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大合神豬比創意 展現客家新文化 

大合神豬比創意 展現客家新文化 

陳思寧  2013/06/01

    三、四月的晚春,鮮紅的楊梅,在桃園縣楊梅市大合社區活動中心外的街道上結實纍纍,這一帶最初是屬於以狩獵與採摘為生的凱達格蘭族,他們溫熱的腳掌曾經緊貼於這片濕潤的土地。十八世紀初,一群客家人由遙遠的大陸渡海而來,佔據了這裡的一角,隨後於清高宗乾隆年間,閩南人更大規模的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到此開墾,族群紛紛湧入形成了閩、客、平埔混居的社區。


大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原嘉。(陳思寧/攝)

磚紅瓦牆、彩繪文化牆...

    遙望遠方溪流,茂密的楊梅樹林夾雜於群山環繞的小盆地中,走過十二月寒冬的大合社區,楊梅果實還正在醞釀那股味道──甜中帶酸的獨特氣息,成為大合社區的特色景觀之一。

    走進大合社區活動中心,磚紅色的瓦牆排列,一行鮮黃寫著「同舟共濟服務人群」,緊接在旁的是民國九十三年完成的彩繪文化牆,由多個方形的圖畫與文字構成,但由於近期附近的建築施工,使得文化牆只留下了原來的一小部分。

    活動中心內部的天花板點綴著深紅色、紫羅蘭色的客家花布,而牆上更是掛著一塊匾額,記載著社區協會的理事與監事團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五個敞開式的木櫃緊密坐列,擺放了大大小小的獎杯、獎狀與獎牌,這些都是大合社區參與各式活動的得獎結果,包括照顧關懷據點、社區綠美化、政府社區等評鑑。

文化節慶、客家嘉年華...

   其中民國九十九年第八屆「楊梅創意神豬文化節」活動的辦理,獲得了桃園縣政府的一等獎。這項活動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現更名文化部)、客家委員會以及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等贊助舉辦,主要是要宣揚客家人的義民信仰,延續並傳遞客家文化。

  文化節的許多表演,就是由活動中心的小型舞台孕育而生,客家山歌傳唱、客家戲劇演出,他們在這裡練習、表演,提供社區民眾前來觀賞。一名社區民眾表示,「那大概是社區文化傳承與活動的見證。」

  創意神豬文化節活動主要由大合社區協會主辦,自民國九十四年起,連續六年,堅持經由一個大型的嘉年華活動,提供一個平台給當地各式商家與表演團體展售商品及演出,除此之外亦包括了各種靜態的客家文物展示。 

   早期客家人在丘陵生存不易,於祭典中殺豬祭祀是表示誠心,所以神豬祭拜義民是莊重而神聖的祭典,然而隨著近年環保意識的崛起,以及文化節遭受浮誇奢靡的批判,殺神豬以表虔誠的作法已逐漸在文化節淡逝,於是居民發揮創意,一齊親手製作造型豬公,歷屆文化節所製的神豬特色不一,有用一針一線的縫製的、用花布拼貼的,甚至有運用稻草、寶特瓶等再資源創作而成的創意神豬。


社區活動中心以客家花布裝飾會場。(陳思寧/攝)

針線縫製、用花布拼貼...

  不過創新的神豬嘉年華也遭遇到種種問題,例如外界認為信仰不忠的批評、公家機關宣導時間與經費不足的現實、場地尋求不易的課題以及年輕人的參與不積極等,導致了民國一百年文化節的停擺,幸而桃園縣文化局認為創意神豬嘉年華是紀念義民爺的另一種延續方式,同意於隔年繼續辦理。

  大合社區七千多的人口中,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客家人,義民信仰是地方的核心價值。因此大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原嘉強調,「如果贊同社區,那麼大家都是共存共榮的」,僅管文化節的辦理面臨重重困難,但只要有經費,社區還是會持續辦理下去。

  大合社區的客家文化節具有幾項意義,包括吸引人潮帶動觀光、活絡產業發揚客家、傳承義民信仰等,因此深入楊梅的各個層面。藉著客家大型活動的推行,能使社區民眾意識客家、認同客家、學習客家,連結社區居民、凝聚社區情感。

帶動觀光、傳承義民信仰...

  未來大合社區發展協會將會持續辦理客家文化節,嘗試以更不一樣的方式展現客家文化魅力與力量,在新世代不斷交替的過程中,用豐富創意的理念結合傳統客家活動。

  如今,這裡的美麗動人依舊,寒冬過後,三、四月的春天也將來臨,鮮紅的楊梅,在大合社區中結實累累,曙光穿透層層雲朵,灑落在這片土地,那微甜微酸的淡淡香氣瀰漫,又是嶄新的一季。 

 

大合社區(桃園縣楊梅市)

    大合社區舊地名為二重溪,範圍包含楊梅市中山里及大同里行政區域,目前總共人口數約七千多人,主要族群包括客家、原住民、閩南人、新住民,是一個人口稠密的都市型社區,近年以來桃園客家文化節的「環保創意神豬嘉年華」活動聞名。

記者 陳思寧
哈囉,我是陳思寧。生活緊湊,難免追跑著消逝的時間,在所有辛勞過後,我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認真享受,多看、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戴上一副耳機、輕便的小包包,隨著心情,讓閒情逸致的散步變成豐富的個人小旅行。
記者 陳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