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期

陳佩盈 用心陪伴特教生

從優良特教人員陳佩盈老師身上,看見對於教育的熱愛與奉獻。

陳佩盈 用心陪伴特教生

記者 王韋翔 報導  2016/11/20

走進國中校園內,可以看見許多學生盡情揮灑青春活力,但是並非所有的學生都擁有健全的身心,有少部分的學生先天上患有身心障礙,這些學生被稱為特教生。他們在校園生活的適應上比一般學生困難,往往更需要他人幫助,而特教老師便擔任這個重要的角色。


全台灣國中小特殊教育身心障礙學生人數。(圖片來源/王韋翔製)
 

減輕家中負擔 踏上教育之路

在教育部公佈的「105學年度優良特教人員」名單裡,來自台北市立木柵國民中學,擔任老師僅十年的陳佩盈也獲得了這份殊榮,但她表示會走上教育這條路,並不完全是她自己意願。


陳佩盈說著自己如何踏上教師這個行業。(照片來源/王韋翔攝)

以前家中的經濟狀況並不好,陳佩盈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再加上父母親的期許,大學的時候選擇了有公費生的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就讀,就這樣踏入了教育的行業,一待就是十幾年。起初,陳佩盈對於擔任教職並沒有興趣,真正喜歡的其實是會計和醫療管理,但為了分擔家計,她選擇了老師這個行業。回想這段過去,她笑著表示並不會覺得可惜,能夠幫上父母的忙就已經足夠。
 

體認自身不足 重回學生生活

大學時期常常選修外系的課程,畢業之後報考研究所也並非教育相關,一直在謀求轉行機會的陳佩盈,在實習期間從指導老師的身上獲得啟發。陳佩盈說:「專業不一定代表你願意付出,只要你願意付出,就會花很多的時間、很多的精力去補足你不足的。」當時她的實習指導老師是一位從國文科轉任特教的老師,在特殊教育專業上並不如本科系出身的陳佩盈,但她用心的對待每一位學生,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小孩照顧,種種舉動讓陳佩盈看見了自己在專業以外的不足,也開始對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產生質疑。

踏入職場後,陳佩盈起初並不順遂。正式成為老師的第一年,年僅23歲的她便擔任高職特教班導師,這讓她倍感壓力,年紀輕輕又缺乏經驗,面對家長所提出關於小孩的各種疑問,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我的小孩出社會以後該怎麼辦?」、「如果我不在了,我的小孩怎麼辦?」太多複雜的家庭問題讓剛踏入職場的她飽受挫折,付出很多心力,卻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家長們的需求,對一個教育新鮮人來說是一大打擊。這些原因澆熄了她對於教育的熱忱,萌生轉行的念頭。最後她辦理留職停薪,重新回到校園讀了兩年研究所,這兩年成了她教育生涯的轉捩點。

「你沒有去走過,你不會知道各地是什麼樣的狀況。」就讀研究所的兩年,除了學生的身分之外,陳佩盈也同時擔任指導教授洪儷瑜教授的研究助理,也因為這樣,她有機會走訪各地校園,開拓自己的視野。不同的學校,卻同樣都有認真付出、全心投入教育的老師,這兩年陳佩盈從其他的老師身上,看見了對教育不滅的熱情,打消了轉行的念頭,決定繼續特教老師這個職業。
 

親身經歷 發揮同理心

身為一位母親,女兒出生後的四個月,被醫生診斷出有嚴重的黃疸,對陳佩盈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剛成為新手媽媽的她並不瞭解病症的嚴重性,不斷的進出醫院做檢查,但女兒的狀況卻始終沒有好轉,經過長達三年的治療才完全康復。這期間她辭掉工作,全心照顧女兒,但女兒無法掌握的病況和未知的未來讓她差點得到憂鬱症,時常處在崩潰邊緣。陳佩盈坦言那段期間她很痛苦,面對女兒的病情,身心飽受煎熬,現在回憶起這段過去,心裡仍然有創傷。

女兒痊癒後,陳佩盈很感謝上天眷顧,也慶幸祂只折磨她三年。「這些特殊生的家長,他們的小孩都是不可逆的,他的身心障礙就是一輩子了。」重新回到校園崗位的她覺得自己更能夠體諒家長的心情,因為自己也曾長期照顧生病的小孩,所以了解身為家長的辛苦與難處。這樣的經歷讓她付出更多心力照顧每一位孩童,也讓她在面對家長時有更多的耐心,良好的溝通讓雙方在相處上變得更加融洽。


陳佩盈與學生拍照留念。(圖片來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關心與提醒 融入取代隔離

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比起高壓統治的方式,陳佩盈更喜歡透過關心和提醒來教導學生,樹立明確的規範和持續的溝通,讓學生知道該怎麼做。在討論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幫助學生成長,並給予學生一定的彈性,隨著不同的人、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當學生達不到最初設立的標準時,適時的降低或是尋找不同的解決方式,反而更能夠幫助學生成長。

陳佩盈也認為,教導特教生時與其把他們隔離,讓他們跟一般生相處更能幫助他們。校園就是社會的縮影,學校是最能夠包容他們的場所,如果在學校裡不給他們機會與一般人相處,未來出社會之後會有適應上的問題。除此之外,也應該教導一般的學生該如何與特教生共處,並適時從旁輔導,藉由互相學習的方式,來幫助特教生更融入大眾。
 

意外獲獎 加重使命

對於自己獲得優良特教人員的獎項,陳佩盈表示自己非常驚訝,自己擔任老師的時間也才十年,和其他特教老師相比資歷尚淺,有更多全心付出且服務年份更久的老師比她更適合,所以並不認為自己會得獎,一直到收到通知時仍覺得不敢相信。

對於自己得到這個獎,她坦言壓力不輕,得獎後會有更多人放大檢視自己,也更加重她的使命感,不希望辜負這個獎項。
 

不同崗位 持續發揮影響力

2015年開始,陳佩盈開始接觸行政工作,一直到現在擔任教學組長。這段時間她開始了解學校的運作過程,也認識不同領域的老師。雖然繁複的行程工作佔去很多時間,減少跟學生相處的機會,讓她感到有點可惜。但轉任行政後,她了解行政有一定的影響力,這也促使她繼續投入行政事務,對她來說,「教育的熱情是你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只要是在教育的崗位上,你都要投入。」


陳佩盈轉任行政工作。(照片來源/王韋翔攝)
 

用心陪伴 樂於助人

特教生的成長比起一般學生來說相對緩慢,有時國中三年的時間其實看不出明顯的進步。即便如此,陳佩盈仍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這些付出不單只是照顧他們的國中生活,也是為了讓他們在邁入下個階段後能夠更順利,這也讓她感受到自己對於這些孩子的重要性,成為她的動力來源。

「好的老師就是不要把教職當作只是一份工作,要把它當作是在做一件幫助別人的事情。」陳佩盈笑著表示,能夠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也讓工作變得有意義。全心的投入在工作中,陪伴特教孩子走過人生階段,是她認為擔任教職最重要的事情。

記者 王韋翔
愛玩的天性,卻不失理性,相信所有的危機都會有好的結果,用我的樂觀度過每一天,尋找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
記者 王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