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期

毛利語 母語復甦典範

世界上有許多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從毛利人的案例,看見語言復甦與保存。

毛利語 母語復甦典範

記者 王韋翔 文  2017/03/12

語言和文化有著不可切割的關聯,它不僅是一個族群用來溝通的工具,更是一個文化傳承的媒介,語言的消失對於它所代表的文化有著莫大衝擊。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2010年發布的「世界瀕危語言地圖」(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約有2500種語言面臨消失的危機,其中又按嚴重程度分成五個等級。

紐西蘭原住民族「毛利人」所使用的毛利語也曾面臨消失的危機,最後在人民與政府的努力之下成功復甦,成為語言復興的一個典範。
 

英國殖民 毛利語受排擠

毛利人雖有著自己的語言,但卻缺乏文字做記錄,一直到了18世紀,西方傳教士透過羅馬拼音的方式,製作毛利語相關的書籍,為毛利語打下了文字化的基礎。


磨鼻子毛利人打招呼的方式。(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1840年英國政府與毛利人簽訂「懷唐伊條約」(Treaty of Waitangi),紐西蘭成為了英國殖民地,歐洲白人也逐漸湧入,慢慢地成為了第一大族群。當時雙方溝通仍然以翻譯的方式使用毛利語,包含條約簽訂也有英語和毛利語兩種版本。

不久之後,政府於1867年和1871年分別通過了「原住民學校法」(Native Schools Act)、「原住民學校法修正案」(Native Schools Amendment Act),讓英語成為學校的教學語言,且修正的法案也適用於毛利學校。這兩條法案的訂定除了讓毛利語漸漸地退出公共領域,也對其傳承造成巨大的衝擊。

除了法律的限制,族群觀念的轉變也間接造成了毛利語快速沒落。由於受到白人統治,英語成為主流語言,公共領域的溝通都仰賴英語,也因此有許多家長為了提升自己小孩的競爭力,從小就開始培養英語能力,不希望他們學習毛利語,即便在家中也不願意使用毛利語和小孩溝通。到了1970年代,只剩下23.3%的毛利人能夠說毛利語,年齡層大都在40歲以上,毛利語的延續產生斷層。
 

官方認證 地位翻轉

1970年代毛利語復興運動興起,毛利人意識到母語消失的嚴重性,開始積極爭取自己的語言全,例如要求在小學階段教授毛利語。在意識到語言消失的嚴重性之後,1975年以民間力量所成立的「懷唐伊特別法庭」(Waitangi Tribunal)成了翻轉毛利語地位的轉捩點。此法庭對於政府各種不公平的傷害做出判決,給予毛利人一個申訴的平台。當時毛利人積極爭取母語地位的提升,不斷透過此法庭聲明毛利語為他們的「Taonga」(意即寶藏、財富),因此也應受到「懷唐伊條約」中所提到,保護紐西蘭原住民可繼續擁有他們財產的權利。

毛利語地位實質提升的關鍵,是1987年政府通過的「毛利語言法」(Māori Language Act),讓毛利語成為紐西蘭官方語言。這樣的舉動在全世界並不常見,除了有法律上的地位,也讓毛利語從備受打壓,一躍成為紐西蘭的文化象徵。同年成立「毛利語言委員會」(Māori Language Commission),負責監督毛利語相關政策,並協助推廣毛利語,以及毛利文化的相關教育。

毛利語在法律地位的提升,也翻轉了紐西蘭人民的觀念,願意讓孩童學習毛利語,也出現以毛利文化為主的教育機構,增加國民對於毛利語的認同與尊重。其中最特別的是紐西蘭演唱國歌時,會分別演唱毛利語、英語兩種版本,顯示出紐西蘭對毛利語的重視。


紐西蘭兩種版本的國歌。(影片來源/YouTube
 

語言巢與毛利小學 復甦推手

毛利語復甦除了法定地位的改變之外,更不可忽視的是由民間所發起的力量,最為人稱道且成為他國借鏡的「語言巢制度」(Te Kohanga Reo),成為毛利語復興背後的重要推手。

語言巢最早出現於1982年,它充分利用毛利人對於家庭的重視,讓熟知毛利語和毛利文化的長者,來教導零到六歲的孩童學習毛利語,以及認識毛利族群的文化與價值觀。除了培養下一代母語能力,也提供這些部落長者發揮他們語言能力與知識背景的機會。

語言巢更充分發揮「浸潤式教學」的效果,幫助孩童更有效地吸收語言和知識。將語言巢地點設置在部落集會堂。集會堂是部落的象徵,所有重要的活動都必須在這裡舉行,在集會堂裡所有族人只能使用毛利語,祖先的靈魂才能夠聽懂並給予保佑。語言巢善用毛利人對於部落集會堂的尊敬,打造出全母語的環境,讓孩童完全浸淫在毛利語之中。另外,語言巢也要求孩童家長必須協助此制度的運作,並在家中幫助孩童學習毛利語,希望孩童在回到家中後,仍能繼續接觸毛利語環境。


集會堂是毛利部落的象徵。(圖片來源/阿慶哥的時光足跡

語言巢制度幫助孩童打下毛利語基礎,國小階段則幫助這些孩童延續並提升語言能力。紐西蘭國小提供孩童兩種選擇,一種是毛利語完全小學,這裡如同語言巢一般,只能夠以毛利語來溝通,校園中的標語也須以毛利語書寫,生活作息也要遵照毛利人的傳統;另一種則是一般主流英語小學,仍然有許多家長擔心孩童缺乏英語能力會失去競爭力,因此傾向於讓孩童就讀主流小學,增強其英語能力。雖然為英語教學,但紐西蘭政府仍規定學校必須開授毛利語及文化課程,並列為必修課程,讓孩童對毛利文化有更多認識。
 

無處施展 台灣母語危機

台灣是一個富含多元族群與多種語言的島國,目前也面臨著母語消失的窘境。受到政府早期實施「國語運動」的影響,讓許多母語的傳承受到阻礙,包含各族原住民語、客語、閩南語,目前都面臨消失的可能。雖然後來有「還我母語運動」的興起,政府也在國小階段推行母語教學,但對於母語復甦的效果仍不佳,越來越多年青人失去「聽」、「說」母語的能力。

目前台灣所實行的母語教學政策,是讓孩童自行選擇一種母語,並每週上一節課。孩童除了每週這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能接觸母語之外,其他時間幾乎沒有機會接觸,即便父母可能都還保有母語的使用能力,但在和小孩溝通時仍選擇使用中文,缺乏使用的機會讓母語復甦一直無法發揮成效。

紐西蘭成功復甦毛利語的案例是值得台灣去學習與效法的對象,除了該思考如何提供孩童更多母語的使用環境,也應想辦法提升母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讓大眾了解母語對於一個族群的價值所在,才能真正達到復甦母語的目的。

記者 王韋翔
愛玩的天性,卻不失理性,相信所有的危機都會有好的結果,用我的樂觀度過每一天,尋找自己與別人的不一樣。
記者 王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