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下的客家社區新風貌
社造下的客家社區新風貌
黃淑鈴 2013/06/01
《新客家人群像》系列專書的出版,是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一新生最重要的實作成果發表,除了訓練同學們的採訪與寫作技巧,也讓他們從中了解當今客家人豐富多元的面貌。過去五年來我們以人物特寫為主軸,今年則是新的嘗試,以深度報導的形式呈現,並將觸角轉向社區,期能提供一個觀看客家的新視野。
談到客家,社區是一個不容忽略的面向。一九九〇年代隨著本土化的風潮,各地文史工作蓬勃發展,並在文建會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下成長茁壯。由此崛起的社區發展協會成為一股新的力量,與傳統的村里組織相互合作或抗衡,重寫社區的意義。
隨後「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一鄉鎮一特色、農村再生、地方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政策,為社造挹注了大量資源。配合國內產業轉型的需求,社造也從培養在地感、提升生活品味、建立公民意識等目的,轉而推動觀光與永續發展,不論是歷史古蹟、族群文化、特色產業等「再造的傳統」,都成為地方販售觀光的賣點。
在《探訪客家社區》這本書中,我們也從同學們採訪各地社區的作品看到這樣的變動軌跡。為展現在地關懷,我們以交大所在的新竹縣市為核心出發,探訪鄰近的客家社區;然而同學們的足跡也拓展到桃園、苗栗甚至屏東、花蓮等地。依據社區發展的特色,我們將本書收錄的三十八篇作品大致分為文資再造、地方產業、自然生態、老街新生、社區傳承、文化節慶等六大類。
透過這些作品,我們看到了像橫山九讚頭這樣的社造老品牌在時代洪流中積極求新求變,聽到了美濃的八音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找新的定位,聞到了龍潭三坑老街飄來的陣陣客家米食香味,驚鴻於竹東軟橋無意間的社區彩繪如何爆紅,歡喜著芎林下山的客家武獅後繼有人,也不禁心疼起新埔照門居民與高科技業污染抗爭的艱苦歷程。
每個客家社區都傳誦著自己的故事,不論是保留橫山獨特的八卦巷建築,還是從九二一地震的殘垣中重建的東勢大茅埔,這些案例都展現著客家社區蓬勃的生命力。不過除了社造有成的模範社區,其實很多地方都還在摸索,內部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也充滿歧見,然其共同點是有著充滿熱忱的居民參與,希望自己所在的鄉里更加美好。
從同學們書寫的採訪側記中,可了解這些熱情的社區參與者如何感動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讓他們不再抗拒這個以「客家」為名的作業。尤其傳科系許多學生多來自都會區,這次「下鄉」的初體驗帶來給他們許多衝擊,例如客家農村的交通不便與人口老化等。然而體驗過鄉村靜謐的田園風光與客家濃厚的人情味,也讓他們帶著徬徨的心情出門採訪,卻抱著暖暖的溫情回家,實踐了教育的意義。
對於修習「傳播基礎寫作」半學期的學生來說,要於一個月多內規畫並完成一篇近兩千字的深度報導是件不容易的事。從選擇題材、立定主題、思索面向、蒐集資料、實地採訪與拍照、組織內容,到最後以流暢清楚的文字呈現,都是重重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同學原先就有較好的寫作底子,顯得得心應手,但有些同學則面臨不同的障礙,包括約訪不順利、找不到報導主軸等,不過最後大家都能盡力完成作品。雖然大致而言這些報導仍不夠成熟,但它們為大一新生提供了極佳的實作機會,也希望藉由書的出版,對傳佈客家文化有小小貢獻。
這本書能順利出版,要感謝助教傅筠駿、林聖庭的修飾校稿與進度掌控,自由時報文字編輯翁秀霞的專業編輯協助,以及傳科系同學吳悅萍的排版與美編。另外更要感謝接受採訪的各地社區工作者,為本書提供了豐富材料和內容。
![]() |
記者 黃淑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