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日式老豐田,牛犁新生命

日式老豐田,牛犁新生命

鄭宇茹  2013/06/01

    許多人在聽到花蓮縣壽豐鄉的豐田社區,第一個直覺常常是它的名字好特別,而擁有如此日式的名字當然與它的背景有關。在日治時期時這裡是日本人的移民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雖然戰敗撤退,但建築和建設仍保留了下來,此時原本被限制住在移民村周圍、從西部來的客家二次移民,便接手了這些房子,也配合原本的生活方式改建了這些日式房屋,然後發展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


豐田文史館是由以前的日式民宅所改建而成。(鄭宇茹/攝)

 日本移民村  客家居民接手

     豐田社區是由三個村子-豐裡、豐山、豐坪所組成,範圍相當地廣。由於附近有個豐田車站,大家也就習慣將此地稱為豐田。社區裡有將近百分之六十三的居民是客家人,但走在當地,卻感受不太到這裡住了這麼高比例的客家人。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發展協會秘書尤雅帆表示:「因為本身是移民村的關係,在硬體建築方面比較少客家的東西,但客家文化的精神隱隱約約地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像是以前在開挖豐田玉和種西瓜等等,都可以從中感受到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的特質。」

    民國八十五年,豐田社區也搭上了社區營造的列車。尤雅帆說,「其實一開始也沒想到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所謂的社區營造,只是幾個家庭因為孩子的關係聚在一起做一些活動,做久後大家覺得不錯,就有政府來委託辦活動、做調查,因為是政府的事情就都要做到,漸漸地就會開始找人才、立案,才知道原來做的是社區營造。」而當時正值青壯年的他們,被政府以及學者遊說,加上看到原本志工的生活困境,因此想要創造就業機會,而認真考慮立案。

    一開始,因為什麼都做,而被說很雜,諸如「為什麼你們不像白米社區那樣發展專一的項目就好?」、「說到豐田,我想不到特色」等等的批評接踵而至。但尤雅帆說:「我們為什麼要讓你們想到?我們只是希望能解決社區的問題讓社區更好,而不是為了那些專家學者。」民國九十四年行政院開始推行「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隔年豐田社區就通過文建會遴選,成為六星計畫進階社區,牛犁協會的人也才確定一路走來是走在正確的路上。

自發性社造 六星計畫接續

    在六星計畫裡,牛犁協會比較著重於環保生態與環境景觀的面向,因為他們從九十一年開始就注意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也是第一個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場域」認證的社區。「我們想藉由這件事來提升社區認同、凝聚力,並改變人的價值觀和習慣。態度改變行為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對這個社區的一些人和少數族群也會有幫助。」尤雅帆說。

    雖然得過很多獎,像是九十九年教育部評選頒發執行樂齡資源學習中心全國優等獎,以及一百零一年花蓮縣社區關懷據點優等,但他們也不覺得得獎就代表做到完美,反而認為是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核心理念。舉例來說,他們希望老人不要覺得自己老了就沒有用,透過一些機制還有方法,如:社區長輩對竹材、木材都擁有好手藝,透過晚輩的學習,使長輩能對社區再度有貢獻,如此不但能減輕社區對老人照護的負擔,也能提升老人對社區的功能性,他們認為這種精神才是得獎的原因。

    在《禮運大同篇》裡所說到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更是牛犁協會成員不斷提起的一句話。除了定時的老人照護、送餐外,小朋友在下課以後父母親也無須擔心,因為在豐田文史館裡,你會看到有人在那邊幫忙顧著他們。


對孩子而言,豐田就是他們成長的地方,是他們的根。(鄭宇茹/攝)

童課後照顧 老人照護送餐

    前牛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鍾國祥說道,「我從小就在這裡長大,豐田就像是我的根一樣。雖然我自己是公務人員,但我不希望自己好就好,社區裡有許多自由業,我當然會想要多活絡經濟、創造產業機會,社區居民可以安居樂業無後顧之憂,人才也可以繼續留在這裡。」而讓小孩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老人無須擔憂生活問題,就是他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而人才外流或不足,是許多鄉村都會面臨到的問題,豐田社區也不例外。「社區營造很強調利用在地人才,但鄉下地方很少有高階的知識份子,許多媽媽們都只有國高中畢業,在應付一些事情上是比較吃力,所以他們之後都有去東華大學或慈濟修社工學分。」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三年級的楊富民說道。

雖然他並不是社區中多數的客家人,但他從國中開始就在社區的少年服務隊擔任志工,在過程中漸漸累積對社區的情感,也因此他選擇繼續留在花蓮就讀大學,以後也希望能結合所學,用文字為社區做一些保留或創造。

志工少年兄  盼續服務鄉里

    做了十幾年的社區營造,一路走來牛犁協會並不是一直都很順利,許多社區居民一開始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必須要做出成績讓他人認同進而加入。尤雅帆說:「我們也是不斷的累積經驗才知道,要怎樣做才是最好的,尤其是體會到『人和』的重要性。若沒有這點,你有再偉大的理想都沒有人會願意配合你。」

    現在,隱身在豐山村小街裡的一間屋子,上頭還掛著洗衣店的招牌,外圍是社區小學生的彩繪牆壁,走進去裡面,那裡的人正忙碌地處裡資料,想著如何要為他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貢獻心力,「其實,我希望以後豐田能像現在這樣,是個小小的農村就好,那對我來說就已經很足夠了」,楊富民這樣說道。

 

豐田社區(花蓮縣壽豐鄉)

    豐田社區前身為日治時期之移民村,所以社區內有許多日式建築,有的改建為文物館,但有些年久失修再加上受到颱風摧殘因此殘破不堪。主要居民為從西部搬遷來的客家人,但也有閩南、原住民等族群混居。目前是由社團法人牛犁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營造,以文建會六星計畫的規畫為發展重點。

 

記者 鄭宇茹
追星族,迷妹,從小就立志要走傳播業。 在高中意外地與韓國OPPA相遇,自此發誓有天一定要去充滿泡菜的地方體驗生活。 一切條件普普,不期待生活發生驚滔駭浪,只求一生安穩而過。
記者 鄭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