邊每個記者都會有,每年一、兩次職業倦怠。」而這都需要靠自己調適的,頂多只能跟上級示意一下,說明最近不能處理太重的採訪,但該完成的還是要完成。

  儘管如此,陳君明還是熱愛客家電視台的工作,他表示:「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天秤,而我心中決定離開或留下來的這個天秤,目前是傾向於留下來。」不過他也開玩笑地補上一句:「說不定你明天就看不到我了。」

  從陳君明對記者工作的熱忱與對社會議題的關懷,相信他會繼續做下去,持續把麥克風交給那些需要發聲管道的弱勢族群。

記者 陳聖文
Hello 我是Eddie 聖文 這輩子最喜愛音樂、愛還有玩樂, 喜好優游自在的生活並希望能讓日子充滿最愛的上述三元素。 雖然猶豫不決,但可以非常努力並帶著一點幸運來達到我想要的目標。
記者 陳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