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期

性別霸凌 荊棘裡的玫瑰

性霸凌不應被大家忽視,加害者與受害者的心理狀態與外在表現,與其解決之道,都應有管道解決。

性別霸凌 荊棘裡的玫瑰

記者 林宥成 報導  2016/12/11

霸凌事件在新聞媒體及校園生活中屢見不鮮,而校園性別事件更是時常發生。在生活中不乏可見擁有多元氣質的人,倘若個人氣質與性別刻板印象不符,就會有被排擠的可能性。

曾經引發熱烈關注的「葉永鋕事件」爆發後,社會中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注意這類議題。為了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環境,2004年政府制定「性別平等教育法」,讓受害者有個尋求協助法源依據。
 

個人氣質 性別刻板印象的碰撞

MBA智庫百科提及「性別刻板印象」為「大眾對於性別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從古至今,男性被定位成獨立、堅強、主動;女性則是被定位為溫柔、委婉、被動,隨著時間與社會流變,男性陽剛、女性陰柔的刻板印象存在於諸多人心中。

2000年時,「葉永鋕事件」引起各界討論,一位陰柔的男孩因為個人氣質不同,遭到班上同學霸凌,甚至不敢於下課時間上廁所。而在某節課快下課時,他提前出去如廁,後來被發現倒臥於血泊中,最後回天乏術。當時學校的漠然處理與其嚴重性,也引發大眾對於性別教育議題的重視。


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 臺北站「不一樣又怎樣」紀錄片之葉永鋕篇。(影片來源YouTube

國立豐原高中輔導老師林珍玉提到「男性的陰柔氣質在男性圈中難以得到認同,但女性的陽剛氣質在女性圈,卻易被接納,是非常弔詭的事。」因此,陰柔的男性在校園裡常成為受霸凌的對象,這類型的男性就有「玫瑰少年」的稱號。心理師梁宵萍則認為「男性在性別刻板印象中,是較為主動、有支配權力的表徵,而陰柔卻被視為弱勢的意象;反之女性卻因女權意識抬頭,加上女性從柔弱壓抑轉為公開陽剛,會被認為是正向發展。」

由此可知,男性之間的互動,若一方較為陰柔,可能會被認為「弱」,甚至在陽剛男性的想法中,會將此特質看作為「差勁」,因此,個性陰柔的男生經常被以「娘娘腔娘砲」等言語攻擊,甚至會因為對於性傾向與性別氣質的混淆,而直接稱較陰柔的男性為同志。
 

揮之不去的陰影 脆弱是共同的代號

「如果今天我沒有信仰的支持,或許我撐不過這段路,也或許我會變本加厲的報復那群人。」霸凌受害者陳同學說道。他表示,高中三年裡,同學曾對他掐胸部、摸性器官,甚至到種草莓、吸乳頭的地步,原本只想隱忍至畢業,卻因為加害者毫無悔意,才迫使他將此事說出。

陳同學曾想過向老師尋求協助,但因為老師時常將這類事件置之不理,而使他卻步,甚至校方只以朋友間打鬧為由,冷淡處理此案件。新北市立三重高級中學國中部教師郭明惠提及「我必須說我接觸到很多老師,甚至是輔導室的老師是很不友善的。」若學校及第一線接觸的導師都無法給予協助的話,學生又怎能安心的在校園中生活。

而一般人都會認為,受害者內心狀態較不穩定,但梁宵萍強調「加害者和受害者其實心理狀態雷同,他們可能都是低自尊且缺乏自信,較為脆弱的一方,但表現形態卻截然不同。」

加害者透過不斷欺負他人、權力控制,從中獲得自信;受害者卻因為自信心缺乏,而「內歸因」(認為全部都是自己不好),顯現出來的特質則更加弱勢,促使加害者更有霸凌的衝動。甚至有些受害者會轉變為加害者,如陳同學所說「在那群霸凌者之中,就有一位曾遭他人霸凌。」互相觸發影響的結果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旁觀者的冷眼對待,看似默許加害者的所作所為,但也有其不敢伸出援手的苦衷。郭明惠表示「曾有班級出現霸凌事件,進班宣導時,卻看見許多人哭了。」梁宵萍說道「或許他們怕會被認為也是弱勢的一方,甚至自身可能會遭到傷害,因而退縮。」導致而後可能將自己戴上不夠正義、太過軟弱、同為加害者的標籤,對自己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影響。
 

黑暗中的暖暖微光

由於性別平等教育法的制定,使更多學生受到保障。雖然此法的施行,加重學校行政人員的業務負擔,但至少有個法源依據使校方遵循。郭明惠說道「因為性平法有罰則,所以教育部會因為學校沒有依法通報或處理,懲處相關行政人員甚至校長,讓以前會把事情搓掉的學校人員知所警惕。」近年來,各級學校時常舉辦性別教育相關講座、宣導與教師培訓,也將性別議題融入至課程教材中,教導學生正確的性別觀念。


性平法規範性侵害、性騷擾與性霸凌,與其法條細則。(圖片來源/林宥成製)

除此之外,受害者也必須找到正確管道,讓自己早日脫離這段陰影,像是基本的向學校輔導室求助、向身邊親近的人訴說,而情節嚴重者則需要心理諮詢。若學校本身無法給予適當幫助,就必須學會自力救濟,向外尋求解決之道。

梁宵萍提及「輔導受害者的第一步是建立關係及信任,之後才進入協助及認知落差的部分。」畢竟,受害者心中擁有許多不安全感,導致不敢訴說內心感受,因此,必須先取得對方信任,才能進行後續事宜。

而所謂的認知落差,則是不會使受害者與加害者的互動過程中,讓加害者得到利益。簡單來說,當他笑你娘娘腔,或做出騷擾的舉動時,你可以用一種幽默與接納的方式回應與迴避,不會使加害者看見你的弱點並有機可趁。甚至會教導受害者,跳脫自我觀點來看待霸凌,像是帶他們了解為何加害者會有如此作為,與其脆弱之處,將受害者內歸因的程度減輕,並同時提升內在的自我價值,使其能更堅強的面對難題。
 

學習勇敢的表達 尋找支撐的力量

「要明白自己的感受,若不喜歡的話要表達,不管怎樣都要向加害者及自己信任的人的清楚表達。」這是陳同學給面對有類似遭遇的人的忠告。雖然他人可能只是與你打鬧,但倘若造成自己感受上的不舒服,就應該勇敢表達出來,而非隱忍壓抑於心中,尊重彼此的界線,才能維持更加穩固的友誼關係。

若遇到較為嚴重的事件,「家庭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陳同學表示他母親除了給予外在支持外,私底下雖然不曾在他面前流露真實情緒,但他卻能感受到滿滿的愛與關懷。甚至當時因為此事被新聞媒體報導,致使大量關懷與支持的訊息湧入,但他家人不願意他在網路世界裡尋求慰藉,而是希望他能靠自己與身旁的支持力量,面對真實世界,走過這段陰霾。

同時梁宵萍也強調「同理心是解除攻擊行為的解藥。」因此,父母必須時常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提高敏感度並覺察小孩最近是否有異狀,加上利用機會教育使他們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培養同理心,才能在正確時間伸出援手,以防類似事件再度上演。

記者 林宥成
宥成是我,在一個香火鼎盛和四周都是田地的地方長大,不管如何,開心的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再怎麼平凡的事情,一定含有其不平凡的內涵!
記者 林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