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新瓦屋舊客風 小學堂挑大樑

新瓦屋舊客風 小學堂挑大樑

顏學廷 報導  2009/05/14

      民國九十三年,最後一批新瓦屋的居民,因為高鐵興建徵收土地的緣故,搬遷離開了居住多年的土地。這不只是帶起了新瓦屋原居民聚集彼此、將舊址重新整理成為新文化空間的一波行動,更讓竹北各地的客家人,為了不讓饒平的客家話在後人散居各地的情況下失傳,參與創立了「新竹縣饒平客家文化協會」。其中,竹北芎林長大的林祺樑便是協會第三任也是目前現職的總幹事。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這是協會網站首頁上十分醒目的一句話,也是饒平的祖訓。談到了饒平客家文化協會,還有他總幹事這樣的職位,林祺樑打了個比方:協會裡面最高的頭銜是理事長,而理事長的推選如同班代,除了少數時候有人大方自願,通常便是在你推我讓之中產生﹔而總幹事則是形同理事長左右手的人物了。「一般都是找比較熟識、有默契的人來幫忙,換句話說就是找信任的助手。」總幹事的工作包括幫忙辦活動、處理協會內部的一些事務,必要時更得自掏腰包幫忙,諸如網站的營運與維持。但他會做這些事,不只是身為總幹事,更重要的是自己身為饒平客家族群中的一份子。「就算任期的職位卸任了,我也會繼續服務下去」,林祺樑這麼說。


在這棟房子旁邊吹風,林祺樑談到了有關協會網站的期許以及困境。(攝影/顏學廷)

無薪兼職只為一股責任感

    憑著一股責任與歸屬的情感,平日在遠東紡織工作的林祺樑就這樣同時兼任無薪、義務的總幹事職務,提到了協會的目標以及在推行文化活動過程中的故事,林祺樑思索了一會兒後表示:「也沒什麼有趣的故事,畢竟就是這些單純的活動。」但若要提到這方面的話題,林祺樑認為得從近年的活動開始說起。

    除了舉辦饒平話的客語演說比賽、在新瓦屋的客家講堂舉辦講座以外,饒平客家文化協會最重要的應該就是每年為期五到六個月的饒平客語教學了。「剛開始的時候大家當然是比較踴躍的參加,現在雖然比較少,但是也開始有非客家族群相關的人士加入。」學習客語也是增加一種生活技能,抱持這樣想法的人開始會接觸協會舉辦的課程,但是困難也在其中產生。從交保證金確定出席率,就有人會因此打退堂鼓更不用說學語言是很漫長的過程,雖然主辦單位時常思考如何讓課程更加有趣,但是繳費學習的意願還是十分低落。

    縱使協會本身並沒有將饒平腔客家語大肆推廣通行的遠大目標,而是將眼光著重於傳承跟保存,整體的工作仍然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備感艱辛,是什麼樣的力量可以讓協會裡的眾人繼續肩負這重擔?和大家平常口裡常提到的,象徵堅忍努力的客家精神或者客家人的特質有關嗎?

「客家精神」消失了嗎?

  聽到此問題的林祺樑先是喃喃重複了聲「客家精神?」才用肯定的語氣作出回答。「客家特質在現代越來越不明顯了。」揮動著手,林祺樑進一步表示:「因為時代一直在進步,所以現代人身上通常不會有這種傳統的特質。」 在現代會感受到客家特質通常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成長的環境中家族長輩的影響很深,所以傳承了下來,另一種只是客家身分和他們自身人格特質恰巧重疊的誤會,林祺樑這樣分析,「不過,有特殊原因或者外在力量刺激又是一回事。」林祺樑補充說,客家意識也是在有類似高鐵徵收土地之類危機時受到激發,然後特別明顯地作用在團結一致的文化活動上,並沒有消失或不存在,只是淡化和需要刺激。  

    走在新瓦屋的陳舊古屋外,吹著新竹的寒風,林祺樑談到協會網站的設計以及持續更新的話題,似乎有感而發地表達出一些有關網站經營的苦惱,每年聘請網路公司持續維持的支出,在協會無法從客委會得到多少補助的情況下,是筆不小的開銷,而網站本身又無法時常增加新的資訊給大眾,這對認為網站架設目的就是迅速提供資訊的林祺樑而言,不得不開始思索著關閉網站的可能。這樣的一番對話,配合所身處的場景,不免讓人感到文化傳承工作確實不易。然而林祺樑的語氣中並沒有挫折的感受,他認為還有很多管道可以更有效的推廣協會的活動,望著遠方,他的臉上流露出信心。


穿梭在新瓦屋,林祺樑帶領著前進的身影,讓人輕易感受到他對這個地方的熟悉感。(攝影/顏學廷)

饒平方言  吃飯必配

    客語,尤其是饒平腔的客家話,在林祺樑的生命中到底扮演了怎麼樣的角色?是單純故鄉面臨失傳的母語,又或者在生活不同的角落增添了色彩,可以從他年幼時開始找尋線索。「要吃家裡的飯,就說客家話﹔說其他地方的話,就去其他地方吃飯。」這是林祺樑記憶中祖母曾經說過的話,小時候在芎林的老家長大,身處在吃飯就要張羅五六張桌子的大家庭中,一直就是用客語作為日常生活裡的第一語言,要等到了小學,才脫離單純使用客語的環境。

    那時候的小學推行國語教育,「和現在正好相反。」十分輕鬆的語氣,林祺樑說,但是小學仍是屬於和居住地區比較接近單純環境,直到進入高中,才開始特別感受到族群的差異性。因為高中的組成份子開始來自於不同地方,大家習慣使用的語言也各不相同,所以通常會以國語做共同的對話。當然,林祺樑在跟自己鄰近長大的同學們,或者和知道同為客家人的同學對話時,自然是開心的使用客家話。

    理所當然的,現今社會多語言混雜的環境也同時影響了林祺樑,以現在的他不僅能夠使用各種腔調客語,也可以「講些不是很『輪轉』的台語」。出了社會,客語的影響便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溝通上了,林祺樑表示:「有時候在處理事情,說客語就是一種族群的證明表示大家站在同一邊,自然也會多幫忙。」不過他也提到,在比較久以前,或許是因為客家人族群是少數,可能在使用客語時會有些自卑感,像他所認識的一些新竹客家老闆,就只會在特別熟識的人時說客家話。說到客語帶來的好處,林祺樑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經歷。「有一次我在台上講話,下面坐著的是一群饒平來的大陸人。」當林祺樑在台上說話時,那群大陸人就在台下用饒平話聊天私語,「他們可能以為我們聽不懂吧。」林祺樑講完下台之後,就用饒平話提醒他們要注意聽講,那群人全部驚訝地問林祺樑為什麼會說饒平方言。「不只是對岸,有時候和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的華僑對話也會有意外驚喜」,林祺樑這麼說。身為饒平客家文化協會的主要成員,對於自己的兒女是否學習客語一事,林祺樑有著十分開放的態度,「他們小時候都會說,但是現在小孩的成長環墳,從電視到開學,全部都是國語,所以也很難常常用。到了現在,最常發生的情景,是自己用客語跟小孩說話,但孩子聽懂了以後用國語回答。「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自然的說饒平話。不過這樣的事情並不能,同時也不會用強求的去勉強孩子」,林祺樑這麼說。

    不過,隨著小孩長大,看著父親不停推動客語相關的文化活動,孩子們也漸漸興起了學習饒平話的念頭。林祺樑對此感到欣慰的同時,被問到是否會想要讓孩子長大了也一同參與諸如此類文化工作?林祺樑認為,願意去做當然好,不過永遠以兒女自己的志願為主,至少祖先的話別失傳了就好。畢竟,時代的變遷是明顯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記者 顏學廷
    UCKD         是   Uncooked的愚蠢縮寫 Uncooked  是   昂庫的英文本意 昂庫             是   我的綽號。   各位好。 雖然和大家不熟, 但是我會盡力認識大家, 也請大家透過我的文字認識我。 或許是因為真正認識就沒有形象了。 ------------------------------------------------------------------------------
記者 顏學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