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洗禮下的新女性
客家文化洗禮下的新女性
林映綺 報導 2009/05/14
閩南和客家的文化差異,在曾美虹身上印證地很徵底,她從大都市嫁到小鄉下,由單純的小家庭進入複雜的大家庭,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她都嘗過,不管這過程多麼艱辛,她都努力撐過來了。
曾美虹是苗栗南庄一間雜貨店的老闆娘,她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話,臉上總是帶著大大的微笑,但她都是個來自台中大里的道地閩南人。和先生剛結婚時,她在桃園中壢某汽車公司擔任客服的工作,桃園是客家人人口比例極高的城市,從那時起﹒她就稍稍接觸客語了,她必須接聽客人的來電,替他們解決問題,從電話中,她多多少少學到幾句客家話。
曾美虹開的小小雜貨店,卻有著地方上各式各樣的資訊。(攝影/林映綺)
請教老人家學習客家話
曾美虹從中壢來到南庄後,才真正開始學習客家話。因為開雜貨店必須接觸當地人,而南庄大部分都住著老人家,彼此間都用客家話溝通,若用國語或閩南話與之交談,他們則會不領情,因此曾美虹就開始學習客家話。她沒有刻意地請老師教,而是直接請教當地的老人家,遇到溝通問題時,她會先用基本的客語問候,然後詢問不懂之處,老人家們也會大方地替她解惑,加上她會購買客語專輯,藉由聽音樂來訓練自己的客語能力。雖然其中也鬧過不少笑話,但她深信只要肯問,沒有什麼是學不會的。
談到客家和閩南文化之間的差異,曾美虹笑笑地說:「差很多喔!尤其是吃的方面。」就鹹菜而言,客家就分兩種,一種是曬乾的,一種則是水鹹菜,和閩南的鹹菜有著不太一樣的外型,她進一步陳述.「閩南的鹹菜圓圓的,很漂亮﹔客家的長長的,梗沒什麼肉。」她也談及農曆年時,客家的習俗和閩南大致相同,也會祭拜祖先,但之間仍有些差異。她舉例表示:「像做年糕還會有鹹年糕。」而她不懂的部分都會問婆婆,婆婆也都會教導她。並且,她注意到客家和閩南習俗上的不同,例如:客家人燒紙錢只有金銀兩種,不如閩南習俗繁雜,她進貨時便會留意到這些文化上的差別。她偶爾想吃些客家沒有的食物,就會等別人來賣或者自己做,她提到之前想吃閩南芋粿,就自己動手做,雖然先前失敗過幾次,但最終總算吃到自己想吃的點心。
曾美虹也提到,小孩子不太愛說客家話,學校雖然會教他們客語,但他們平常極少用客語交談,即使她自己或他們的爺爺奶奶用客語對小孩說話,小孩還是只用國語回答,她覺得客家庄的真實情形,和外面想像的有些落差。外人或許會認為在客家庄說客語是好的學習環境,但土生土長的人卻不這麼想,況且小孩在學校也都是用國語交談,並未用客家話做為溝通語言,這樣的情形下,小孩就更少開口說客語了。
因為曾美虹開的雜貨店位於南庄所謂的「日街」,早上時總會聚集許多老人閒話家常,先前台大學生的田野調查團隊,曾到南庄做採訪,也運用她店面的廣場當作討論地點。雖然她笑笑地說沒幫到什麼忙,但她開朗的個性,想必讓台大學生感受到南庄暖暖的溫情。她說:「有問題真的要問老人家。」剛開始不習慣客家的生活時,村里的老人總是會開導她,將他們的生活經驗分享給她,讓她在面對問題時多一分參考,而公婆也會體諒她開店的辛苦,幫她處理一些家中雜事。
身為閩南人的曾美虹卻說著一口流利的客語,讓人誤以為她是土生土長的客家人。(攝影/林映綺)
再多挫折都會苦盡甘來
參與客家生活十餘年了,對於閩南文化是真的有些忘記了,她笑著說:「很久沒說台語真的會忘,有時和娘家的人講電話,還會不小心夾雜客語。」她被問及關於客家人吝嗇的印象時,她大笑地說:「這點我認同。」家中的長輩都要她別嫁給她先生,尤其她先生是傳統的客家家庭,家中的狀況是較清苦的,但她會更努力去做。
雖然先生不在身邊,有時心裡不高興,她總是得自己隱忍下來,但對公婆的責任與孩子的愛,是支持她的一股凝聚力量,讓她感覺再多的挫折都會苦盡甘來。她說:「回來就是要盡一份當媳婦、媽媽的責任,尤其是做好一個媳婦的責任。」曾美虹不因為環境的不適應,放棄她所擔當的責任,即使中間有一段過渡期,讓她想要放下這些擔子,但她還是撐了過來。她雖是閩南人,卻以自身經驗說明了客家人的堅韌精神面,她本身即是客家文化洗禮下的新女性。
樂天知命 嫁到哪都一樣
從大里遠嫁至南庄,曾美虹從沒想像過現在的日子。出身在小康家庭,她不諱言地說:「在自已家就像是少奶奶一樣。」嫁人後才面對十四人口的她,在這七年裡,已經習慣了面對大家庭的日子。
之所以會開雜貨店也是意想不到的機緣,曾美虹表示,當初是公婆想標下店面做生意,但兩老沒有經費,於是先生和他的兄弟之間討論後,由她的先生標下,他們夫妻倆將雜貨店的工作交給先生的小叔,每個月再支付薪水給她的小叔,只不過五年後,她的小叔似乎對這工作不感興趣,為了不讓公婆失望,也因為小孩到了學齡年紀,她和先生討論後,她決定辭掉在中壢的工作,將孩子帶回南庄,從此開啟她人生不向的扉頁。
從小說出身在都市裡頭,她剛開始對於南庄的生活是極為不習慣,尤其是要煮十四人口的晚餐,光拿捏菜的份量,她就學了一段時問。雖然對於這些她的怨言不多,但令她有些難過的是,家中除了公婆和自己的孩子外,其他人都不會去幫忙,甚至家中有客人時,她都得自己張羅,其他人都只是端個盤子而己,她不懂為什麼其他人都不幫她想想,幫她個忙。不過公婆對她的好,讓她倍感溫馨,沒有像其他媳婦有家庭問題,公公早期身體比較好時,還會幫她提洗好的衣物到她的房間,婆婆則是在她煮飯前幫她切些菜,兩個小孩也都能體諒她的辛苦,這是撫平她心中不滿的力量。
她的婆家是傳統大家庭,她有些無奈地說:「因為開店,所以我不用煮早、午餐,但每天晚上要煮十四個人要吃的飯菜。」她以前在中壢時,大都是買便當解決一餐,當回到南庄時,一下子就要煮那麼多份量,讓她適應不太過來,但為了公婆和兩個小孩的學業她還是得回到南庄,想到這些,她感覺自己很辛苦,但當講到兩個小孩時,她立刻笑逐顏開地說:「因為先生都在中壢工作,周末才回來,所以兩個小孩是生活的支柱,為了他們兩個才那麼努力。」
她說:「聽老公說以前生活有多苦時,心裡都覺得『怎麼可能』。」因為生活背景不同,讓她不能體會先生早期生活的過往,當大家都極力勸阻她不要嫁給客家人時,她認為這是她自己做的決定,絕對不會後悔,所以即使生活不順遂,她都走過來了,心中的不悅,都留在周末告訴先生替她分擔。她憂傷地說:「娘家的人都不喜歡過來。」因為知道她過得辛苦,所以他們不希望他們的來訪會造成她的麻煩,這樣的貼心卻也成了另一種辛酸。
她說自己脾氣其實不太好,但因為在身上的責任更重,所以她不會去說些什麼,就算有埋怨也都只是說給先生聽聽。從她的例子讓人知道,是不是客家血緣不重要,最該重視的,是那份樂天知命的心。
![]() |
記者 林映綺
現在是2010年 大三 傳播與科技學系 是以後履歷上的學歷 竭盡所能作好 是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