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徐正光 跨界官學 念念為客家學

徐正光 跨界官學 念念為客家學

記者 呂慧涓 報導  2014/11/02

  灰白的頭髮、慈祥的笑容、飽滿的活力、戴著一頂酷炫的遮陽帽,完全看不出已經七十一歲。他是徐正光,曾任職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行政院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客家委員會籌備處主任,在勞工、客家研究上頗有建樹。即便已經退休,他也經常騎著腳踏車在中研院來回穿梭,離不開他大半輩子生活的地方。

客家意識 北上念書萌芽

  徐正光出生於屏東縣內埔鄉,祖籍廣東蕉嶺,就讀東勢國小時,班上幾乎全是客家人,但當時年紀過小,還沒有明顯感受到客家人和其他族群之間的差異,平埔族的農產品、木柴等東西的買賣,原住民的喝酒文化,倒是比較令他印象深刻的。中學時期,徐正光每天搭校車到市區的屏東中學上課,班上同學由各種族群組成,才開始體會到客家人的不同。隨著年紀漸長,接觸的人群也增多,徐正光最初觀察到客家族群的農民生活,當時肥料必須向農會單位購買,收成的穀子也要繳給農會,稻米受糧食局控制,這樣的方式,現在徐正光講起來仍舊替農民打抱不平。

  在高中時期的數學成績並不優異,選填大學志願時,徐正光毅然決然只填「用不到數學的系」。他語帶靦腆地說,從鄉下屏東到都市台北,進入台大社會系,「北部同學大多是出身建中、附中等明星高中的外省人。」他這麼形容,有機會接觸到外省人同學,使本土意識逐漸在他內心成長。


在摩斯漢堡中研院店裡,徐正光正詢問著當日的採訪流程。(呂慧涓/攝)

參與社運 留美回台皆然

  大學畢業後,徐正光考取公費留學,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碩士,三年期間曾參與保釣運動,「拿教育部的錢去美國讀書,但是心力卻都花在參與社會運動上。」他笑著說。之後的博士也只念了三年,還沒拿到學位就回國,在中研院民族所、清華大學等單位工作。

  在清大任職期間,徐正光經常參與社會運動,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九八八年的農民運動、清大學生獨台會案、支援遠東化氫工廠工人發起的社運。即便今年已經七十一歲,徐正光講起這些親身投入社會運動的往事,仍像個熱血沸騰的青年般,露出沾沾自喜的笑容。

  回想起幾次規模比較龐大的社會運動,徐正光餘悸猶存地說起他在清大任職時,有位學生因為讀史明的書被抓,他和幾位教授北上中正紀念堂聲援,這是他第一次看見鎮暴警察。一九八八年的農民運動,南部的農民大舉北上,在行政院前和鎮暴警察發生衝突,很多農民受傷,於是他和學界朋友在自發連署譴責此事,上了《自立晚報》頭版。

研究勞工 親自住進工廠

  一九七O年代,台灣邁向工業化,勞資問題隨之層出不窮,他認為國民黨控制了工會的成立,勞工權益受損。徐正光在一九七八年為了研究論文〈工廠青年工人的工作滿足〉,身體力行住進桃園龜山工業區的工廠內,用人類學家的研究方式,為工人寫日記,並訪問附近農家,探討工業化對農家的衝擊。

  除了勞工研究,徐正光也致力於客家學的發展。他在一九九六年發表〈客家人在台灣的發展以及當前面對的問題〉,探討在威權政體下客家族群弱勢的處境。


徐正光喜歡在中研院區域一帶以腳踏車代步,以方便到院區的各處。(呂慧涓/攝)

客語消逝 從自家搶救起

  提到客家語言在福佬化的社會上漸漸消失的疑慮,徐正光表示自己家裡就面臨這樣的情況。他的兩個孩子在美國出生、台北長大,使用客語的機會確實不多,只有暑假回屏東和祖母講話會使用到客語,而徐正光的媽媽也擔心年輕一輩的客語能力,會告訴孫子們:「你們要多學講客家話呀!要記得你們是客家人哦!」也會這麼告訴身為外省人的徐正光妻子。

  二OOO年適逢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因為人才不足,陳水扁請教國政顧問團李遠哲院長後,指派徐正光擔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隨後又因民進黨政府欲成立行政院客家事務委員會,他受命擔任籌備處主任。

  問到徐正光為什麼沒有繼續當客委會的委員呢?他笑著說,長輩當時提醒他還是蒙藏委員主委,如果繼續當客委會主委,在中央部會就有兩個職務由客家人擔任,為了避免紛爭,他就沒有再兼任客委會主委了。

  已經退休六年的徐正光,謙虛地認為自己不是什麼偉人,他認為自己所做的研究只是個起頭,希望後輩能夠更深入地去做。說到未來客家文化的推行,他認為客家人能有一個地方可以「發聲」是很重要的,透過聲音、影像走出來,希望客委會可以用更扎根的方式推行客家文化,讓更多人看見客家人。


即便已經退休,徐正光仍偶爾會到位於中研院六樓的民族所研究室裡看書。(呂慧涓/攝)

記者 呂慧涓
呂慧涓,台北人,家住桃園,目前就讀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三年級,先前就讀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五專部財政稅務科五年結業,一年多前考插班考進入交大人社系。個性健談,喜愛寫作也喜愛與人互動,對於撰寫報導的課程相當有興趣,因此自願修習相關課程。
記者 呂慧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