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期

姚尚德 默劇路途的追尋

默劇演員姚尚德,跨越語言之牆的無聲表演,凝鍊著人生多舛的滋味。

姚尚德 默劇路途的追尋

記者 凃湘羚 報導  2016/11/27

尋著群眾傳來的笑聲,探頭一看,一名男子穿著黑白條紋衣,臉敷白膏、眼窩染著黑色顏料,嘴唇新開一抹艷紅,身材壯碩、肚腹突出的他,時而靈巧地創造物件的幻覺、時而肢體誇張舞動,他就是默劇演員姚尚德。

跨越語言之牆的無聲表演,漸漸柔化群眾嘴角的線條,掌聲跟笑聲填補了寂靜,潛藏在飽滿能量與溫度的軀殼下,卻凝鍊著人生多舛的滋味。
 

踏上巴黎之路 開啟默劇之門

畢業於中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的姚尚德,在大學畢業公演後埋下對表演熱忱的因子,在內心隱隱跳動著卻始終沒有爆發。畢業後他選擇到補習班擔任英文老師一職,但姚尚德發現,步調緊湊的教職生活,並非他所追求的生活。

於是25歲那年毅然決然地辭職,背負著對舞台的渴望,以進修企業管理為由,瞞著家人遠赴巴黎學習戲劇大相逕庭的人生理念,在當時傳統的家庭中掀起革命的浪潮,屢次與家人溝通失敗的結果,姚尚德漸漸關上與家人溝通的那扇門,更加投入在自己所熱愛的默劇表演中。


前往巴黎學習肢體默劇後,便開啟姚尚德表演之路。(照片來源/凃湘羚攝

遠赴他鄉,一切從零開始,讓姚尚德更能像塊海綿般,吸收更多養分。半路出家的他,回想起當初學習表演的歷程:「班上有很多舞蹈學院的學生,而且比我更年輕,我總覺得在做練習的時候,相較之下都不如他們。」但在默劇老師的引導下,除了吸收紮實的肢體訓練課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姚尚德的自信心,開始欣賞自己身體的獨特性,並學習用身體做為媒介,搭起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最貧困的旅程 最豐富的經驗

儘管他身懷絕技,但回到台灣後,卻是一個身無分文的表演者。適逢經濟最困頓,創作又陷入瓶頸的低潮期,偶然間他入選雲門舞集的流浪者計畫,姚尚德抓住一線生機,帶著雲門舞集提供的獎金,懷著忐忑的心情踏上中國大陸這塊土地,展開為期二個半月的「默劇出走」。

「那是一段最貧窮的旅程,但卻開啟我人生中最豐富的一頁。」帶著默劇流浪,走遍了八個省份、22個城市,姚尚德刻意避開觀光客重點地區,將自己置身市井小民中,穿梭於城鄉街道,從外在形體到內在文化的探尋,都需要具備著敏銳的觀察力。再平凡無奇的物品到了姚尚德手中,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表演的媒材,運用所處場域既有的元素,藉由模仿將「玩」的意念延伸到默劇,單純的肢體互動成了與當地居民溝通的語言。


「默劇出走」的演出,城鄉街廓是最佳表演舞台。(照片來源甘樂誌

在摸索默劇表演的旅程中,姚尚德逐漸淡忘起初表演的意義與熱忱。六月份的成都烈日灼身,高溫與迷惘的迸發下,表演尚未結束就癱倒在地上,臉上的妝容隨著淚水暈開,但場邊群眾情緒持續高漲,大家以為這也是表演的一部分。

「只要場邊還有觀眾,The show must go on!」姚尚德對著自己喊話,收拾起悲傷的情緒將表演完成,姚尚德欣慰的笑著說:「我很感謝當時的自己!再次站了起來,並沒有像以前年輕的時候,遇到問題就逃避。」因為這次的經驗,在面對之後的旅程他充滿著信心。找回表演初衷的他,結束默劇出走的行程後,決定成立「野孩子肢體劇場」延續出走精神,將快樂的種子散播到更多地方。
 

從劇場走入人群

劇本的發想過程,是創作者必經的天堂路,談起早期劇場式的作品,姚尚德說道:「以前的創作比較單一,而且在個人情感的主導下,容易沉溺在情緒裡。」像是將小時候曾受性侵害的經歷寫成「孩子」、為父親而做的「PaPa」,以自身經驗出發,每一次演出是一場自我對話的過程,洗滌心靈的同時也藉由戲劇治療瘡疤。

隨著歷練的堆疊,累積更多演出經驗後,姚尚德表示:「其實有點厭倦小劇場的觀眾永遠是同一批人,所以慢慢把重心移到街頭。」破除第四道牆,走進人群並與他們互動是後期作品依循的宗旨。每次的表演對於他來說都是種學習,透過即時互動調整表演內容,接觸年齡層越廣的群眾,創作需要考慮的面向越多元。

「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一舉一動都是帶有社會符號、政治符號,在這些社會議題的現場,你要怎麼去形塑你的觀點。」默劇出走至今邁入第六年,姚尚德試圖透過默劇表演,喚起大眾對於社會的關注,從環保、都更、廢核的等重要議題切入談起表演者所賦予的社會責任,姚尚德堅定地說道:「我不是要講什麼道德框架、真善美這些道理,而是說這個表演,想傳達什麼思想給觀眾。」無聲的肢體展現留下一片靜默,給予觀眾想像及反思的空間,進而建構看待議題的價值觀。


透過默劇表演,訴說環保議題。(影片來源YouTube
 

心中的野孩子 回歸在地文化

透過開設表演工作坊、舉辦演講,姚尚德將所學回饋給更多喜歡默劇的朋友們。而在兩位年輕團員加入野孩子肢體劇場後,增加默劇表演的可塑性,帶給觀眾的歡笑自然而然有加乘效果三人持續走訪台灣各個角落,也走進偏鄉、學校、傳統市場等庶民文化,鼓勵民眾集體創作,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野孩子肢體劇場」在姚尚德帶領下,三人把歡樂的氣氛傳遞給更多人。(照片來源/凃湘羚攝

談起劇場未來願景,姚尚德搔著頭說:「我不是一個很會規劃未來的人,我就走一步算一步,把現在能做的做到最好。」且走且看,相信生命會安排最好的遇合,邁入表演20餘年的里程碑,姚尚德不斷開拓表演多元的面向,與不同領域的人合作相信直覺的他表示:「明年想跟一些小農合作,讓大家更認識我們這片土地與生態。」希望透過默劇表演與在地文化能產生更強的連結。
 

用盡一生 雕琢一個角色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了!」這是姚尚德的座右銘,也是他對於默劇表演熱忱的體現。小丑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專屬於自己,且必須用盡一生去雕琢的角色。詮釋過形形色色的角色,每一位都揉合著他自己過往的影子,姚尚德逐漸在默劇表演中找到自己,小丑臉譜下的他,帶著畢生行囊,繼續穿梭於城鄉街廓中,帶給大家出奇不意的驚喜。

記者 凃湘羚
高雄的孩子,但曬不黑, 有著過度狂烈的內裏,異常的潔癖,靈敏的感性, 努力把飄絮的思緒化成有溫度的文字。
記者 凃湘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