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內灣戲院 故事還在上演

內灣戲院 故事還在上演

沈祖廷  2013/06/01

    車窗外的景色漸漸轉進深山,一片片的綠讓人忘卻都市的紛擾,步下火車,陽光灑下在內灣,一個在叢叢樹林中繁華起來的客家小村落。知名的內灣老街上,賣著令人垂涎欲滴的客家美食,古早味的黑糖糕、小巧可愛香味四溢的野薑花粽以及縷縷蒸煙上彈牙的菜包、草仔粿,中午一到人潮洶湧,好不熱鬧。

    沿著老街恣意地逛,盡頭的那端,佇立著一棟由木板和瓦片組成的古式建築,好似從古至今,它已靜靜地凝望了整個內灣的歷史,看板上提了四個大大的字,「內灣戲院」。


現今的內灣老街,縱使下雨的平日早晨,仍有遊客前來遊玩觀光。(沈祖廷/攝)

當年小上海 伐木採礦興盛

    很多人會好奇,在這遙遙深山裡為何有棟屬於城市的戲院建築。原來,早期內灣擁有兩個豐厚的自然產業─林業和礦業,為了產業的發展,政府便闢建了一條鐵路支線延伸入內灣,並因此吸引許多外地人到此就業。民國三十九年,戲院屋主楊盛泉發現在此地工作的工人一到晚上毫無休閒娛樂可言,便把原本只是堆積木材的地方改建成了戲院,與整個內灣的繁華相呼應,在當時更享有「小上海」的美名。

    盛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六十年代,政府限制伐木的禁令,以及礦業的工安問題,奪走了內灣的繁華。隨著林業與礦業沒落,工作機會減少,人口漸漸往外流失,深山裡的小村落,漸漸被人遺忘,於是內灣戲院再也經營不下去,一荒廢就是十幾年。

    民國九十年代,政府決定透過社區再造,再次讓內灣的美向外人展現。除開發補助外,並引進團隊輔導經營,重新點燃了內灣的繁榮盛況。再加上內灣擁有「全台唯三」的火車支線、生態美景螢火蟲以及創造大嬸婆、阿三哥等經典漫畫人物劉興欽等,都造就了內灣的不平凡與不該被埋沒的本質。

荒廢三十年 舊戲院變餐廳

    荒廢已久的內灣戲院,也重新整修改裝成戲院餐廳,再次吸引大批人潮湧進。戲院從裡到外充滿了古早味,店門口的柑仔店賣著古早時才吃的到的零嘴,戲院內部精心地布置成民國五、六零年代的樣貌,牆上的古老電影海報,停在一旁的古式三輪車,古早美容院式的廁所,與最具特色的邊吃飯邊觀賞早期電影,都讓人有種時空倒轉,回到那繁華年代的感覺。

    內灣戲院經理、橫山采風館負責人謝煉興與內灣社區的相遇約莫是在十年前,當時從外地來的他,非常難融入內灣這個百分之九十都是客家人的村落。但改變內灣的荒廢和沒落,成為謝煉興和內灣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想努力的目標,於是漸漸地,社區居民了解到協會的本意是要一起讓內灣變得更好,便接納他這個外地人,且彼此成為好朋友,為了內灣一起打拼。

    一點一點的努力,一次次的曝光,越來越多人知道內灣的好和美。在謝煉興團隊、協會和居民共同推動下,內灣獨有的特色展現,再次奪回大眾的目光,美好的山景、熱情的客家人與客家美食、別具風味的古早味老街景和糖果餅乾,與代表性十足的內灣戲院、日式建築內灣派出所、劉興欽的漫畫之鄉等,讓內灣浴火重生。

    沒想到民國九十六年,好不容易打響名號的內灣戲院,竟面臨拆屋還地的窘況。原來戲院門口的土地屬於另一戶人家,幾次的溝通,地主和戲院屋主都無法妥協,眼看這存在內灣將近六十年,幾乎等同於內灣歷史寫照的舊建築面臨被拆除危機,所幸文化界注意到,引起政府介入,將它以文化資產的方式保留下來。


靜靜存留在巷弄中的古早式柑仔店,訴說著大人們小時候的回憶。(沈祖廷/攝)

過渡商業化 思索未來方向

    現今的內灣戲院,每逢假日,人潮就如流水,一大票一大票地從火車站湧入。這樣的觀光發展固然是理想的,但不免也淪於商業化,開始有如「白天的夜市」這樣的負面評價,許多內灣的特色,正悄悄的流失。謝煉興認真地說到,「希望未來繼續經營內灣的時候,能更展現出內灣自己獨有的特色,讓來的人還想再來,而非只是熱鬧過後就煙消雲散。」

    午後,內灣飄起了小小的雨。站在內灣老街上,耳邊不時傳來內灣本地人用客語講笑語,觀光客興奮的聲音,人潮仍舊繼續流動著,內灣戲院經歷風風雨雨依舊是大家注目的焦點。

    但靜靜佇立在巷弄內的古早柑仔店,天花板上的日光燈,有些不穩的閃爍著,像是在回憶不久的從前,或思考著內灣的未來。

 

內灣社區(新竹縣橫山鄉)

    內灣是一客家村落,早期為尖石鄉對外聯絡購物的唯一地點,於是漸漸變成木工、礦工閒暇時的娛樂之處,曾有「小上海」之稱,後因政策停止木礦業發展,內灣逐漸沒落,但因擁有全台唯三的火車支線、生態自然美景、日式建築和老街風味等多項特色,近年又開始發展觀光。

 

記者 沈祖廷
因為矮矮的、所以頭髮短一點才有自信 不喜歡太安靜和看不見 於是成為聲音和影像成癮者 文字還在探索中 生活若是液態、希望不只是水酸性要再高 用一種水果形容的話大概是奇異果吧
記者 沈祖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