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煌 熱情加好奇 品嚐社會學
蕭新煌 熱情加好奇 品嚐社會學
記者 徐嘉佑 報導 2014/11/02
在中央研究院人文館南棟十樓的第一間研究室中,第一眼會注意到的,是牆面上滿滿的書籍與世界各地文化相關的文物,雖然多,但卻整理得井井有條。這間研究室屬於一位客家子弟,也是現任中研院社會所所長的蕭新煌。在這裡工作了三十餘年後,沉著的面容之下,仍然展現出對社會學的高度興趣、熱情與好奇心。
發展興趣 初期勉強勉強
「對於社會學,就是要發展自己的興趣,不要勉強自己;但是在開始找興趣時,我覺得應該要勉強自己,看看是否真的喜歡,一旦發現沒這麼喜歡的時候也就不要勉強了,所以要『勉強、勉強』(閩南語)。」蕭新煌對選擇社會學的學生所作的這番建議,其實,就是他品嚐社會學的滋味時所體會到的人生哲理。
中壢客家庄出身、出生於台北的蕭新煌,成長於客家、閩南、外省與原住民等族群聚集之處,親身體驗過族群之間的衝突與諒解。處在不同的族群中,建立出自身的客家認同,累積身為客家人的經驗,因而有了對客家族群的初步認知。後來學習社會學,進一步將早期的一些觀察與客家經驗具體化,對於他後來的研究是相當有助益。
蕭新煌當初考進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之後,原本的打算是轉系,因為他對社會學沒有太大的興趣,讀起來很吃力,更曾擬定完整的轉系計畫;後來在朱岑樓等幾位恩師的鼓勵與指導之下,他轉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社會學,慢慢地讀出興趣,最後竟執著於從事社會學研究的這條路。
蕭新煌坐在辦公桌前,身邊圍繞著大量以前所收藏的古董與文物。(徐嘉佑╱攝)
進中研院 研究之餘教書
在美國紐約大學水牛城分校取得碩、博士學位後,蕭新煌返台直接進入中央研究院工作,當時東海大學與台灣大學亦曾打算聘請他任教,但必須離開中研院的前提讓他最終沒有答應。「教書當然也是我的興趣之一,不過我認為我更適合研究之餘去教書,而不是教書之餘做研究,那個輕重有別。我回來後沒有選擇去東海、也沒選台大,大概就是這個考量。」蕭新煌這麼談道。
蕭新煌在做研究、撰寫學術論文與期刊文章時,一定會建立好基本的架構,決定用什麼分析的概念以及找尋思路。他說,自己大部分的時間會用在醞釀論文方向與主題架構,「寫」的部分反倒是一氣呵成,以節省時間,這是他寫作時的基本習慣與思維。
蕭新煌研究室一隅,書架上擺滿了各式的書籍。(徐嘉佑╱攝)
環境運動 率先建立理論
蕭新煌的專長領域除了發展社會學與中產階級研究以外,最特殊的便是社會運動與環境社會學了。台灣在一九八O年代開始有環境運動,使得蕭新煌開始對社會運動與環境社會學產生興趣。蕭新煌表示研究的困難之處,是過去很少學者做這方面的研究,因此他必須要做一個勇敢的先驅者,對觀察到的要敢於下筆,而不是直接引用西方既有的理論架構,而是挑戰理論並修正它。
一九八八年的客家「還我母語」運動是蕭新煌接觸客家研究的契機,從最初與他人合著的客家書籍篇章開始,慢慢地研究到了客家運動、客家認同與客家意識的內涵。研究客家至今,蕭新煌認為台灣的客家意識是特殊的,尤其是台灣客家具有國族性的認同,是其他地區的客家所沒有的,也因此衍生出了與東南亞客家的「比較」客家文化研究,這也是他現今正在進行的研究之一。
蕭新煌對於社會的參與,從來不會拘泥於「社會學家必須中立」的概念,自始至終,他都認為學者應走出象牙塔,走入社會發揮力量。一九九六年前總統李登輝邀請他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他很明白地在總統面前說了:「李總統,我的票沒有投給你,是投給彭明敏喔!」當時李總統還說:「沒關係啦!」
蕭新煌曾擔任二O一二年第一屆台灣研究世界大會的秘書長,圖為他在主席台上做開幕的致詞。(彭雪莉/提供)
社會參與 堅持民主立場
另外,在二OOO年總統大選時,李遠哲院長的演講稿《向上提升,向下沉淪》,就是蕭新煌下標題的。被問及為何要答應協助,他說「很單純,為了民主。」堅持立場是蕭新煌至今仍引以為傲的事。
擔任國策顧問的十年時間,蕭新煌對於兩岸關係、族群問題與社會運動議題向李登輝、蕭新煌說有時候會變成總統的施政,但大多數時候他其實不怎麼期待總統會接受,「他不能只聽一個人的話,不然就有問題了,我沒這麼偉大。」蕭新煌謙虛地表示,但他認為,提供這些建言已算是善盡了他的責任。
二OO四年,蕭新煌曾被提名為監察院副院長,當時因為其他監院被提名人的問題而未能就任,雖然他並未感到遺憾,但其實他對於就任之後要做些什麼早已經有了想法,那就是定期地與學者或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的代表會面。他認為,這兩類人會講真話,對於社會學家探訪民意、替民申訴的理想是有所幫助的。
研究之餘,蕭新煌喜歡「食」紅酒。為什麼不是品紅酒呢?蕭新煌認為喝紅酒應該是生活化的,而不是高於生活的一種品味,他既沒有動輒買一瓶兩、三萬元的酒,也不會特意去收藏,只是因為喝紅酒對身體有益處,如此而已。注重身體健康的蕭新煌並不認為退休生活只是單純的養老,也希望能夠多活動,多方嘗試各種事物,例如園藝、音樂、運動或者是烹飪等等。
一九九O與九三年,蕭新煌以新穎的領域研究兩度得到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是促使他去研究新領域的重要動機,雖然今後不會再開拓新的領域,但他仍打算重新思考過往的研究主題,找出值得研究的地方,並利用退休前的幾年時間來做一個完整的回顧。甚至在退休之後,蕭新煌也打算繼續編撰書籍,目前正在構思一本關於台灣民主化的人物誌。
一九八九年,蕭新煌曾出版一本書《台灣未來的趨勢》,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回顧這本書,蕭新煌認為台灣目前的趨勢大多符合書中所提到的,例如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等等,但也有像智庫型非營利組織的缺乏等與當初預測不符之處,這是年輕一代可以試著去發展的方向。
對於選擇社會學為志業的學子,蕭新煌期許走在這條路上的人都能找到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而有了興趣之後,要有好奇心,與能夠打抱不平的社會參與精神,還要能夠欣賞自我的堅持。他在交棒給年輕一代的同時,也期許他們能對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 |
記者 徐嘉佑
來自嘉義,人生經歷21年,壞人經歷10年。 從國中時期開始就被綁定壞人當職業;考上交大人社時本來打算轉職成好人,結果發現整個系都是好人,加上壞人習慣難改,想想那還是繼續當壞人吧。 壞人除了要性格扭曲之外,還要誠實、冷靜,泰山崩於前而不改其色。 但自認還不夠壞,因為整篇報導是在無盡的恐慌與擔憂之中完成的。 我是徐嘉佑,是個半吊子的壞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