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期

漫步大稻埕 重返風華年代

走訪大稻埕,身處古色古香的街道,遙想昔日迪化街的繁華,細細品味這個城市的故事。

漫步大稻埕 重返風華年代

記者 林芃蕙 文  2016/12/04

清領後期大稻埕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台北交易集散地,來往貨物以茶葉、中藥材、南北乾貨、布匹為大宗,出口量漸增帶動台北經濟發展,各國領事館紛紛設立,買辦與本地富商崛起,社會呈現民安樂業的榮景。現今走訪大稻埕,可以從保存良好的舊址,窺見當時的繁華。


茶葉是大稻埕的主要產業,分裝茶葉是每天的例行工作。(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剛烘乾的茶葉溫度很高,為了使之平均降溫,師傅每隔二個半小時需要翻動一次。(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迪化街是大稻埕最繁榮的街道,早期許多家碾米廠並立,生意興隆、富貴一時,
直到二戰政府實施糧食配給,才導致不少碾米廠結束營業。(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極少數還在運作的碾米廠,老闆娘將米裝袋要賣給老主顧(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迪化街南段中藥材行、乾貨行林立,多數店家都有50年以上的歷史,
是民眾冬天進補、採買年貨的重要場所。(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中藥材種類多元,顧客依據自己的需求抓藥補身。(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布匹也是大稻埕大宗貨物,各式布料應有盡有。(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辜顯榮在日治時期是獨占台灣鹽業的商賈,當時在迪化街興建的官鹽鹽業總部,
佔地廣闊、裝潢奢華。現今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用地。(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以前大稻埕碼頭是貨物進出口的必經之地,來往的異國船隻數量眾多。
日治後期貨物改從基隆港進出,碼頭漸漸沒落,今日剩光觀船運行。(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買辦李春生是虔誠的基督徒,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是他出資所建。(照片來源/林芃蕙攝)

記者 林芃蕙
吃飯,睡覺,看電影。   人生太長,責任太多,不找點有趣的事怎麼可以
記者 林芃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