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期

大學合併 教大何去何從

2016年11月竹教與清華合併,教育大學合併後問題逐漸浮現,藉此合併案反思教育大學在併校中的立場,以及可能衍伸出小學教育被弱化的後遺症。

大學合併 教大何去何從

記者 韓舒容 報導  2017/01/01

近年來台灣少子化衍伸出的問題逐漸發酵,成為政府不得不重視的社會問題之一。根據2016年教育部統計處推估,106學年度大專校院一年級學生數將比105學年度減少1.4萬人,且一直到111學年度學生人數都將呈現明顯下降。因此,教育部為減緩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改善大學數量過剩的現況,長期致力於推動國立大學合併以及輔導私立大學退場、轉型,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與國立清華大學也順應了這波合併浪潮,在經過十多年的交流和討論後,在2016年11月正式合併成為「國立清華大學」。

兩校聯姻對資源共享、提升大學競爭力固然有幫助,但這樁婚事也引起了許多爭辯。贊同者多表示兩校合併將促進資源整合,不僅兩校校區相近,竹教大的教育及藝術專長,也將為清大開創新方向,讓清大能發展成為更健全的綜合型大學。但是仍有反對者憂心,竹教大併入清大後能否發揮它原有在教育方面的優勢,維護師資培育的功能,以及後續可能造成小學教育弱化的結果,替教育大學的前景堪憂。

新竹教育大學於2016年12月31日更換校牌,改為清華大學
原新竹教育大學趕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更換校牌,校門口正式掛上國立清華大學的字樣,
而新竹教育大學也就此走入歷史。(圖片來源/韓舒容攝)
 

教大優勢不再 另謀尋生機

在師範院校時期,師資培育制度遵循著《師範教育法》的一元、計畫、分發原則運作,政府管控教師的員額,達到市場供需平衡,並推行公費培育,廣納優秀人才,因此師範院校被賦予重要的教育使命。

1994年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師資培育的大門被開啟,培育模式轉變為儲備制、甄選制,踏入這個教育系統的管道也隨之多樣。不僅傳統的師範院校能夠培育教師,只要大學內設有教育學院,或是大學設有師資培育中心及開設教育學程也都能培育教師。由於師範院校過去的任務太過單一,在這樣的衝擊下,師範院校為避免缺乏競爭力,紛紛升格為教育大學或與它校整併,朝向綜合化大學發展。

過去師範院校的光環不再,在這場大學競賽的角逐中,教育大學的發展備受挑戰。除了教育大學規模較小,為單科型大學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系主任孫志麟也說:「教育大學在培育人才上,由於它的科系規模不大,再加上它的校園資源空間是少的,所以學生在這個校園當中,他到底能不能被開啟另一個視野跟觀點,我對這個部分是比較在意的,或是我覺得是比較質疑的地方。」

教育大學現今仍保留優良的師資培育特色,不只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也為學生奠定扎實的教育理論基礎,輔助學生與實務結合。可是在教育政策轉變後,削弱了教育大學原有的優勢,因此在大學合併案中,更容易成為優先整併的對象。雖然當今教育大學沒有迫切的招生問題,但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時常與互補或鄰近的學校合併,以創造另一種發展契機。

師院轉型及教育大學現況一覽表
師院轉型及教育大學現況一覽表。(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教育大學網站、圖片來源/韓舒容製)
 

合併後遺症 小學教育弱化

教育大學獨立發展時具有主導性,能以教育為發展主軸,進行經營及運作。可是一旦合併後,教育大學將縮減成為該大學的一部分,發言權可能就此被稀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授游自達提到:「以總體這幾所併下來的結果來看,幾乎沒有任何一所併完的大學,還會把教育的優序擺在很高的位置,它們原來有它們自己的方向,你只不過是眾多學院中的一個,那所以它(教育大學)在相對的地方就被弱化。」

以過去東部師範院校合併的例子為借鏡,合併後,部分科系專業領域雷同,舉例來說,原師院或教育大學中的數學教育系,將與數學系或應數系整併,然而這樣的作法卻容易造成教育結構的傷害。為了學術取向考量,當從事兒童數學研究的教授退休,再聘請的教授多為數學研究專長的教師,因此研讀數學教育的人數漸漸減少,也釀成東部缺乏數學教育專長教師的窘境,導致小學師資結構失衡。

國小老師與學生
小學為包班制,國小老師將負責該班的生活教育及學科教育。此為國小老師與小學生上課情形。
(圖片來源/
喀報

由於教育大學歷史悠久,與在地教育環環相扣,背負的任務相對較多,除了要參與小學教材開發,也要提供地方教育機構實務的交流及協助,並且發揮教育大學輔導區的責任,如原新竹教育大學輔導區為桃竹苗地區。因此有竹教大教授擔憂一旦併入以研究為導向的清華大學,教育走向將會有所不同,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教育與科技學系系主任彭煥勝說:「我們這邊的老師理論跟實務都要能夠兼容並蓄,那到清大以後,我們很擔心它對地方的影響跟實踐力會被弱化。」

當教育大學併入綜合性大學後,師資培育與學術研究能否並進,且不擇一偏廢仍有許多疑慮,雖然在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回函中表示:「本部於前開教育大學合併過程中,均要求渠等學校提出合併後前揭功能的傳承、維繫及發展之規劃報告,並要求需將師資培育發展重點納入併校後之校務發展計畫與學校組織規程中,爰合併後之教育大學,仍肩負師資培育之重任。」合併之後,各大學未來會朝什麼方向前進仍是未知數,但當眾人著眼於高等教育發展時,小學教育卻已在無形中犧牲。
 

無論合併與否 延續師資培育價值

教育大學接二連三被整併,教育部也看見了這股合併潮為師資培育帶來的衝擊。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師資藝教司長張明文在師資培育大學主管聯席會議受訪時表示,將極力保留一、二所教育大學,以維護師資培育的發展,並將成為師資培育發展的主軸。然而游自達表示一、二所的保留可能會造成區域上的不平衡,且在許多業務上無法獨立完成,孫志麟也建議不如更重視全國各個師資培育機構,讓它們發揮出與教育大學相同的師資培育功能,以培育出優良的教師人才。

如今僅剩的兩所教育大學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和臺中教育大學,雖然目前仍屹立不搖獨立發展,但其中國北教卻正在與台灣大學進行合併討論,原先兩校都將於2017年1月初進行意向投票,而投票結果將影響兩校未來的發展,卻因台大認為多方意見並未蒐集齊全,決議太過倉促,因此先就此暫緩。但無論結果如何,孫志麟呼籲就算合併,仍要發揮教育大學原來的優勢。不管是過去的竹教或是未來的國北教,在合併協商中,都不應該本末倒置,揚棄教育大學的本質及初衷,而是學習在新的環境中捍衛自己的聲音,延續教育的光芒。

記者 韓舒容
一個喜歡在生活中找幸褔、找真理、找自己的女孩。
記者 韓舒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