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幸福水流東 客家大院造神奇

幸福水流東 客家大院造神奇

郭穎慈  2013/06/01

   從一天只有四個班次的公車下車,產業道路旁一大片綠意盎然,摻雜一點橘黃的色調,黃熟的橘子樹就成群結隊的站在一旁,向拜訪者捎來生氣蓬勃的問候,就像流東社區裡的人們一樣,每個人都神采奕奕。

  一大清早,在社區的活動中心裡,一群年紀已近古稀的居民們用著道地的客家話,一邊吃著新鮮的柑橘和剛烤好的番薯,一邊閒話家常,個個看起來老當益壯。


社區居民運用茅草、竹子、木材等天然材料打造出精美的客家大院(流東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豬舍改建 紅磚竹門茅草頂

  在流東社區裡,還有著這樣一個地方,一幢簡單純樸的客家建築,茅草鋪成的屋頂、紅磚塊砌成的屋子以及竹編的大門,散發一種農村的樸實溫暖,而庭院前有一座小水池及木作的景觀橋。

  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優美的曲彷彿在這裡得到另外一個完美的詮釋。張貼在門口的春聯寫著「創藝幸福水流東,傳承客家文化情」,正說明了這棟綠建築對於社區的重要性,它是凝聚社區感情的頭號功臣。

  任誰可能都無法想到,流東社區只憑著農委會水保局的一點點經費補助,以及全體流東社區中十八、九歲年輕人到八十幾歲老居民等一百多人的力量,同心協力地將一幢原本沒有用處,甚至影響社區景觀的豬舍,以最傳統的工法、全新的思維,改造成具有農村及客家意味的「流東客家大院」。

  生態、環保、在地文化,這正是流東社區對於未來發展的三大主要訴求,而客家大院的改建則是結合以上三點,踏出了整體社區營造的第一步。流東客家大院座落於社區的入口處,流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吳梅蘭表示,那個位置正是讓外地人認識社區的第一站,由那裡做為門面具有一種特殊的象徵意義。

農村再生 傳統工法綠建築

  在民國九十九年的時候,流東社區運用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的一筆經費,要對整個社區進行環境綠美化的工作,而豬舍改建成客家大院是計畫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徵得地主譚華旺同意之後便開始動工。而整棟建築在社區所有居民的通力合作之下,於同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竣工。

  客家大院運用傳統的工法改建而成,再加上稻草鋪成的屋頂、竹編的大門、檜木製的窗戶,這些在大自然中唾手可得的的素材讓它多了一分專屬於農村的人情味。而裡頭則擺滿了社區居民的作品,像是元宵節的環保花燈、巧思十足的竹編等,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

  「他們說要做,那就給他們做啊!」談起這份改變,客家大院的原地主,也是主要的建造工程師譚華旺一派輕鬆地說。沒有任何遲疑和困惑,就把原本屬於自己的豬舍提供給整個社區。雖然嘴裡說得那麼事不關己,但他喜愛這塊土地,想要讓社區變得更好的心情也不言而喻。

  身為客家大院的主要改造人,被社區居民稱為「總工程師」的譚華旺並不認為將一棟廢棄豬舍改建為美輪美奐的客家大院有什麼困難之處,「我們自己不會的東西(傳統建築工法),去找一個會的老人家,跟他學,只要找一個會的人,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流東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吳梅蘭希望流東社區以後可以成為其他社區綠化的指標。(郭穎慈/攝)

花費83萬 居民出錢又出力

  「沒有錢就困難了。」另一位參與改造豬舍的副工程師和譚華旺有著一樣的看法,技術層面的問題對他們來說並不是難事,但金錢方面則是一個大難題。許多外地人對於流東社區只花了八十三萬元的經費就完成了客家大院這棟建築,不免都嘖嘖稱奇。更曾有建築師訪視客家大院之後,推斷這棟建築花兩百萬都不見得能夠搭建完成。

  流東社區目前建設資金的籌募管道,除了政府之外,還有附近的一些民間企業願意給予協助,或者是像譚華旺的當地居民,出錢又出力。

  而政府方面除了給予經費上的補助之外,水保局也在社區從事綠美化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水保局對我們的信任,就是一個政府部門跟民間社區之間的信賴跟支持。公務人員必須要承擔很重的壓力,怕社區出了什麼錯,浪費公帑等等,但是他們信任我們,水保局也會派人來看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吳梅蘭欣慰的說。雖然政府的金錢資助不多,但是對於協助社區發展這部分卻誠意十足。

  目前流東社區仍有意要將客家大院的細節再做加強,像是出入的門已經請工匠設計,要將原本用竹子編成的門換成古早風味的木栓門,這些是在外觀方面的改善。除此之外,吳梅蘭則說,他們正在積極培訓導覽員,希望能將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分享給來參訪的其他社區,並且傳承這份記憶給當地的年輕族群。


社區居民極具巧思的的手工製品都被陳列在客家大院裡。(流東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培訓導覽 寄望新血傳承

  流東社區居民的平均年齡已達七十五歲,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十分嚴重,但吳梅蘭卻不擔心這對社區發展有負面影響。她說:「我們有一群中年人,四、五十歲這一層的,他們已經開始在接了。他們晚上,或者休假的時候都會回去幫忙(農事)。我們很多農業還是用退休的農民來做,他們其實都體力還很好,要有老的出來帶,年輕一輩才知道怎麼做。」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在流東三號橋前的新景觀才剛完工,那是以環保概念所搭成的一座穀倉。除了這些景點之外,社區內的三十三間伯公廟和一百四十五個為了耕種水源而挖出來的埤塘也是流東的一大特色,只要再加上一些行銷的元素,絕對可以成為觀光的新去處。

  但流東社區曾開會討論過,大部分的人覺得不想要有太多外來車輛以及觀光客出入,影響社區的安寧,環境也有可能被破壞,所以不將社區以觀光導向的方式發展,而是以凝聚全社區意識的作法,將整個流東社區向上提升。

  雖然流東社區做的這些改變僅僅是剛起步而已,但卻已讓外地人讚嘆不已,「流東社區好厲害啊!」一位外地來協助興建流東客家大院的伯伯帶著佩服的笑說著。

  一個看似垂垂老矣的社區,正藉由綠美化,綻放全新的生命力。

  這,就是流東。

 

流東社區(苗栗縣頭份鎮)

    民國九十九年流東社區接受農委會水保局的補助,由全社區的居民同心協力合作,將一棟廢棄已久的豬舍,以傳統的建築工法改建,改造成兼具環保與具有在地客家特色的「流東客家大院」。當地的三十三座伯公廟以及一百四十五座埤塘也是當地的特色。

記者 郭穎慈
20歲的埔里女孩,凡事都想追求對等的天秤座。 一直以來的目標是想要成為一個高EQ的人,可以笑著看待起伏跌宕人生的智者,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是無法變成自己理想中的那個自己。 等我成為了自己喜歡的人,我就能向世界宣告,我叫郭穎慈。
記者 郭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