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曾文雄 甜在心 舌尖上的懷舊旅程

曾文雄 甜在心 舌尖上的懷舊旅程

記者 李康纁尹 報導  2016/06/17

  有人認為台灣糕餅只有兩種味道,一種是甜的,一種是鹹的。在新竹北埔老街上,有一位特別的台灣糕餅傳統師傅,能帶給大家甜鹹之外的神奇滋味,領略更多舌尖味蕾上,那份質樸單純的好滋味。

  炙熱的空氣裡,伴隨著麵粉烘烤過後的餘香,以及芝麻拌炒過後的韻味;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溫暖、閃耀著金色光芒,剛出爐熱騰騰的糕餅;耳邊傳來的是老闆曾文雄沉穩卻親切的招呼聲。如此這般,是一間10坪不到的店面,坐落在純樸的北埔老街巷弄中。

束仁酥糖 打造北埔新滋味

  曾文雄是在新竹出生、長大的新竹客家人。年輕的時候,誤打誤撞進入了烘焙的領域。後來,想要到外面闖一闖,到處漂泊,當過送報人員、水泥工、物流司機等等,嘗試過的工作兩隻手指頭都數不完。而最終,自己還是決定返璞歸真、倦鳥歸巢,回到自己最熟悉、最有豐沛情感記憶的地方,北埔老街,開起糕餅店。

  「台灣糕餅界流行一窩蜂,從葡式蛋塔到甜甜圈,每家做的都差不多。年輕人,喜歡西方的、外來的。但是,我個人認為啊!糕餅就是要融入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製作糕餅費工、費時,利潤又不高,真正老手藝的傳承哪有這麼簡單。曾文雄邊指著剛做好的杏仁酥糖,一邊娓娓道來做糕餅的辛苦。

  杏仁酥糖是曾文雄店裡的招牌點心。北埔老街向來都不是因為杏仁而有名,,當時曾老闆決定做杏仁酥糖時,家人都很驚訝,也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而杏仁和他到底有什麼關聯呢?曾文雄說,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的分別,他希望自己能發揮傳統客家人的精神,把杏仁的苦吸收,反之將甜杏仁的美妙滋味融入。在製作這些甜品的過程中,他也堅持完全手工,並且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


曾文雄手工揉壓糕餅,每一掌都是經過他十幾年來,練習功夫所磨出來的。 (李康纁尹/攝)

  其實,製作杏仁酥糖是為了配合新竹縣政府「導出老故鄉」活動,利用地方意識,推廣行銷糕餅這樣的古早味,轉型為地方特產,讓大家來到新竹北埔,能有個代表性的特產帶回家。原先想法很單純,利用當地品質最好的農作物,並且做出差異化。食品除了衛生,好吃、健康也是市場競爭力的一環。曾文雄說,因為不是那種大集團式的店面,所以必須在人家做不到的地方,去尋找自己的特色出路,除了面對原物料漲價,現在還得面臨多重競爭,轉型尋求杏仁特色商品,變成求生的不二法寶。


曾文雄手中拿著幾乎和半個人一樣高的鍋鏟,在盛夏的三十度度高溫中,努力翻炒著芝麻糖的原料。
李康纁尹/攝)

學徒生涯 體悟生命價值

  過去曾文雄有一段流離在外當學徒的日子。他說,在外當學徒是一種現實成長的必要,學會看人臉色, 學會觀察誰要什麼,但學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不會只能一股腦地拼命下去做, 希望勤能補拙,或是老師傅能看到他認真地一面。

  不過,曾文雄說自己自尊心很高,寧可四處漂泊,也不回家讓爸媽看見自己一事無成的狼狽模樣。累了今天睡這,明天疲乏了就借住那,這樣的日子好歹也持續了四五年,直到最後哥哥最後看不下去,重重賞了他一句話:「面子一斤值多少?累了就回來吧!」當時家人溫暖的支持,讓曾老闆銘記在心。

  現在的他,總是能將心,比相把家庭放在第一位。也因為當時這些年的磨練,讓曾文雄在應對各種不同的客人,能更加圓融。曾文雄還說:「我非常願意給年輕人機會!我當時是苦過來的,當然知道那路有多麼不好走。遇到伯樂就跟種樂透一樣困難,年輕人,就要多嘗試!」

  現在做的糕餅是曾文雄記憶中的味道,腦中珍貴一路走來的回憶。除了讓在地人吃的到,也希望在未來能外銷,讓在海外的留學生品嘗故鄉的美味。外銷有外銷的困境,帶到國外有一定技術上的限制,東西保存期短和容易破碎,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難題。

  另外,曾文雄也希望自己能涉略更多更廣的方向,不侷限在做糕點,也可以將這些製作過程,結合客人手工DIY,用互動的模式,讓大眾不只味覺留下深刻印象,對觸覺、視覺這些過程更加體會客庄的美,更能驚艷。

  第二代老闆曾文慶也開始著手計畫,由個人最常接觸的網路平台著手,成功跟團購網站合作,增加銷售及曝光度,甚至於實體店面,也積極和旅行社合作,一搭一唱打出知名度。


「客群範圍廣、接觸來源多元」,曾文雄店前的人潮不斷,即使在平日還是一波接一波的客群。
(李康纁尹/攝)

  老一輩的人,有此一說:「一盒糕餅相當於一斗米的價格」。投身糕餅業二十餘年,曾文雄由西方烘焙技巧專精,到懂得回歸在地資源發揚光大本土產品,在這條傳統技藝路上,他翻新花樣、調整身段,延續翻炒生命,也在順應潮流之間找到生機。

記者 李康纁尹
記者 李康纁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