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與電子 孰強孰弱
紙本與電子 孰強孰弱
鄭懿君 文 2016/11/20
在2007年,行動裝置開始發展之時,亞馬遜推出了第一本電子書Kindle,該產品甫一上市便對出版業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在2011年,電子書閱讀器銷量達到巔峰,超越精裝及平裝書籍,在營收上貢獻了10億元的營業額,亞馬遜更是宣布所有在網路書局裡的書都可以在KINDLE中找到。當時許多人對紙本書的前景抱持悲觀想法,分析師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更斷言紙本書將在2015年完全被電子書取代。但根據美國出版協會統計,在2015年1月至5月,電子書的銷售量漸趨疲軟,整體下跌了10%左右。這一兩年來,電子書大概佔了市場的20%,市占率並沒有太大變化。究竟,紙本書憑藉著什麼樣的優勢,在數位閱讀的浪潮下,不被沖垮,電子書產業在盛極一時的同時,又面臨了什麼樣的困境而停滯不前?
Kindle推出的第二、第三、第四代分享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使用者經驗 紙本略勝一籌
電子書不斷追求介面優化、開發新功能,企圖營造一個適於閱讀的環境。現今市面上大多數的電子閱讀器均具備體積輕薄、攜帶方便等特色,除了基本註記重點、頁數總覽、字體放大縮小的功能外,更以電子墨水印刷呈現出螢幕黑白色調,減少閱讀時產生的疲乏感。雖具備了以上的好處,電子書閱讀器的基本使用客戶群並無太大的增長,習慣閱讀紙本書的讀者也並未因為這些優點全力往電子書靠攏。不可諱言地,作為一種攜帶輕便的行動裝置,電子書可以有效減少書袋中的負荷,不需書架書櫃的擺放也減少空間。但對於非重度閱讀者的消費者來說,一年所添購的書籍量有限,在考量下,往往不會為了刻意需求購買電子閱讀器。
其次,在歷史的淬煉之下,人們所培養出的閱讀慣性是很難打破的。從遠古的石板、瓦片到竹簡、紙張的出現,都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卻都有其物質性,也是人類情感的實體投射。對許多人來說,看書不只是看書,它包含了心靈與書的美好結合。每本書都有自己的獨特生命,從封面照片的選材,到封底的字樣設計,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今天,在實體書店裡,你可以靜靜在走道中穿梭,撫摸每一本書的獨特紋路,感受封皮的觸感、翻閱紙張的沙沙聲,瀏覽幾頁、讀個幾段,享受作者行雲流水的文字,細細揣度作者的心境。在電子閱讀器上的讀者們,卻只能透過液晶小螢幕,打量著每一張小縮圖,猜測書中的內容,點選看似中意的圖像進行試讀。對於習慣動手翻閱、抄寫的讀者來說,螢幕閱讀剝奪了他們與書籍的物理性接觸,使他們無法憑直覺瀏覽文本,這也正是他們感到恐慌且不習慣的。根據20年來的研究顯示,相較於電子書,人們在閱讀紙本書時更能深入思考文本中欲表達的內容,對長篇文章的邏輯構建也會比較清晰。相反地,在閱讀電子書時,必須保持清醒,滑動卷軸進行換頁動作,此舉對生理及認知的負荷較大,也是讀者所感到不習慣的。
紙本書的氣味、痕跡、情感仍深植人心。(圖片來源/Treehugger)
媒介本質 決勝關鍵
以廣播與電視的發展為例,面臨科技的發達及傳播媒介的演變,人們在追求聲音發送的同時也追求更豐富的影像刺激。電視因此而誕生了,但廣播卻仍以自己獨有的特色而不被取代。從媒介理論上來看,不同的傳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物質特性,電子書的矛盾就是在於其忽略自己與生俱來的媒介特性,拚行的想重現紙本書的形式,降低裝置本身的存在感,開發像是重點標記、手部捲動換頁的功能,企圖取代紙本書的閱讀模式。但事實證明,人們傾向在行動裝置上追求放鬆及感官刺激,享受影像力量的高潮迭起、期待在接收者的身分上更能參與傳播內容的產製。今天,幾乎所有的電子閱讀器均具有上網、聽音樂的功能,在多功能的同時卻也正吸走讀者的專注力,割裂讀者的閱讀體驗,在三心二意之下,原本可以在紙本書上進行的線性思考無法於螢幕閱讀時被體現。
電子書 競爭對手眾
在現今資訊豐富多元的社會,傳播內容早已跳脫載具的框架,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上,以不同的方式與消費者進行互動。以往在電子閱讀器市場中獨占鰲頭的亞馬遜與索尼,在各種行動裝置的競爭下,也無法通吃電子書市場的大餅。越來越多的雜誌出版商、出版社與手機app進行合作,將書籍掃描成電子檔並進行販售。2011年,google收購了當時即將倒閉的電子書平台oyster,打算建構點對點的電子平台、專屬線上書店,開發更適宜閱讀的軟體及介面呈現。蘋果則是憑藉著IPAD在全球市場的接受度,在自家IBookStore屢屢做創新及突破性改革。總括來看,電子書閱讀器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如何覺察自己的優勢,與人們習以為常的行動裝置做出區隔,發揮數位內容的特性,開發更貼近使用者的閱讀體驗,是目前值得努力的方向。
紙本書 隨需印刷正夯
在逃過被電子書取代的預言後,紙本書行業似乎鬆了一口氣,然而細細檢視,紙本書仍有幾個極需解決的問題。從存貨管理來看,銷量較小的紙本書在出版上不具經濟效益,絕版了之後便很難再出版。不在暢銷榜上的書得面臨一陣子的乏人問津,才可能重新被放回架上。近年來,符合消費者需求的「隨需印刷」(Print on Demand)功能頗受實體書店提倡,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一本書後,書店便會依照消費者需求幫忙進行印製,僅需數分鐘便能拿到完整的紙本著作。這種「下標再生產」的結果,不僅可有效減少店內存貨,也可在個人化、客製化的需求上給予不同的體驗。
隨需印刷可以有效減少實體書的庫存。(圖片來源/GOODREADER)
不同類型的小說、雜誌、教科書,在電子書或紙本書市場上也有不同的接受度。如何運用自己特有的媒介優勢,不被淘汰,進而達到相輔相成的結果,是紙本書與電子書必須面對的課題。
![]() |
記者 鄭懿君
居住在台灣最北邊的小城市,喜歡看海,看似理性實則感性。興趣一直變,不太容易對一件事著迷,一旦著迷便無法自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