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漢萍 光電專家 力救客家文化
謝漢萍 光電專家 力救客家文化
記者 傅貴誼 報導 2014/11/02
國立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和顯示科技研究所講座教授,也是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的謝漢萍,向來廣為人知的是他成功理科人的榮耀,亦或是傑出熱情的教育工作者。但其實他身上流著客家人的血液,對客家文化也很有研究興趣。
謝漢萍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系,而後又分別在美國的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University)、卡內基美倫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完成碩士及博士學位,也順利在美國覓得教職與工程師的工作。一九九二年返台後,開啟與交大的情緣,除在光電工程研究所任教,也開全國之先創立顯示科技研究所,並於二OO五年獲得SID Fellow殊榮,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
這些在旁人看來是一帆風順與充滿掌聲喝采的學經歷,他只是一笑置之,直說選擇這條路其實是「現實」考量居多,理工類組具有就業優勢,他也就順理成章地跟隨了。
然而,進入產業工作一段時間後,他卻選擇轉入大學任教。對於這樣的轉變,謝漢萍強調是因為他偏好學校的自由風氣,能夠有多一些空間完成自己的志業,再加上受到時任中研院院士的岳父鼓勵,讓他決定轉向學術界發展。至於選擇交大,是因為鄰近科學園區,和產業界在合作上有地利之便,對他的研究有幫助,加上他對新竹有著濃厚的親切感,自然也就在此落腳了。
謝漢萍坐在副校長室的沙發上留影。(謝漢萍/提供)
母親身教 客家生活哲學
談到謝漢萍和新竹地區的深厚淵源,這就要從他的成長經驗說起了。
謝漢萍的幼年時期有很長一段的時間在新竹度過。擔任公職的父親平日公務繁忙,時常出門在外,年紀尚小的他,也就被放到新竹新埔的外婆家代為照顧。在新竹的這段日子,除了上學精進學業,謝漢萍也會陪著媽媽與外婆採拾橘子、巡視茶園,聽著她們不時哼唱幾句老山歌或平板調,在很是愜意的生活中,體會著傳統的客家風情。
不過,謝漢萍其實並非出生於傳統的客家庄,而是族群分布較為混雜的台北。他的父親是具有外省籍身分的客家人,被安排居住在眷村。也因為常和眷村孩子玩在一起,他的口音有北方人的字正腔圓,連飲食習慣也受到影響,例如他喜歡吃饅頭,但對客家人常吃的米類主食,卻沒太大偏好。
儘管生活上或多或少受到外省文化影響,但有著客家血統的父親和母親,仍保留了許多祖先流傳下來的價值與智慧,也深深影響他後來的生活習慣。客家人的節儉,在他們家還延伸出了環保、愛乾淨與珍惜的概念。謝漢萍舉例說:「母親很重視整潔,每天起床都會要我們掃地。還有,食物一定要吃完,不可以剩下。」他至今都還記得母親的諄諄教誨與耳提面命,而這些小細節也在母親的身教中,轉化成了他的生活哲學。
直至今日,謝漢萍還是會經常使用到客語,特別是和三五好友敘舊聊天,打打高爾夫球時,不只是將客語作為溝通工具,更是拉近情感的媒介。對他而言,客家是融入在生活中的一部份,也是如同開水般的自然與平易。
族譜的第一頁寫的是簡體字。這也道盡了客家人透過編纂來維繫情感的歷史與習慣。(林廷豪/攝)
搶救文化 育人才教專長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更替,再加上各式各樣外來文化的挑戰,客家文化的存在價值也備受考驗與衝擊。關於這點,身為客家人的謝漢萍也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目前客家文化的主要危機,在於「heritage(傳統遺產)」,也就是如何保存並傳承下去。
謝漢萍強調,即便他從小學習客家傳統的生活方式,也能輕鬆說上一口流利道地的客語,然而,他的下一代並不會說客語,對客家身分的認同意識也越來越淡薄了。現今的社會,年輕世代不會、也不願學習母語,有日益增加的趨勢。若是繼續對本土文化漠視,結果就是珍貴的語言與文化會慢慢流失掉。
整合學院 壯大客家研究
深刻警覺到這樣的危機,謝漢萍也從教育的立場發聲。在人才培育方面,除了培養具有客家專業知識的人才,也應訓練他們有第二專長,兩者結合才能夠彈性應變競爭激烈的職場需求。
對於推廣客家文化,身為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的謝漢萍建議利用台聯大的系統資源,整合中央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客家學院,借助彼此的專才。「把聲勢做大,也能避免客家學院在校內被邊緣化的現況。」他笑著說,「若是整合順利,說不定還能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客家研究中心呢。」
謝漢萍詳細解說族譜中的細節,還不時露出讚嘆的表情,他自認將客家人的族譜寫得相當詳實。(林廷豪/攝)
![]() |
記者 傅貴誼
我是貴誼,綽號是鮭魚。來自氣候宜人的好地方—桃園,現正就讀交大人文社會系三年級。喜歡喝茶、閱讀和睡午覺,最討厭的是各種蟲類以及在炎炎夏日中出門。很高興認識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