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期

腸病毒疫苗 邁入第三期

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將在年底邁入人體實驗第三期,為國內醫療科技的一大進步。

腸病毒疫苗 邁入第三期

記者 邱琨皓 報導  2017/01/01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腸病毒並非是單一病毒,而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小RNA病毒種(picornaviridae),也就是只含一條單股RNA,早期已知的病毒種包括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腸病毒等70多型。腸病毒非常適合在溼熱的環境下成長、生存、散播,台灣由於地處亞熱帶,一年四季都有感染案例發生,尤以每年五月到九月為主要感染季,再加上地窄人稠,感染的機率又會提高。

腸病毒對於新生兒來說十分危險甚至致命,以一般常見的克沙奇病毒來說,致死率就高達10%不等,並且容易引起重症,儼然成為需要謹慎提防的流行疾病之一。根據臺大醫院電子報,1969年首次將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單獨分離出來,此病毒與小兒麻痺病毒一樣,擁有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能力,諸如腦炎或腦膜炎,在當時引起全球注意。

71型危機 高重症及致死率

根據北市小兒科醫師王見豐在網路上的言論,腸病毒71型被發現後,各國的嚴重程度卻不盡相同,包括澳洲、日本、法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等都有案例,然而1998年台灣卻發生405起重症病例,其中有78人死亡,隔年也是如此,引起國內外醫界和媒體的注意。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官網顯示,感染71型的症狀發燒時間較長,容易在手、腳、口部位出現水泡和疹子、嚴重者會出現嗜睡、意識不清、全身無力並抽搐、呼吸急促甚至死亡等症狀。腸病毒感染途徑通常是經由口腔進入,最後在腸胃道孳生,屬於「皰疹型咽峽炎」進而再感染腦部以及神經系統,導致智能障礙、腦部麻痺,並且容易有後遺症。

與小兒麻痺病毒雷同,目前腸病毒71型僅寄宿於人體中,一旦有了抗體,病毒就無法繼續繁殖生存,所以想要抵抗腸病毒71型,除了體內本身就有抗體,最快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接受疫苗施打。近年國內不斷地在研究相關疫苗的計畫,希望有效抵禦腸病毒,而不是只能用緩解症狀的方式來應付71型的感染。


所有腸病毒中,致死率最高的是腸病毒71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疫苗培養 國內首度自研發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內在2002開始研發腸病毒71型疫苗,至今已耗費15年,現在則由國光生技接替研發並進行臨床實驗。這是台灣首次全程參與研發,與以往只能從事下游量產相比,可以說是國內科技一大進程。根據國光生技官網,腸病毒71型對於五歲以下兒童具有高重症率和高致死率,因此疫苗的研發可以說是國內公共衛生界、醫學界的共識,國光生技之前透過「無血清培養基配方技術」成功培養出具有腸病毒71型的非洲綠猴腎臟細胞,並建立了適合老鼠感染的培養模式,積極往人體實驗發展。

然而從動物轉到人體實驗依舊需要謹慎嘗試,包括最佳配方比重、細胞活性以及病患大數據。而其中大數據最為關鍵,透過各醫院蒐集重症病患的心電圖、超音波、血液檢測來建立適當的疫苗配套措施,才能著手進行人體實驗。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疾病管制局也公布,希望企業可以和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執行合作計畫。

國光生技目前已正式完成人體實驗第二期,將在年底邁入第三期,第二期主要針對疫苗的安全性、穩定性進行實驗,並測試疫苗能否有效刺激人體,達到足夠的保護力;第三期則是擴大病例對象,避免有個案不適的問題。根據聯合新聞網,國家衛生研究院疫苗研究所博士劉家齊表示:「如果實驗順利,最快在2018年可以問世,並取得藥證量產。」

由於臨床實驗仍在進行中,廠商無法領取藥證,但國衛院、疫管局已在努力徵求一線合作廠商,克服首次全程研發、量產疫苗的挑戰。全球除了台灣之外,還有中國、新加坡在研發腸病毒71型,目前中國已經完成第三期人體實驗,然而其實驗的法規標準卻是自己制定,並非參照嚴格的國際標準,相較之下疫苗品質令人質疑。


腸病毒71型疫苗的研發,至今已順利邁入第三期。(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背後隱憂 衛生觀念最重要

雖然腸病毒71型疫苗問世在即,但疫苗上市之後依然會有隱憂。高雄義大大昌醫院小兒科主任黃柏愷表示:「疫苗隱憂其實很多,甚至還會大過它的好處,施打無效、引起副作用、致癌甚至是死亡都有可能。」以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疫苗,也就是俗稱的子宮頸癌疫苗為例,今年六月上市之後又被下架。根據民報顯示,被下架的原因一來是完成疫苗接種流程要花費約一萬六千元,昂貴的價格無法普及,公費和自費的立場拉扯使得疫苗備受批評;二來,在印度,不肖廠商就曾將女童作為疫苗測試的白老鼠,卻不慎引發副作用,而招致女童死亡,此舉引起疫苗倫理和副作用的熱烈爭辯。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及國際間的撻伐,導致HPV疫苗最後不了了之,過不了多久就被下架。

HPV疫苗上市後引起很大的爭議,多數民眾只要施打隔天出狀況,便將所有原因推到疫苗身上,但這其實沒有因果證明,副作用的引發也會因人而異,這樣的先例不免讓人對腸病毒71型疫苗產生疑慮。另一方面,儘管實驗結果顯示,疫苗對於腸病毒的預防高達99.9%,但醫療科技尚未完善,施打的同時還是有風險的存在。民眾對於疫苗安全、疫苗副作用的不了解,也凸顯出宣導正確醫療觀念的重要性,小兒科主任黃柏愷強調「並不是打了疫苗就一定會好,還是要看病患的免疫力,且平常的衛生習慣才是最重要的,更何況疫苗上市後還有公費、自費的問題,做好預防措施比起施打疫苗效果還要大。」


HPV自從上市後爭議不斷,使得腸病毒疫苗施打的配套措施備受關注。(圖片來源/民報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其官網上也有提供宣導衛生觀念的教材,強調當有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等疑似腸病毒症狀發生時,應儘速就醫,並且在就醫後盡量在家休息。勤洗手、多喝水、多休息、避免到擁擠的場所也是腸病毒感染期間,最需要注意的。針對新生兒如何預防腸病毒,疾管署也有說明產婦在產前和產後的衛生習慣、新生兒的體溫和活力都是關鍵因素,醫院診所也會配合腸病毒71型宣導相關常識,將風險降到最低。

科技進步的同時,掌握科技的知識以及相關措施顯得更為重要,施打疫苗前的衛生觀念也要從生活做起,雙管齊下才能有效預防腸病毒、保持健康的身體。

記者 邱琨皓
男:為了今晚的約會我整整存了一個星期 女:真的嗎?可是這餐不會很貴啊 男:我不是在說錢
記者 邱琨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