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 產業趨勢和隱憂
新南向 產業趨勢和隱憂
記者 邱琨皓 報導 2017/01/01
新政府上任後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8月16日進行「台灣–東協研討會」,正式通過新南向政策綱要。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目的是建立一個與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經貿人文交流的平台,來達到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此政策由行政院正式啟動並執行,再藉由各部會分工,以及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合作,秉持新南向政策「長期深耕、多元發展、雙向互惠」的理念,往區域整合的經濟共同體發展。
東協崛起 經貿擴張與趨勢
台灣往年主要的經貿合作夥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進出口貿易量遠大於其他國家,而近幾年東南亞國協以及南亞諸國,因漸漸脫離單純的原料出口加工,與台灣的貿易量大幅增加。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5年到現在的進出口貿易額,僅次於中美日韓的幾乎都是東協成員,依序為香港、韓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然而自從東協十國成立以來,台灣一直都被排除在外,雖然有貿易往來卻沒有進一步的合作機會,再加上中國和日本加入後形成東協十加三,台灣在亞太地區的經貿關係更容易受到衝擊,因此欲改善窘境,著眼於東南地區迫在眉睫。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的資料顯示,2016年到11月為止的貿易總額,東協國家佔了15.4%,可見其對台灣的重要性。2015年成長率越南為6.5%、菲律賓5.8%、馬來西亞5%、新加坡則是1.8%,而這些東南亞國家積極對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同時,亞太地區的國際情勢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各國為掌握新趨勢紛紛與東協合作,台灣同樣在今年實施新南向政策,正式加入國際行列。
東協10國佔我國貿易總額比重高達15.4%,影響力不容忽視。(資料來源/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教育做起 多元化合作關係
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強勢崛起,造就了整個亞太地區的經貿改革,不管是中國、台灣、日本都積極地與之交流,儼然成為商貿合作與競爭並存的情況,此時政策的多元性就顯得十分重要。根據行政院官網,政府在執行新南向政策時以四大面向「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為出發點,期望能在各方面都發展成密切的合作夥伴。
其中人才交流方面相較其他三個面向較具根本性,著重在教育改革以及培訓菁英,因此更受到國內學者以及民眾關注。再加上東南亞、南亞地區種族文化複雜多元、社會動盪、勞資糾紛等問題,所以對於人文風俗就必須更加重視,以人為本的政策走向也變得至關重要。
據行政院官網顯示,國內除了修編擴增來台就學獎學金之外,還新設了產學合作專班,同時也著手高等教育的改革,鼓勵大學在海外開設分校,並把國中小新住民語言列入必修課程,預2017年上路。對此台中市光復國小老師張毅宏表示:「將東南亞語言納入必修課程,確實能夠培養語言人才與世界接軌,但小學還在摸索本土語言,太早學習有可能會發生衝突。」對於教育人力方面他也提到:「教師必須經過篩選檢視,課綱的部分也需要大幅修改,這些都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長期的努力。」根據教育部全球資訊網,由於東南亞經濟起飛,對於專職技術人員的需求十分龐大,因此技職教育方面將會成為關鍵因素,政府會透過扶植大專院校,成立技術專班、配合出國留學加強雙向人才交流。
新南向政策不同以往,對於人文教育方面較為著重。(資料來源/行政院官網)
文化認同 勞資糾紛亂象多
據內政部官網顯示,台灣在地外籍勞工有85%來自東南亞,以印尼籍的42.6%最多,其次是越南的26%、菲律賓的19.4%。外籍勞工大量的湧入,對於台灣社會也造成不小的影響,東南亞外籍勞工多半從事服務業、製造業,此類以勞動維生的工作,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再加上風俗民情不同、語言溝通不順等因素,台灣人對於外勞時常抱持著歧視的心態。
並且勞資雙方的問題一直存在,相關法律也是一改再改。根據內政部移民署官網,去年二月規定一旦收留外勞超過15天,就必須交由法官審查並決定是否續約,而今年十月則規定外勞在台滿三年後,可直接與雇主續約,不必像以前一樣,必須先出境後再回台辦理手續,省下了出入境費和仲介費。修法的原意是為了保障外勞被剝奪的人權,經由法官把關是否有違法拘禁或雇傭的問題,然而卻導致外籍勞工偷跑的亂象。
外勞為了省下仲介費、勞健保費轉而自己尋找雇主,避免被資方剝削的情形;仲介方以及雇主方則認為勞方可以隨意地離開,對於需要人照顧的老年人來說風險太大。儘管政策對於外勞的申請收容、薪資以及技職方面都有方案提出,但那是針對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社會底層的勞工依舊沒有受到全面性的保障。新南向政策應該針對國內勞資的諸多問題,進行整合性的修法,顧及到所有外勞,才能真正營造健全的勞工環境。
雇主方文君表示:「我還是傾向於仲介公司,它會提供固定健檢、更換護照等服務,當然比較有保障,像我們家是身障兒家庭,就更需要完善的法律,不過和外勞還是要有良性溝通。」印尼籍外勞多娜麗表示:「對於新法律的修改我當然覺得開心,本來有些權利就是我們該擁有的,而且四處找雇主其實很累,還不如交由仲介公司搞定,只要雇主願意讓我們返鄉探親,基本上都可以接受。」
以台中市第一廣場為例,台中市政府為配合政策,積極在改善第一廣場,欲打造具東南亞特色的「東協廣場」,吸引商機湧入投資文創產業。然而提及「一廣」,多數台中人會聯想到外勞勝地、髒亂沒秩序,儼然是一個不被大眾認同的地下社會。不過這次改造的動機或許不是以外勞角度出發,而是建立在產業利益之下,外籍勞工的諸多問題是否能消弭還未可知。一廣附近居民楊閔翔表示:「以前的一廣真的蠻髒的,但畢竟是外勞的家,很難確定建設完工後外勞要何去何從。」
第一廣場給人的印象大多是髒亂、複雜,連帶外勞的形象受到影響。(照片來源/報導者)
天下雜誌的一篇報導中,獨立媒體創辦人張正說:「以人文為根本、以人權為骨幹、以人才為枝葉,才是我認為的以人為本。」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始終是以利益為出發點,要能真正的將人文作為核心需要一段時間,結出來的果實才會是甜美的。政府在執行政策的同時,應改善教育環境、明確勞工法規,才能真正解決根本性問題,創造多元的和諧社會。
![]() |
記者 邱琨皓
男:為了今晚的約會我整整存了一個星期 女:真的嗎?可是這餐不會很貴啊 男:我不是在說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