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上 「同」聲奏悲歌
地平線上 「同」聲奏悲歌
記者 陳雅甄 文 2010/10/10
日本的同人樂團「Sound Horizon」(以下簡稱SH)被譽為是同人音樂界的奇蹟,近年來隨著樂團專輯一張張地發行,從2004年九月第一張商業製作CD《Elysion~往樂園的前奏曲》(原名:Elysion ~楽園への前奏曲~),到今年2010年六月推出的《イドへ至る森へ至るイド》,短短數年,自稱是「幻想樂團」的SH人氣已逐漸由日本當地擴展到海外的中文社群,支持者的數量與日俱增,在同人樂史上創下輝煌的佳績。
日本同人樂團Sound Horizon (圖片來源:Google)
很多人也許會疑問,何謂「同人音樂」?大部分人對於「同人」的解釋不外乎就是關於ACG(動畫、漫畫、電玩)的二次創作(非原作作者所創的作品),但其實同人的定義也包括著「原創」的範疇。因此,所謂的同人音樂,即是從創作、編輯、出版、流通到販售等過程皆在創作者管理之下的音樂作品,創作模式除了是以現有的原曲為參考藍本再加以改編,展現音樂家在二次創作的才華之外,另一種模式就是以「原創」的形式呈現,歌曲的創作完全是作者本身的自創音樂。而SH即是屬於後者,SH是由其樂團的核心人物Revo所創立的同人音樂團體,以樂團獨特的原創故事音樂在同人樂史上打響名號,擁有相當崇高的地位。
由網路散佈的悲劇美學
在SH尚未成型之前,創作者Revo剛開始只是藉由網路,在網頁上發表自己的自創曲以及改編的同人音樂,當時的同人音樂界正流行改編著名遊戲配樂的風潮,Revo同樣也是這群創作者之一,不過,在眾多主流勢力的創作者之中,那時候鮮少人會注意到Revo的作品。後來,Revo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於日本2001年的Comike(每年八月及十二月時,由Comic Market準備會舉辦的日本以至全球最大型的同人誌即賣會,簡稱Comike),以「Sound Horizon」的名義參展,出售第一張純音樂專輯《Chronicle》,SH因此在同人音樂界正式出道。
Sound Horizon的創立者Revo,一手包辦樂團曲目創作,
為樂團的核心人物。 (圖片來源:Google)
由於樂團獨特的創作風格,使得SH在幾年內就在同人樂界急速竄起,受到廣大樂迷的熱烈支持,接連發行專輯以及在日本各地舉辦演唱會。而SH的歌詞通常具有強烈的故事性,全都由主創人Revo一手包辦歌曲所有的製作過程,Revo也不時參與演唱會的吉他以及鍵盤的現場演出,演唱會的表演形式就如同舞臺劇般地唱作俱佳。樂團的正式專輯又稱為「Story CD」,基本上專輯裡的每一首歌曲都有著一段故事,故事的歷史背景多為古代~近代的歐洲。SH雖自稱是「幻想樂團」,但是,聽過SH的專輯後就會發現,歌曲的故事並非如童話般地那樣充滿光明和希望,歌詞中所描述的故事,處處隱喻著對於人性黑暗面的闡述、嘲諷以及省思,死亡、殺戮和戰爭是歌曲的主要題材,故事裡所描繪的親情、友情與愛情也往往都是悲劇走向,SH的歌曲即是以悲劇的頹廢風格為主,但故事中產生悲劇的原因,卻往往成為吸引眾多SH樂迷的「悲劇美學」。
故事串接 風格多變
而除了SH歌曲的強烈故事性之外,歌曲與歌曲間的關聯性也成為廣大樂迷熱烈討論的話題。在SH的故事專輯裡,一首曲子通常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不過,細節以及結局的描述經常是以隱諱的方式呈現,聽眾在第一次聽到SH的歌曲時經常會有搞不清楚故事內容的情形,因為歌詞本身富有大量的資訊與線索,所以,SH的歌曲是必須要反覆咀嚼才能夠了解故事的真正涵義,也經由Revo的編曲,讓曲子之間產生了縱橫聯合的關係,到最後便匯合成一個大主題。然而,故事關聯性不限於在同一張專輯裡的歌曲,甚至是在不同的專輯間,各個專輯裡的歌曲故事也可能彼此呼應。另外,Revo會在歌詞中不時加入一些歐洲文字或者是特殊的字詞,在歌曲之間產生關聯。SH也有專屬於自己的專輯繪者,幫忙繪製CD的封面以及內頁插圖,使得專輯更有故事繪本的感覺,增強歌曲說故事的魅力。而這樣的音樂故事形式讓SH的歌曲在樂迷之間不斷被廣泛討論、猜想其中的相關性、紛紛提出他們心中的不同見解,這也成為一種樂迷在享受專輯時的獨特樂趣。
由Sound Horizon專屬繪者yokoyan所製作的專輯封面及內頁插畫,
更添音樂故事的魅力。(圖片來源:Google)
SH的曲風繁多,包括流行、搖滾、爵士、交響樂、民族樂、童謠……等,甚至是其他各式各樣的舞曲皆在SH的曲風範籌內,並配合著歌曲中的故事搭出符合的風格。而在SH的歌曲中經常會發現有某段旋律被重複運用或是相似的地方,大部分的愛好者將這種情形稱為「Revo節」,即是作者Revo運用節律重複的手法製造出樂曲間的故事關聯。然而,對於這樣的技巧使用有人喜愛,也有人反感,認為手法太流於一般形式了。
在SH發行第三張的Story CD《Lost》之後,聽眾會發現到歌曲中漸漸加入了「口白」的元素,即在歌曲前面或者是在歌曲間奏的時候有旁白在一旁解說故事。樂團的主要旁白Jimang,聲線的獨特性使他在演譯旁白時的聲音感覺十分強烈,也因此受到人們極端的好評與劣評,反應不一。雖然在歌曲中加入旁白會讓人更了解故事內容,但對於想要單純欣賞歌曲旋律和體會歌曲涵義的樂迷們,卻是有種畫蛇添足的效果,而旁白的聲線也影響著樂迷對於歌曲的喜愛程度。
SH在出售第一張專輯《Chronicle》時,其實都還只是個一人樂團,當時的音樂形式以純樂曲為主,直到後來女性歌手Aramary(日本知名聲優)的加入,在第二張專輯《Thanatos》才開始有了歌手的聲音。而隨著SH知名度漸漸在同人樂界打開,SH不斷受邀到廣播以及電視節目訪問。過程中間曾發生過主唱Aramary因與樂團成員理念不和而出走的插曲,在當時一度影響SH的運作,卻也因此開啟了SH另一個里程碑,於2004年發行了樂團第一張商業製作CD《Elysion~往樂園的前奏曲》,主唱由一人變成現在的多位歌手擔當,樂團陣容也不斷壯大。
商業紛擾 故事仍待續
在尚未發行商業專輯之前的SH仍是以同人販售的活動為主,專注於創作自己的音樂故事,2002~2004年是SH同人音樂的全盛時期,許多SH的樂迷就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但隨著商業CD的發行後,SH對外的活動漸漸變多,舞台化、插畫、漫畫化的商品和活動一一推出,大肆地宣傳雖然讓SH樂迷數量持續地成長,但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專注於音樂創作上。而在商業化之後的作品,曲風明顯地偏向流行樂曲,比起當初音樂給人的「幻想」風格和迷離的想像空間,現在的音樂作品似乎是爲了迎合大眾的普遍喜好而創作、故事內容大同小異,Revo爲商業遊戲所創作的次數也逐漸增加了,這也難怪有人擔心SH有一天終會陷於商業利益的泥沼中,迷失了原本的創作理念和違背作者自身的意念,不能再如此地隨心創作。
在同人界的作品通常以二次創作居多,因為作品本身就有一個原作的背景在、受到的關注比較多,而人們會依喜愛原作的程度去注意這些由他人改編的作品。相較之下,原創作品在同人界的生存就不容易,所以,在同人界成名的原創作品通常都是相當不錯的創作,才會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加持下還能如此受歡迎,SH的音樂就是如此。
商業化後的SH是否已經背離了它原本的創作意念?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確信的是,SH還是保有它一貫的「說故事」風格,讓樂迷們沉浸其中,越去反覆咀嚼SH的音樂故事,就越能了解到作者Revo的世界觀以及無限想像,並不時在樂迷心中產生驚喜,激發出另一個「幻想世界」。
Sound Horizon在今年六月所發行的Story MAXI專輯《イドへ至る森へ至るイド》
中的歌曲〈光與闇的童話〉PV。(影片來源:Youtube)
![]() |
記者 陳雅甄
嗨嗨,大家好 轉眼間也已經來到了大三,邁向水深火熱燃燒生命的階段 採訪寫作不是興趣 不過每當完成一則報導時卻又有著那麼一點愉悅感 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情應該還是不要知道比較好。 希望有所成長 希望找到目標 緊緊抓住然後前進。 麻煩退散! 輕鬆簡單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