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期

簡繁爭辯 孰能勝出

簡述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緣由,以及保存繁體字的意識興起。

簡繁爭辯 孰能勝出

記者 何家沂 文  2017/03/12

簡體字與繁體字的爭論時常被提及,世界各地針對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也有不同的習性,而在當今中國逐漸晉升強國的時代,簡體字散播的速度也隨之提升。而香港、台灣、澳門等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因為簡體字的擴散所帶來的衝擊也逐漸受到重視,許多人意識到保存繁體字的重要。


繁體字與簡體字的爭辯從未消停。(圖片來源/BBC中文網
 

兩岸三地的繁簡爭議

2009年中國政協委員會有幾位委員上呈了復興繁體字的提案,認為簡化過後的漢字時常去掉重要部分,令許多字失去了本來的意義,例如麵包的「麵」,簡化字將當中的「麥」去掉而成為「面」,無法再由文字本身明白此字背後的意思。更為激進的學者則希望中國能廢除簡體字改使用繁體字,他們認為簡體字的發展雜亂無章,許多字違反了傳統的六書造字法則,中國論壇網站便曾經出現「親不見(亲),愛無心(爱),產不生(产),麵無麥(面)」的順口溜來批評簡化後的漢字去掉重要部分導致失去字體本身的意義,認為改用繁體字能夠順利延續傳統漢字文化。2015年中國導演馮小剛在中國政協會議呼籲恢復部分的繁體字,讓文字的內涵真正體現,並且其納入中文教育中。


繁體字轉為簡體字的結果,令許多反對人士存疑。(圖片來源/藝術國際

對此,簡體字的支持者則認為,簡化漢字有助於學習,簡單的筆畫能夠幫助記憶,對於提升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幫助,以中國大量人口來說是較為省力的作法。另外,他們也提到有些簡化的字體是從歷史的書法或者是甲骨文等變化而來,例如「愛」這個字,在宋代書法名家蘇軾的「前赤壁賦」筆下便為「爱」字,可見簡體字其實並不只有強硬的拆解結構,某些文字還是有其依據,並非毫無章法,駁斥了簡字任意去掉重要結構、毫無文化內涵的論點。


宋代書法名家蘇軾的前赤壁賦(圖片來源/生活橘報

相對中國喊出復興繁體字的聲浪,本來就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則針對在國內漸多的簡體字提出議論。香港教育局在2015年12月在諮詢文件中表示,香港的學生應該學習簡體字來增加閱讀的廣和提升海外交流能力,公開文件後立刻遭到各界人士反彈。由於香港一直以來都使用繁體字,有老師認為簡繁並學將造成學生混亂,也有不少考生提出「考試需要寫繁還是寫簡」的疑問,同時因為國情問題使大部分港人排斥簡體字。然而近年香港的簡體字越來越多,甚至連電視台都選在黃金時段播出普通話搭配簡體字幕的節目,背後牽扯著政治角力,讓不少港人詬病。


繁體漸呈弱勢 保存意識起

繁體字與簡體字的使用爭議存在已久,因為各地的歷史背景不一,造成兩種形體表示同樣意思的文字同時存在,在語言中具有很高的特殊性。有人將繁體字稱為「正體字」而貶低簡體字為「殘體字」,其實已經過於執著於漢字文化的正統性。2014年大陸網站做了關於「正體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隨」的民調,有百分之八十的民眾認同這個觀點,顯示出不管台灣人還是中國人都相當重視繁體字所背負的文化意涵。

根據維基百科,目前有使用簡體字的國家有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聯合國也將簡體中文列為官方中文字體,日本、韓國也使用漢字,但簡化程度不高。而使用繁體字的國家以台灣、香港、澳門為主。隨著中國的崛起,許多國家會將觀光景點的指示牌加上中文,然而幾乎都是簡體字,這也讓一些台灣人意識到繁體字保存的重要。話題已不再圍繞著繁簡兩者誰是正統,簡體字漸漸強勢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相反的,繁體字只在台灣及香港澳門地區被使用,甚至有外國人認為中文字的長相便是簡體字。為了不讓繁體字逐漸被世界遺忘,許多人紛紛致力於繁體字的保存。


位於日本公園的置物櫃,中文即為簡體字(圖片來源/關鍵評論網

在臉書創立粉絲專業而聲名大噪的寫字老師葉曄,便致力於推廣繁體字文化。他認為繁體字有獨特的美感,希望將中文字寫的美的同時,也能告訴全世界台灣所擁有的繁體字文化是值得被重視的。

另外,在北京的巷弄中出現了由台灣人開設的繁體字咖啡館,發明習字臨摹本,來店用餐的客人如果能寫完練習就給予折扣。 老闆娘李雪莉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到,讀簡體字時常會誤解故事的原意,使她閱讀時產生障礙,因此便有了開繁體字咖啡館的動機,希望中國民眾能夠在輕鬆休憩之餘,同時加深對繁體字的認識。


繁體字咖啡館提供的臨摹字帖,讓客人練習寫繁體字(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
 

繁簡無優劣 應探究各自文化內涵

繁體簡體的爭論走到今日,與其費心去爭辯誰為正統,不如正視兩者背後的文化淵源。他們的發展是因為歷史推演而逐漸產生,中國推行簡體字固然促使中國文盲人口減少,使用繁體字的台灣與香港教育水準也並沒有因此低落。既然至今未被淘汰,就表示他們都是值得重視的文化。悲觀者認為,在這個中國強勢的年代,隨處可見簡體字,繁體字最終會像拉丁文字一樣逐漸消失,但也有人提出相對的看法,繁體字除了乘載文字的底蘊,字的本身即是一種美感。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繁體字依然不容易遭到淘汰。

文字隨著歷史持續演變,不管是「用繁識簡」還是「寫簡認繁」,兩者獨特的並存關係都是了解華夏文化的重要資產。正如咖啡館老闆娘李雪莉在報導中所說,超脫繁簡孰優孰劣的拉扯,轉而研究其中演變的細節,也是一種樂趣。

記者 何家沂
住在颱風天不會有事的台中 總覺得小小一群人的緊密勝過一大批人馬 努力調適著 克服著 想一直一直往前邁進 
記者 何家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