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期

部落格狂想-永生

據說,人對死亡感到悲傷,是因為人消失了,他的世界卻依舊運行著。生命中多數時刻,人其實都知道,終有一日,他將被抽離。屆時,即使和自己相關的人事仍在,他卻再也無力影響。倘若禀持這種想法,或許,世界末日的到來,會是死亡給個體的恩賜罷,人不必掛念什麼,因為他的世界將同他一併消逝。但末日未至,大多時候,當一個人思索死亡時,他只能在狂想中,呆問著潰散的自己:誰將在他的喪禮上致詞?他的戀人會終日哀傷,或是另結新歡?親友在多年後的談笑間,會如何重塑他的樣貌呢?

部落格狂想-永生

記者 沈祐平 報導  2010/10/10

 

一團看起來就很悲慘的東西。(攝影/沈祐平)

說,人對死亡感到悲傷,是因為人消失了,他的世界卻依舊運行著。生命中多數時刻,人其實都知道,終有一日,他將被抽離。屆時,即使和自己相關的人事仍在,他卻再也無力影響。


倘若禀持這種想法,或許,世界末日的到來,會是死亡給個體的恩賜罷,人不必掛念什麼,因為他的世界將同他一併消逝。但末日未至,大多時候,當一個人思索死亡時,他只能在狂想中,呆問著潰散的自己:誰將在他的喪禮上致詞?他的戀人會終日哀傷,或是另結新歡?親友在多年後的談笑間,會如何重塑他的樣貌呢?


他開始感到不安,焦躁的抓著一頭亂髮,絕望的幻想自己遺留在世上的痕跡,將在虛無中漸漸變質。他的形象將隨著親友的談天而扭曲,隨著親友的淡忘而遺落,最後如漣漪一般消失。然後,他在哭泣中學習釋懷。他告訴自己,這就是生命,沒有人能抗衡死神。


但有一天,人們卻發現,雖然他們無法抵擋死神的鐮刀,卻可以利用網路,在死神的蛋蛋上狠狠擰一把。

時代 造就全新的人際網絡

拜人因工程所賜,日漸成熟的blog和網路社群功能,不知不覺間,已重構人們的社會網絡。人們習於在facebook好友的文章下點個讚,無論有沒有看過;又或者,人們在朋友應考前,上寺廟的blog替他拜文昌、點光明燈,收據與平安符直接郵寄給對方,見證朋友的貼心;人們也不必擔心錯過朋友的生日,因為總有程式會提醒他們,即使他們糊塗到被提醒後還忘了,程式也會貼心的自動寄出電子賀卡,聊表關心。


眾人都喜歡這些日益方便的功能,它讓原本模糊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得具體,人與人間的相處變得井然有序,在軟體幫助下,人們適時的發表公告、慰問、邀請、抱怨、感想、祝賀,甚至利用建檔寄出的方式,向朋友聊些inside joke。如何更聰明的使用網路社群,讓自己的社交生活變得更豐富圓滿,儼然成為時下最流行的課題。


然後,有人發現,即使自己死去,他的個人網路空間卻不必停擺。人們察覺在死後,網路還能替他們做一些事。他們將逢年過節的賀卡排入信箱程式中,按時寄出、用外掛照顧自己網頁遊戲的寵物或旅館、讓留言軟體在自己死後開始運作,偶爾在好友的blog裡留些文字,彷彿自己仍在世一般。


於是,網路再度改變了人們,但人並不滿足,他們要求更完善的程式。不久後,癌末的父親可以抱著襁褓中的孩子,一邊用鍵盤打下十八年後將寄給孩子的信箋;當好友來到死者的blog留言時,系統可以判讀內容,並選定死者生前所建的資料庫,做出幽默而個人化的回答;死者的系統會自動訂閱電子報、加入社群,甚至定時搜尋最新一期的「搞笑漫畫日和」或「海賊王」,將其貼在blog上分享。人即使身死,網路身份卻仍活躍著,個人翦影竟就這麼殘存在虛擬空間裡了。

然後時代也造就新的「世界」

這造成了大困擾。活著的人們不知道在網路世界中面對的ID,究竟誰是活的,誰是死的。人們選擇的記憶和試圖構築的形象,已經取代了他們原有的身份。他們不因死亡而消失,也不僅是殘存在世界上的翦影,而是以一種奇怪的姿態「活著」,甚至能有新的交流。譬如:一個湖人隊的球迷在BBS上和太陽隊球迷大吵一架,許多人在後面寫下搧風點火的留言。搞了半天,湖人迷竟是「死者」,他的話只是系統根據資料庫做的發言;也許太陽迷也是死者,網友們沒有發覺自己竟在看兩個系統「無意識的吵架」……又或者,其實大家都是死者,真正活著的,只是少數一兩個網友,他們看得興高采烈,永遠不知道自己其實像個傻子般,自個兒楞在虛無中。


最後,這一代的人們終將死盡,兒孫們不再眷戀那些名為「祖先」,在網路上如垃圾郵件般糾纏的陌生呢喃,毅然將他們封鎖。於是,他們只能在彼此的個人空間上,依循往日的記憶,無限期的重溫過往時光。用各種表情符號,一次又一次回憶那些早已無人記得,也無人感受的快樂與悲傷。

沒有死者感到不悅,因為這正是他們生前所企盼的解答。

記者 沈祐平
記者 沈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