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 台美教育兩樣情
教育問題 台美教育兩樣情
記者 朱倫君 文 2017/03/12
在台灣,談到教育經常伴隨填鴨、僵化、升學主義這類負面的詞彙,並且喜歡與歐美國家比較,謳歌美式教育適性教學,貶低台灣以升學為導向的教育制度。
但有趣的是,在美國有考試學測、有統一評量,大學入學也是以在校成績與學測成績篩檢。外國月亮並沒有比較圓,且台灣的教育政策是仿效歐美國家制定的,根本上沒有太大差別。
如果說在美國進入大學的門票是依據學測成績的高低,美國教育情況應該也是升學主義,弊病叢生,為了考上好大學國英數主科照三餐念,發展出補習班大樓成為地標的奇景。但顯然事實並非如此,把台灣教育問題全部推卸給制度、責怪政府無能可能有失公允。
教育麥當勞化
全世界能不以考試作為評定學生標準的國家實在少之又少。社會學家喬治‧里茲(George Ritzer)提出的麥當勞化現象,不僅影響現代社會的組成和分工,在教育上更是造成嚴重的問題-考試升學主義。
麥當勞化中的專業分工欲達到的目的是在最短時間內,創造最大產出,也就是追求效率最大化。專業分工後,每個員工負責的部分相對容易,員工也就被期待更快完成工作,並且完成更多。
套用在教育上面,為了能在最短時間,看見好成績(成效),只挑考試重點學習,不會考的題目直接略過,或死背會考的題目,而不去思索知識的來龍去脈。考試作為檢視學習成果的用意也因此變質。
麥當勞化的教育,考試演變成追求高效率的方法。(圖片來源/BRITISH COUNCIL)
有效率的學習能節省許多時間,學習者還能建立信心,不易半途而廢。但過度強調效率的結果,演變成只要求產出,而忽略過程。產量雖然驚人,卻犧牲了品質。
而不列入升學成績的科目則視為無用,如藝術、健康、國防,在這樣環境培育出來的學生成了考試機器。這種只重成果,忽略思考過程,台大電機教授葉炳成認為是台灣教育最迫切需要改進的問題。
另外麥當勞化的可計算性強調量化,以銷售量、利潤、失誤、品質、清潔等指標評斷員工表現,銷售量愈多利潤愈高,等同於勤奮努力的員工。在教育上,成績愈高表示學習效果愈好,老師注重成績以了解學生學習情形,學校也以成績作為入學評比,篩選學科素質佳的學生,成績因而成了重要的學習指標。
確實,知識性的學習,藉由成績能檢驗出學習成效,且如果沒有考試,教學過程會十分艱辛。不過教育並不是只有知識性的學習,其中有許多無法量化的領域,比如道德、批判能力、自主規劃能力。這些反而是出學校後,需要靈活應用的能力。然而學科成績至上的思維,讓我們將教育侷限於知識性的學習,而忽略品格教育等此類學習的重要性。
有用無用 功利主義
藝術這門被考試犧牲的「無用學科」,能視為台灣人美感基礎不足的一項因素。在台灣以收入作為指標,型塑特定職業、領域的刻板印象,這種功利導向的思維,一旦從社會浸透到教育中,藝術、健康、國防教育便成為犧牲品,即便新的學期還是會發課本,還有段考,但甚少學生願意學習這些被認為是基礎教育的課程內容。
「只抄制度不改文化,台灣教育別再盲人摸象了」此篇文章中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作者認為「好的和差勁的學生最大的差異不是誰知識淵博、誰做事效率高,而是誰有辦法深入分析、靈活創造,以及誰能夠督促自己、妥善管理學習資源、規劃自己的時間。」後者的能力是教育方面重要的一環,但也是因為有用無用論而往往被忽略,將教育著重於「知識內容」的傳遞。
創造發想、自我管理的知識能力,無法用傳統授課的教學方式表現,需要更多類似飢餓教育的教學方法,比如丟問題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扮演觀眾並適時提供協助。讓學生感到飢餓,進而找到自主學習的動力。這種學習成果難以量化,需要教師深入了解每位孩童的學習情形。然而此種教學方式總體成本高,再加上不考試不用準備的無用哲學,因此成為考試主義的犧牲品。
教育問題 社會問題
「教育的目的因人而異,但一定不是為成績。升學或考試可以是過程,但不會是終點。」這是致力於教育工作的youtuber台灣吧,在影片中對台灣教育問題所下的小結論。比對台灣的教育情形,在麥當勞化的影響下,美國也是以考試升學的學習模式,人才卻仍然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可以說明台灣並非教育制度出問題,而是背後有著更龐大需要改進的地方。費德智庫的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蕭瑟寡人,認為需要改進的是我們的社會。
從上述的無用學科做延伸,比較台美的社會環境,美國在藝術人文領域深耕是有目共睹,談到資源豐富的學術環境,與論文期刊資料庫的活躍程度,美國皆是代表性的國家。另外從博雅教育學院,美國一種大學體系,也能說明美國均衡發展各項學科,而非重理輕文的社會意識。
博雅教育學院,英文為Liberal Arts Colleges,字面上翻譯是自由的教育,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的目標,是成為具獨立思考能力,富創造力的人才。台灣的不分系是類似概念的延伸。博雅教育學院教授的內容以通識學科為主,沒有分專業科目,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就是博雅大學。簡單來說,和一般大學最大的不同在於,不以職業導向訓練專一領域人才,而訓練一個能了解社會跨領域的人才。
在唯有科技業高,醫生律師才有用的台灣社會,家長不敢冒險把小孩送到這種學校,少了專業科目的訓練怕孩子出社會後找不到工作。兩個國家對於教育的想像,是「受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找到工作」與「受教育是培養自主思考並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中的差異說明了對於教育的目的,我國與美國仍舊有本質的差異。
考試的用意會被扭曲,和社會對於菁英的想像有關。考試成績高的人就是菁英階層,未來才有好的工作。有用無用的思維滲透到教育,源頭也是台灣社會環境對不同職業的偏見。從這個角度看來,教育改革要改的不是制度,而是日常生活中,父母長輩們的言行,社會對小孩畸形的期待。社會環境健康了,教育才能茁壯生長。
![]() |
記者 朱倫君
One night in 北京 我留下許多情 ლ(╹ε╹ლ) ლ(╹ε╹ლ) ლ(╹ε╹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