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美感教育
翻轉美感教育
記者 范瑀真 文 2017/01/01
2016年暑假,南投縣政府打算花2800萬元,為其熱門景點瑞龍瀑布打造空中觀瀑平台。示意圖一釋出便負評如潮,網友連署抗議,深怕此平台完工之「醜」將難以想像。除了公共建設被批評難看,台灣還有許多公家機關的建築物受到網友質疑,政府花了大把鈔票請設計師,過程中也有審圖,為何還交不出「美」的建築,台灣的美感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南投縣瑞龍瀑布的空中觀瀑台視意圖。(圖片來源/bepo)
美力不足 台灣隨處可見之醜
美不只是藝術創作,它與我們每天的生活關係緊密,並且,美感牽動設計力、創造力,進而影響國家競爭力。「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共同創辦人陳慕天在TED x Taipei演講時,以幽默的口吻、兩張強烈對比的「市徽比較圖」道破台灣極度缺乏「美感」。
陳慕天比較歐洲與台灣城市的市徽、府徽。(圖片來源/Youtube)
雖然美感是主觀的價值,但陳慕天切換到這張投影片時,台下的聽眾很有默契地報以掌聲與笑聲。他們可能來自各種不同領域,卻能對眼前的比較圖產生共鳴,認同大方的線條、簡潔明快的配色設計組合,似乎就是比較美。但是也有網友認為,「沒必要再花錢改市徽」,應該把錢花在更有實質幫助的建設上。許多大而無用的建築淪為蚊子館,雜亂無章的招牌以及巨型廣告和醜陋的建築「相輔相成」,讓台灣的市容普遍看起來凌亂、缺乏美感。
台灣隨處可見的住宅建築。(照片來源/華華咖啡廳)
美感 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
台灣過去將藝術教育稱作「美勞教育」,後來調整為「藝術與人文」,期望透過轉型與補助深耕學子藝術與人文的涵養。但是九年一貫至今,小學課堂依然以播放投影片示範操作,學生仿作完成作品的形式授課。在教室內,「師」對「生」講解枯燥的課本內容,新竹市立載熙國民小學一位四年級的男學生冠銘(化名)和另一個三年級的女學生萱萱(化名)坦承,「有時候上課真的很無聊」,冠銘笑並指出,「很多不會畫的人都坐著發呆」。
在藝術文化豐富的義大利,學生從孩提時期便由父母、學校引領,頻繁造訪美術館、博物館,讓他們盡情發表評論、臨摹畫作。雖然剛開始年幼的學生不見得能看懂藝術作品,師長依然樂於鼓勵孩子靜下心觀察、體會,並試著將自己的感受描繪出來。他們對美的敏銳度來自從小到大的訓練,大量吸收美的元素,試著分析哪裡好看、為什麼好看,並且模仿那些大師級創作、世界名畫。
義大利孩童的作品。(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國內知名的打擊樂家朱宗慶曾提過,「每個人一生都會有幾本存摺,其中健康存摺是最重的一本,但不能缺少美的存摺。」義大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保管這本「美的存摺」,帶他們慢慢存入「美感資本」。當學生擁有越來越多美的資本,他們就能提取資本去創造更多的可能,將深植於血液中的美學鑑賞能力、創造力投注於時尚、文化、觀光等產業。
升學取向 最不受重視的美感教育
不少台灣的學生都有經驗,國三準備會考、高三準備學測的日子,美術課與音樂課經常被主科老師「外借」,拿來考國文、教數學。雖然教改之後喊著「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但台灣畢竟仍無法脫離唯有讀書高的窠臼,從每年大學入學測驗放榜後,明星高中校門口的跑馬燈上日夜「狂賀」前五志願人數便能窺知,「智育」的發展永遠擺在五育當中的第一順位。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設有美術班,並且招收男生。曾有不少男學生感慨,通勤時都會將書包反背,以免「女子高級中學」幾個大字招來路人異樣眼光。當他們向好奇詢問的路人解釋,自己是美術班學生時,雖然大多數人能夠理解,卻還是會遇到一些民眾表示驚訝,「大男生怎麼跑去唸美術?」
同樣的情形對其他美術班、音樂班的學生或許不陌生,在選填志願時,也有很多人經歷了家庭革命,才得以選擇升學之外的路。傳統的社會價值不僅限縮一般學生的創造力,對於立志要朝藝術領域發展的學生,台灣並沒有給他們友善、支持的環境。
升學之外 法國的另類教育
法國作為電影大國,他們的學生從小便要「學習」電影。對他們而言,電影不只是單純的休閒娛樂,而是一項重要的藝術資產。電影課程不考試,著重討論與深掘,授課老師經常帶著學生進電影院「校外教學」。
除了電影,他們也將引以為傲的美食文化帶入校園。法國每年都舉辦「味覺週」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世界各國的食材。活動其中一天會有料理鑑賞,由飯店大廚親自到學校為學生們創作五星級法式料理,訓練學生在飲食上的「精緻品味」,還有對家鄉料理的自信。
從電影教育到味覺週,法國對藝術各種面向的培養不遺餘力,他們深信優越的美感品味,對氣味、影像的敏銳度,是他們必須傳承下去的自信,也是競爭力。
法國味覺週主題海報。(圖片來源/旅行的小星星)
美感細胞 深耕台灣由小見大
不論是義大利,還是法國的例子,對台灣都是值得借鏡的典範,但是通盤接受未必適合台灣的鄉土人文,許多在地化的思考還是需要注意的。陳慕天有感於台灣美感匱乏,從學生在六、七歲這樣想像力豐富的年紀就覺得「上課無聊」,他覺得教育的改變可以由最貼近學生的地方開始:改造課本,於是發起了「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重新設計的課本當中精心編排的字型版面、插圖,以及讓學生發揮創意的留白空間,都是希望讓學生發現,原來上課也可以是有趣的。打開課本的同時,學生也在累積美的存摺。
翻轉美學教育並不容易,卻已經有許多像陳慕天這樣的個體陸陸續續跳入改革的行列。他們的聲音雖然還小,但搖旗者一路上若能呼朋引伴,也將不再孤單。台灣的起步是晚了些,但若政府願意加入這個行列,用更強大的力量支持美感教育深耕,屆時提升的或許將不只是美育,其牽動的競爭力也令人期待。
![]() |
記者 范瑀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