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師資流動大 教育難行
偏鄉師資流動大 教育難行
記者 劉以寧 報導 2017/01/01
「偏鄉學校最大的問題並不是錢,最大的問題是人。」現正任教於台東縣三間國小的老師王彩玲點出她擔任教職以來觀察到的問題。偏鄉學校的核心問題如此簡單明瞭,但要解決「人」的問題,卻是困難重重。
偏鄉學校招聘難 開學後教師仍未齊
由於少子化影響,學生數大量減少,在減班、併校的政策施行下,超額教師數量越來越多,許多教師都想盡辦法留在原先的學校,新進教師則擠破頭地在都市的大學校裡謀求任教機會,但最缺老師的偏鄉學校開了許多老師缺額,卻等不到正式老師上門。即使退而求其次改招聘大學畢業就有報考資格的代理、代課老師,依然有許多偏鄉學校在開學後無法將教師缺額補齊。
依據教育部的定義,偏遠地區學校是指位於離島地區、山地鄉、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之山地地區,或是其他交通不便之地區的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目前臺灣共有1106間偏鄉學校,約有14萬名學生就讀於這些國中小學校,任職於偏鄉學校的老師則約有1萬8千多名,平均來說每所偏鄉學校約有127個學生和16位老師。偏鄉學校的師生比是一般地區國中小學校的一半,從數據上看來,每位老師看似負責的學生數較少,但實際上他們要面對的卻是繁重的行政事務、學生家庭狀況的失能等,比起一般學校還要困難的教學現場。
在師生比看似輕鬆的數據背後,是繁雜的行政工作和困難的教學現場。
(圖片來源/教育窗)
學生家庭複雜 教師卻步
偏鄉學校對於教師的推力不僅是現實上的距離問題,學生的家庭狀況和教學以外的行政事務,也讓許多教師避之惟恐不及。單親家庭、隔代教養、依親、雙親失業或是沒有穩定工作的中低收入戶、家暴等家庭功能失調的狀況,對於多數學校來說可能僅是學生中的少數,但是在偏遠地區學校卻是學生家庭的常態。王彩玲表示,在他的導師班裡九個學生裡,僅有三個學生家庭功能完善,其餘的學生家庭狀況複雜,許多都是隔代教養的家庭。
「願意花心力在學業上的人不多,有些人要煩心更多非課業的事,也有更多人的家庭不管束小孩,同時也不太在意他們學業上的名次。」畢業於恆春國中的白雅芳回憶起在學校念書時班上同學的上課情形。這些失調的家庭狀況大大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例如在學校中偷取他人的東西,或是在學校模仿家中父母的不良行為。較嚴重的狀況,如家庭暴力、酗酒賭博等,不僅造成孩童可見的身心傷害,也會無形中灌輸他們錯誤的觀念,讓他們失去在學校學習的動力。
任教於六龜高中的周老師表示:「甚至還要去果園跟家長溝通,拜託他們要多多關心自己的孩子,提醒孩子要來上課。」不關心孩子課業的家長,也讓偏鄉教師在試圖將孩子導回正軌的時候困難重重。這些光靠老師無法改變的社會結構性問題,不僅澆熄許多任教於偏鄉的老師對教學的滿腔熱血,也讓偏鄉學校在師資上更加不穩定。
行政事務繁雜 教學與庶務難兩全
除了必須處理學生的問題以外,在偏鄉學校任職的老師也必須負擔沉重的行政事務,雖然偏鄉學校學生數少,但行政事務並不少於都市的學校,甚至為了幫學校爭取預算,以及教育部推動的特色學校政策,還要寫許多教學計畫書來申請經費。在都市任教的老師,不一定要兼任行政職位,學生放學後就是自己的時間,但是在偏鄉學校,由於人手不足,一個老師要當三個用,許多老師身兼數個行政職位,還有自己的導師班級要顧,即使想要致力於教學上,也常因為行政庶務繁雜而犧牲備課時間。教學成果不被看見,與都市教師相差不多的薪水,事務卻更加繁雜,鮮少有人願意自願至偏鄉服務。偏鄉學校的教師空缺,始終是校方填不滿的痛。
除了教學以外,偏鄉教師常身兼多個行政職位,工作十分繁重。(圖片來源/聯合知識庫)
代理教師流動大 學生成犧牲品
師資不穩定,不僅讓校方頭痛,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偏鄉的教師約兩成是代理或代課老師,由於偏鄉老師招考不易,這些老師通常是大學非本科系畢業,教學專業和對課程的了解程度不如正式老師,會至偏鄉學校任教是因為本身就是當地人,或是未考上教師甄試而當作過渡期的職業。這些老師每年都會重新招考,學校也無法要求代理、代課老師的專業程度,導致老師的教學品質低落,只能提供課本上的基本知識,缺乏課外的延伸教學。白雅芳說:「第一次到都市讀書,當老師對著全班問說『這個國中都教過吧?』的時候,是最困窘和驚訝的時候,國中沒有老師補充這些知識,也沒人鼓勵我們去探討更深層的知識。」
畢業於恆春國小的余德謙表示:「當然也有很棒的老師,但是也常碰到教學經驗不足,或是評價很糟的老師。」在師資流動率高的偏鄉學校,幾乎每過一個學期,班上的任課老師就會大換血,學生就要重新適應一次老師的教學方式,白雅芳表示,就讀國中的三年導師就換了五個,也讓班上的同學十分不適應。
中央與地方結合 盼解決偏鄉師資問題
雖然偏鄉家庭的社會結構性問題難以單靠制定法律解決,但近期教育部提出《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從制度面鬆綁對於學校資源運用及人力的限制,讓偏遠地區的學校能夠更彈性地運用原有資源。並提出跨校合聘師資、延長公費生任教年限、重新規劃校長連任制度,以及提出合理的老師及行政人員數量,讓偏鄉學校的專業教師增加,也希望留住真正願意用心辦學的教師和校長在當地深耕,同時也將優秀的公費生投入偏鄉教育的時間拉長,期望能改善師資不穩定的根本因素。
高層的政府機構欲解決偏鄉教育問題時,常只看見偏鄉教育的難處,卻沒有在教學現場真實體會當下的困境和需求,因此提出來的解決方式經常被批評治標不治本。偏鄉教育問題不能僅依靠訂定法律來改善,而是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由地方單位針對在地的偏鄉學校來制定不同的學校經營模式,中央政府則須負起協助的責任,確保沒有忽略六都以外的偏遠地區學校,提供經費和制訂法律。越來越多新生代的教師願意走進偏鄉,透過教育給予偏鄉的學子翻轉未來的機會。偏鄉的學生在現實上早已無法和都市的學生站在同一個起跑線,透過教育,讓他們有選擇的能力與機會,能夠親手打造自己想過的人生。
![]() |
記者 劉以寧
來自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小鎮,仍然在隨溫度變換的三態中尋找自己的模樣。 就寫吧,在所有能夠擠出的文字被時間的浪沖散之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