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的方式 與森林共舞
以自己的方式 與森林共舞
記者 張芸瑄 文 2017/01/01
2016年4月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業(Walt Disney Pictures)所出版的特效電影「與森林共舞」(The Jungle Book)獲得眾多好評。電影從1967年的迪士尼動畫片「森林王子」(The Jungle Book)作故事延伸,此兩部片的原型可追溯至以英國作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出版的同名故事「叢林奇譚」改編而成。
2016年(左)與1967年(右)宣傳海報對照。(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圖片來源/張芸瑄製)
以新形式向原著致敬
強.法夫洛(Jon Favreau)導演,指導過「夜魔俠」、「鋼鐵人」、「鋼鐵人2」等片,此次指導的「與森林共舞」故事主線為,失去父母的男孩毛克利,由黑豹交付給狼群收養,而老虎對漸漸長大的男孩產生殺戮之心,保全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他送回人類村莊。毛克利與黑豹在旅途中也遇到大象、蟒蛇、棕熊還有猩猩王,由動畫延伸出這部真人版電影。
然而,說這部電影是「真人版」只能說對一半,在畫面中出現的演員僅有飾演毛克利的十歲印度裔男孩尼爾.塞西(Neel Sethi),其餘角色都是以「CG動畫特效」所創造出來的,例如蟒蛇、黑豹、棕熊等。
CG拍攝及製作過程。(影片來源/YouTube)
CG特效的製作與正常電影拍攝手法不同,必須找到要拍的畫面然後進行模擬,經過一系列特效、燈光及場景大小的校對後,才能逐步產製出一部結合特效的電影。此趨勢在現今電影界已勢不可擋,同時將觀賞及製作電影拉到另一個層次,而近期作品像是「猩球決起」、「阿凡達」、「少年Pi的奇幻漂流」等也都有運用到CG特效。
除了有好的製作團隊外,「與森林共舞」最大的幕後功臣是憑「鐵達尼號」及「雨果的冒險」兩部電影奪下奧斯卡金像獎視覺效果總監的勞勃里加多(Robert Legato)。他追求的是擬真,讓觀眾「即便知道是特效,仍覺得它就是真的。」電影中有一幕是毛克利與撫養他的狼媽媽道別,透過在雨中的呈現,畫面更加觸動人心。
毛克利與撫養他的狼媽媽雨中道別,雨水與毛髮融合相當細緻。(照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動畫與電影 不同感受
1967年的動畫片「森林王子」符合當時代的迪士尼動畫風格,是一部詼諧的歌舞片。故事中角色都具有一些淘氣的地方,像是身為引領毛克利的黑豹,早晨被大象吵醒會鬧點起床氣;即便蟒蛇、老虎要對毛克利做出不利之舉,過程中不會全然邪惡,依究帶點符合兒童動畫的趣味,如蟒蛇誘惑時尾巴會玩弄毛克利成樓梯狀、老虎要攻擊前會以輕快的節奏倒數。
1967年「森林王子」。(照片來源/Animapp.tw)
而2016年的電影版「與森林共舞」是部給予不同年齡層不同啟發的現代電影。場景的壯闊、特效的處理,完全體現當今製片技術的進步,除此之外,每一個環節搭配的音樂及場景皆能立即營造出氛圍,讓觀眾透過聽、視覺一同進入導演所刻畫的世界中。
2016年「與森林共舞」。(照片來源/Animapp.tw)
動畫與電影最大的不同是開頭、結尾、聚焦的人物及音樂。動畫的開頭是黑豹發現男嬰時期的毛克利,再將他帶給狼群的畫面;而電影的開頭直接切入毛克利與狼族一同訓練,黑豹用倒敘法以口白闡述發現他的經過。前者是溫馨開場慢慢進入故事,後者則節奏緊湊。
在結局部分,動畫最後出現了一名少女,讓毛克利的認知中也因此多出「女孩」的定義,並發現彼此都是人類,藉此回到了人類村落;而電影的最後是毛克利為了守護自己從小到大的家園與老虎奮戰,盡力保護他所愛的一切。
聚焦的人物在動畫以毛克利、黑豹、棕熊為主;而電影即便是以這三個角色為主線,其餘角色並不會有相形見絀之感,每一個角色皆有所發揮。動畫中老虎與蟒蛇的對角戲在電影中並未出現,可能是導演在有限的播映時間內做出的取捨。另外在動畫方面,毛克利與棕熊的合唱歌曲略勝電影,因為片中氛圍的關係,動畫中歌曲較有記憶點也更生動活潑。
1967年的「The Bare Necessities」。(影片來源/YouTube)
2016年的「The Bare Necessities」片段。(影片來源/YouTube)
與森林共舞 寓意深遠
滿分為10顆星,美國知名網路電影資料庫(Internet Movie Database,簡稱IMDb)以及爛番茄(Rotten Tomatoes)分別給予「與森林共舞」7.6、7.7顆星的高評價。它不只是一部迪士尼電影,更是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每一個環節都存在著意義,不論彼此生命經歷的異同,都可以把自己曾經發生過的事套入角色,細細思量。
一開始所有動物到河邊喝水,毛克利用瓢飲水,其他動物們都覺得「他好奇怪」。生活中有不少狀況,當使用某種方式或做出某個不符合主流的行為時,通常就會被視為異類,但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運用自己的方式達到目標未必是錯的。
針對黑豹的角色分析,選擇委託毛克利給狼群是因為黑豹本身是孤獨的動物,且具有一種高貴感,但男孩觸動他內心的關愛,為了男孩的成長於是安排他生活在群體裡;而黑豹則可擔任導師、朋友、家人,也相對自由、能隨時提供毛克利協助。
但電影中有一次黑豹與毛克利見到大象,黑豹要他低下頭向他們致敬,毛克利問為什麼,黑豹說:「是大象創造了這片叢林,他創造了所有的一切,但是沒有創造你,所以你必須離開。」當不屬於一個環境時,若真心想要留下並付出行動,上天就會創造一個機會。如同片中後來有隻小象脫離象群不慎掉入洞裡,毛克利用人類的智慧用繩索將小象救起,最後小象也在緊要關頭拯救毛克利,並與象群一起恢復他們的家園。
以自己的方式 自在生活
毛克利原本是不被叢林接受的存在,甚至被迫重回陌生的人類世界,但在旅途中的種種經歷讓他更確定自己想要的不是所謂的種族或血緣,而是那些他在叢林中所珍愛的成長時光,因此最後他毅然重返叢林、打倒老虎並拯救家園。
在現實中或許存在許多框架,但只要有心、有熱忱、有愛及責任,便可克服心裡那塊「疙瘩」,化解之後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這是這部電影的魔力,它讓觀眾重拾自己的本質,看清自己的目標,再次出發。
![]() |
記者 張芸瑄
阿美族女孩,喜歡大海。一生若不經得風浪哪叫人生。有種就靠自己,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是冷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