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臥虎藏龍:客家專業菁英

臥虎藏龍:客家專業菁英

黃淑鈴  2014/11/02

  過去客家人在台灣為融入主流的福佬人社會,常刻意隱匿其客家人身分。交大客家文化學院出版的《新客家人群像》,就是希望介紹這些「隱形」的客家人,讓社會大眾了解當今客家人豐富的文化樣貌。

  歷年來,同學們為取得採訪題材,莫不以「客家」為形容詞,尋找投身於各種與客家職業或志業相關的受訪者,例如客家歌手、客家文史工作者、客家文學創作者等。這些常因「客家」而聞名的人物,其實已成為「隱形」中的「顯性」,成為極易辨識的新客家人形象。

  相對而言,台灣社會仍有許多值得書寫的客家人物,卻是隱形中的隱形,儘管有一定的知名度,若不特別提及,可能多數人都不知道其客家人身分。

  感謝交大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張維安提供「客家專業人士」的採訪構想,並建議了許多值得採訪的名單,讓走到第七年的《新客家人群像》有了新的思考方向。在他的協助與同學們的努力下,在系列七《臥虎藏龍:客家專業菁英》的人物特寫裡,我們採訪了各行各業傑出優秀、但客家身分較少受到注意的客家人,並將他們的專業成就介紹給大眾。

  這些人包括:具有醫療貢獻的廖運範、蕭開平、吳運東等醫師,在自然科學成就非凡的林明璋、葉永烜、古煥球等科學家,在工學領域表現卓越的陳俊勳、曾煜棋、黃金維、謝漢萍等教授,在法政社會知名的蕭新煌、范光群、徐正光、丘昌泰等老師,在表演藝術各有所長的林生祥、劉紹爐、葉青、賴碧霞等創作者,推動文化不遺餘力的彭啟原、李松茂、曾貴海等人士,以及為農業轉型默默付出的羅文嘉、涂泉明、陳禮龍等人。

  這些人物有些已為社會大眾所熟知,例如曾活躍於政治界的羅文嘉、歌仔戲演員葉青、創作歌手林生祥等。不過大部分人物是在其專業領域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卻較少被外界知曉。透過同學們的報導,我們得以了解他們的重要成就、邁向成功所付出的努力、對於客家人身分的自省等。

  當然,再傑出優秀的人才,人生中都難免有高低潮,受訪人物不吝於分享給同學們的一些小故事,透露了他們的生命轉折,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與人性化。而他們的親和力,更讓許多初次採訪的同學受寵若驚,有人在半夜即時回覆採訪邀約,有人推掉其它重要事務而接受同學採訪,只為了教育的目的。這些私下的為人處事態度,亦是值得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除了主題的調整,今年對《新客家人群像》的運作來說也是一大轉變。過去這份作業是針對傳科系大一新生必修課「傳播基礎寫作」課程所設計,今年則移到客院的學程選修課程「客家深度報導」進行,讓對採寫與客家文化均有興趣的同學,透過深度報導的訓練,完成更深刻的人物特寫作品。

  由於上述的安排,這一期的內容從往年的四十餘篇降到二十四篇,也意外地有了許多人文與社會學系同學的參與。這些同學多數未修過採寫課,因此有人形容課程就像搭乘雲宵飛車般緊湊刺激,對於期末的專訪更是戰戰兢兢。不過他們文字與思考的成熟度,很快就彌補了採寫經驗的不足,而完成不少出色的報導。至於傳科系二度參與《新客家人群像》採寫的同學,都對新聞極有熱忱,其作品的水準更不用多說。

  總之,走了七年的《新客家人群像》就像客家文化一樣,積極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找新的活力,今年的改變從各方面來說都是值得肯定的。也希望這本《臥虎藏龍:客家專業菁英》能真正去刻板印象化,讓大家更深入認識隱身於社會中的許多傑出客家人。

  最後,感謝張維安院長對本書出版的支持,以及助教趙建歡同學在課程中幫忙解決同學們五花八門的問題,並在後製時認真投入繁瑣的行政、校稿工作。傳科系友戴裕蒨也協助此次的校稿工作,讓出書事宜更加順利。《自由時報》編輯翁秀霞從系列四開始就協助文字編輯與海報編版,她的專業讓這系列叢書增色不少。傳科系友吳悅萍亦從大二以來即負責書籍的美編,很高興她在畢業後繼續發揮所長。當然,受訪者的熱情參與,才是這本書能出版的關鍵,在此一併致謝。

記者 黃淑鈴
記者 黃淑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