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時尚 街拍文化掀大浪
素人時尚 街拍文化掀大浪
記者 陳昶安 文 2017/03/12
街頭一隅,鏡頭迅速捕捉即將沒入下個街口的搶眼造型,閃光燈下的人物卻非為名人或模特,而是萍水相逢的路人;身上的配件或許不符當季潮流、手提的側包也不是特出的名牌,素人們憑藉自身獨到的風格,創造出的街頭時尚正蔚為流行,至此,時裝產業的循環機制達到完整且激烈的互動,品味的傳達不再是單向道。
街拍精神 從裡到外的品味
街拍(Street snap)一詞聽來新穎,卻是早早就存在於1950年代的攝影模式,當時的時尚重鎮如巴黎、倫敦,皆不乏這類拍攝上流社會女性以記錄其品味展演的攝影作品,甚至日後成了人們效仿復古的重點參考資料。而要談到街拍精神的確立,則不得不提街拍鼻祖比爾.康寧漢(Bill Cunningham)的影響。過去任職紐約時報記者時,他便踩著腳踏車穿梭大街小巷,只為在街頭上尋獲「真正出自靈魂的品味」。比爾鏡頭底下的世界,重新勾勒了時尚的樣貌,也賦予一般人(具品味的素人與街拍攝影師)定義流行的機會。他堅持著街拍文化最核心的價值,即真正的品味不必再被一成不變、高度商業化的物件綁架,而是把主控權交還到人的手上,用理念佐以經驗來拼裝屬於自己的行頭。
街拍場景通常在街頭,以拍攝鮮明的人物與穿搭為主。(圖片來源/VOGUE)
時至今日,街拍精神的發酵更是鼓舞了許多新生代的設計師與攝影師,在強調發揚個人主義的當代,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主角,街拍的理念便更得彰顯。正如本土知名街拍攝影師李洗臉(Lian Li)所言:「街拍是一種真的具有強烈教育價值的行動藝術。」正因街上流動著豐富而隱晦的靈感,每一下快門記錄的不只是配件與衣著的組合,更是一個用心經營形象的人,以具原創性的穿搭邏輯昭告天下:「這就是我的風格!」
街拍攝影師 流行新指標
有別於一般棚內拍攝的雜誌內頁、廣告圖宣,街拍更趨近一種強調平實自然的紀實攝影,強調的是拍攝當下被攝主體對自身行頭的掌握性,無論是不經意攝得或突襲告知拍攝,只要有明確的拍攝主體(人)與強烈鮮明的外顯形象,並將場景設為街頭,都在定義範疇內。街拍的進行方式則總是十分隨興且快速、富突擊感,通常為攝影師向素人詢問受攝意願,並在同意後直接於該場合進行拍攝。有些人批評這樣的作法太過恣意妄為、既不專業也不尊重肖像權,但街拍精神著重的是對品味的紀錄以及分享,街拍攝影師的個人威望與專業度便成了其作品正當性及價值的考量點。
街拍的角色通常明確,畫面則可為不經意捕捉或刻意的表現。(圖片來源/Tommy Ton)
姑且不論攝影技術,對街拍攝影師而言,最關鍵的還是其判斷品味的能力,畢竟對穿搭有所講究的素人固然多,卻並非每一份個人特色都有足夠的深度,因此,攝影師對拍攝對象的掌握不僅決定了其作品樣貌,也決定了他的「信徒」。
街拍對流行文化的直接影響可顯見於其貼近草根族群的程度,當相片中的主角不再是模特、物件不再是名牌,要效仿某一風格則變得容易許多,人們開始參考街頭的穿搭取代了對高端時尚資訊的依賴,不只打破了流行的迴圈,更直接終止了時裝業上游對大眾品味的直接傳輸;而當攝影師肩負起「決定整個城市流行樣貌」責任的同時,也藉由成功發掘各式亮眼風格,達到經營個人威望、累積作品之實。許多在線的街頭攝影師,如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百大具設計影響力之一的史考特.楚門(Scott Shuman)、擅於捕捉不經意畫面的華裔街拍大師湯米(Tommy Ton)、成功運作街拍雜誌的日本街拍教父青木正一等,皆有在網路上經營極具指標性的接拍部落格,在他們的鏡頭之外,許多想一嶄頭角的人們無不巴望著得到青睞、受他們一聲快門的賞賜而打進高端市場。
本末倒置的街拍歪風
流行強大的吸引力常使得許多人趨之若鶩,再加上快時尚風氣的養成,原創風格與內涵似乎顯得不再重要,為了享受一炮而紅的虛榮,許多型男靚女將自己打扮得毫無深度,完全悖離了街拍精神講究的自然呈現與個人特色。
在紀錄片「拍我」(Take my picture)中,時尚編輯提姆.布蘭克斯(Tim Blanks)表示,時尚界早已漸漸注意到這個現象,許多到場時裝周、或遊蕩於場外的「花蝴蝶們」無不是想要引起人們與鏡頭的注意,秀場儼然成為交際聖地;以鏡頭捧紅不少素人的史考特甚至直街闡明「不拍想被拍的人」,以表達對街拍亂象的不滿。
展場外的爭相拍攝與被拍攝的景況,街拍儼然失去最初捕捉瞬間的意義。
(圖片來源/A Day Magazine)
此外,過度商業化的市場也是純粹街拍文化的一大隱憂,由於從事街拍的門檻不高,作品在有心操作之下時常是真偽莫辨,許多名牌廠商會直接贊助出版社或街拍攝影師,將其產品以露出為條件出借或贈與。雖說過分帶有廣告嫌疑的攝影作品終將被市場淘汰,但對於一般受眾而言,此類濫竽充數的例證卻大大地稀釋了街拍質地純粹的文化純度。
FOCUS系列 本土學生街拍清流
在高度商業化的媒體環境下,任何非藝術型態的攝影都有可能淪為前述的利益角力,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每項文化都有其擁護者,當街拍的純粹與原色被置於相對無產業壓力的學生族群,通常能更適得其所地發揮、體現學生原汁原味的獨創風格。
校園街拍的形式無異於一般城市街頭的拍攝,攝影師將駐點於校園內人潮流量高的位置伺機而動,其中最享譽學生界好評的、也正是校園街拍的濫觴,為中國文化大學的學生街拍團隊首創的FOCUS系列,其營運模式為經營粉絲專頁,並不定時張貼校園形色男女的品味穿搭。從文化FOCUS到而後的世新FOCUS、輔仁FOCUS等校陸續跟進,累計至今已列席16所學校,規模十分可觀。
FOCUS系列的成立宗旨簡單,呈現的品質卻絲毫不遜於業界街拍雜誌,團隊內的成員通常具備程度的品味水準,且因少了商業壓力,在營運上更能符合街拍的精神內涵,只求將值得被看見的品味上呈,以分享為旨打通校園內的穿搭美學,並提升整體美感教育。
FOCUS系列貼文如一般常規街拍形式,以人像攝影為主,
並附上被攝影者之基本資料和各搭配配件來源與詳細特寫照。(圖片來源/文化FOCUS)
做為一種新型態的理念傳播模式,街拍文化雖深受考驗,卻也顯現了某一場域下個人或大環境經歷的文化軌跡縮影,其價值和文本意義是十分珍貴的。最後,街拍賦予人們定義流行的全新迴路,所掀起的產業革新既不可逆,更凸顯了個人品味養成的重要性。
![]() |
記者 陳昶安
舞齡十一年,夜行性,容易過敏, 喜歡漂亮的東西和長得好看的人; 興趣是戀舊、感受、愛人與被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