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寮窩竹造紙 追憶風華200年
紙寮窩竹造紙 追憶風華200年
賴奕安 2013/06/01
走進芎林國小旁一條不起眼、稀鬆平常的巷弄。起初一旁是一戶戶的水泥民宅,但隨著腳步一步一步走進,一幅截然不同的農村風貌映入眼簾,沒有城市的喧囂及汙染,空氣清晰、鳥語花香。這裡,被當地居民稱之為「世外桃源」,這裡是「紙寮窩」。
盛產桂竹 造就北台最大金紙廠
兩百多年前,乾隆年間,劉家老祖先帶著家人自廣東渡海來台,和當時新竹地區的大地主,北埔的姜家租地進行耕作,數年後買下了這塊地,也就是今天的紙寮窩。劉家老祖先在開墾時發現紙寮窩附近生長大量的桂竹,而桂竹是非常適合用來造紙的,於是他回到中國大陸學習造紙技術,返台後開始發展造紙業。由於原料豐富又有充足的水源,造出來的粗紙所做的金紙是當時社會不可或缺的祭祀用品,因此劉家的造紙業發展得非常順利,巔峰時期曾為北台灣規模最龐大的金紙造紙廠,造的紙銷往各縣市。但是到了日治時期,政府實行皇民化運動時,禁止民眾祭拜神明及祖先,金紙的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幅銳減,許多紙廠都在那時紛紛倒閉,一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又漸漸復甦。
紙寮窩用竹子造紙的方法是耗力而且費時的,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工作人員劉邦宮表示,清明節後居民將桂竹林中表皮粉白、竹梢尚未長出葉子的嫩竹砍下、切斷並剖開,然後將切好的竹子連同生石灰一同放入「湖塘」裡浸泡,這個過程稱「滷竹」,需要花費數個月的時間,讓嫩竹發酵,之後要多次泡清水洗淨,因此造紙需有充沛的水量。紙寮窩的水源主要來自於山泉水,至今依舊如此。
造紙的過程細分為伐竹、砍竹、運竹、滷竹、輾料、造紙、晒紙,每一項過程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而竹子的生長期間又集中,因此總是動員劉家全體成員,還曾經雇用大量的長工來補足不夠的人力,也因此,劉家人彼此建立起超越親情的深厚革命情感並且流傳至今日。
劉邦宮認真的向小學生介紹紙寮窩周圍的生態。(賴奕安/攝)
光復以後 手工產業不敵機械化
然而台灣光復後,機械化開始在各個產業中發展,造紙業也不例外。製作過程繁雜且費時費工的手工造紙業當然不敵毋需大量人力、產量及品質穩定的機械化造紙業,在一九六〇年代再度沒落,遂隱沒在時代的洪流之中。
一直到八〇年代,社會經濟穩定下來後,劉家人認為傳統的竹造紙產業是老祖宗的基業,不能就這樣讓它消失,必須及時把它保存下來,讓後代的子子孫孫知道祖先是如何在台灣紮根、成長、茁壯。一九九三年居民建造「傳老亭」,以紀念劉氏祖宗開墾紙寮窩的辛勞,將早年造紙器具如石輪等陳列在此,緬懷先祖創業的艱辛,雖然傳老亭占地面積小,但作為台灣第一座社區造紙紀念亭,意義非凡。
緬懷先祖 建傳老亭設造紙工坊
為了保存傳統的竹造紙產業,二〇〇八年成立了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並且向文建會爭取經費,興建「紙寮窩造紙工坊」,於二〇〇九年落成並開始對外開放。透過工坊,紙寮窩的手工竹造紙得以一個新的方式重新回到社會,而年輕一輩的也能夠藉此認識老祖宗的智慧心血。
紙寮窩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主要致力於推動紙寮窩的觀光發展,希望能夠將紙寮窩介紹出去,同時增加一些收入。由於近年來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相當競爭,爭取經費不易,紙寮窩的觀光收入可說是格外重要,在劉傳老造紙文化發展協進會長劉邦森的努力下,最近工坊開始跟附近的芎林國小合作,讓小學生定期到紙寮窩參訪,讓學生們的社會教育更活潑多元,也讓他們更加認識自己祖先的文化。
小學生開心的體驗輾料的過程。(賴奕安/攝)
教育扎根 學童體驗回應很熱情
採訪這天,碰巧遇到一班芎林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來紙寮窩參訪,擔任解說的,正是劉邦宮。問起紙寮窩,學生們回答得很熱烈,有人甚至來過兩、三次。不論是否來過,學生們的眼瞳中都看得到興奮與期待,劉邦宮每介紹完一項,學生們都很踴躍的發問,動手操作時也是非常熱情。或許跟環境也有關吧,體驗手工造紙時,學生們拉起袖子,照著劉邦宮所教的方式,將紗網放入裝有紙漿的塑膠箱,開心地跟同學比較誰做的紙比較好。為了讓後代子孫們了解祖宗當年是如何發展出北台灣最大的手工金紙廠,劉邦宮願意吸納成本,免費開放給學生參觀和體驗,因為教育是工坊成立的重要宗旨之一。
一個個模擬當時造紙的器具,訴說著當時造紙的辛勞,巨大的石輪磨的不只是竹渣,更磨出了劉家人間深厚的感情。劉邦宮原本是職業軍人,退休後回到紙寮窩參與社區的觀光發展並學習相關的知識,不為別的,只為了讓紙寮窩更加茁壯。紙寮窩還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大部分都還在嘗試,收入也沒有很多,但就憑著一股熱情,劉家人們努力學習並且盡力爭取各項資源,期望有朝一日,紙寮窩能再度以竹造紙聞名全台。
紙寮窩社區:新竹縣芎林鄉
早期以手工竹造紙聞名的紙寮窩,光復後不敵機械化造紙廠而沒落,近年來以觀光教育為導向重新復甦,但規模不大。這裡自然生態豐富依舊,承載的歷史與文化依然陳述著這個客家聚落的深度與靜美。
![]() |
記者 賴奕安
大家好 我是賴奕安 請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