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期

紙上城市 踏出舒適圈

紙上城市,面對徬徨時,勇敢踏出舒適圈尋找解答。

紙上城市 踏出舒適圈

記者 沈慶柔 文  2017/03/19

由傑克.史艾爾(Jake Schreirer)執導的「紙上城市」(Paper Towns)改編自約翰葛林(John Green)同名小說,作者延續上一部同是小說改編為電影的溫馨小品「生命中的美好缺憾」,再次細膩描寫青少年面對生命的徬徨與不服輸。同樣是以青春少男少女的愛情為題,但相較上一部的強烈愛情元素,紙上城市更像一場尋找自我的旅程,多了點耐人尋味的氛圍。

納特‧沃爾夫(Nat Wolff)飾演的昆汀(Quentin)與卡拉迪樂芬妮(Cara Delevingne)飾演的鄰居瑪歌(Margo)從小就相識,兩人一個循規蹈矩,一個鬼靈精怪,截然不同的個性讓他們漸行漸遠,昆汀卻一直暗戀著瑪歌。在高中畢業前的某個晚上,瑪歌闖進昆汀房間要求他跟著一起報復劈腿男友,第二天卻人間蒸發。昆汀靠著瑪歌留下的蛛絲馬跡和一群好友踏上一場「尋找真愛」的公路旅行。


「紙上城市」電影宣傳照。(照片來源/戲海一瓢學海影評
 

美式校園劇 卻不落俗套

如同典型的美式校園劇,紙上城市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點出青少年純純的愛戀和友情,更著墨於一群年輕人在旅途中尋找自己的過程。遵循美式校園劇中常見的角色特質,身為學校風雲人物的女主角、身旁的漂亮閨蜜,以及低調的男主角與朋友們,角色設定看似了無新意,除了鮮明的個人特色外,導演賦予他們更豐富的個性。例如雷達(Radar)雖然在劇中是穩重的角色,卻總在與女友相處時顯露屬於高中大男孩的幼稚與青澀,看似傻笨的班(Ben)卻能在昆汀猶豫是否出發尋找瑪歌時對他曉以大義,說服昆汀踏上旅程。在面對各種狀況時激盪出不同的反應,造就更加鮮明的角色,讓情節發展更合理且真實。

劇組在選角方面格外用心,演員情感表現自然,讓觀眾更能沉浸在劇情之中。昆汀是個單純、乖巧且默默付出的男生,而納特本人就散發著這樣的氣質,雖然外表並不出眾,卻有著誠懇的眼神、單純卻執著的個性,簡單來說,納特完美呈現一個「暖男」的角色。飾演瑪歌的卡拉獨特的氣質也將鬼靈機怪以及堅毅的性格演繹得恰如其分。


女主角(左一)與眾演員。(照片來源Cinema Vine
 

紙上城市 虛無飄渺

紙上城市,是指地圖設計師為了防止抄襲,在地圖上不起眼的地方繪製虛構的城市。瑪歌將所生活的城市比喻為紙上城市,一切都是由別人所造出來、不真實的,甚至每個人也都是紙造的。在這個菁英與資本主義至上的社會,呈現出來的一切只不過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人都戴著面具生活,沒有人真正認識彼此,只會遠遠地看自己想看到的假象,越靠近,才會發現不為人知的一面,才有更深刻的了解。如同學校的人只會知道他們期待中的瑪歌,卻不會了解真正的瑪歌又是怎麼樣的人。瑪歌出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厭倦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的現況,變成別人心目中的樣子,卻在這當中迷失自己,她期盼脫離這樣的狀況,成為親自建構自己生命的人,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瑪歌俯瞰城市,將此比喻為紙上城市。(照片來源/JustJaredjr
 

跨出舒適圈 發現更多可能

瑪歌希望離開原本的生活圈,給自己一個機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在電影的前半段,瑪歌曾問昆汀的人生規劃是什麼?昆汀的回答則是:「念醫科,當醫生,三十歲結婚生子。」墨守成規的規劃很符合昆汀慣於安穩的個性,平淡卻缺少了冒險精神。瑪歌無法理解昆汀這種甘於安逸的人生,她說:「你的舒適圈就像手指那麼點大,你想要的,全部都在這之外。」放在現實的生活的脈絡,這句話似乎點出很多人的心境:被外人的眼光、社會的規範、自己的膽怯限制,不敢去冒險與嘗試。倘若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會發現視野變得更加廣闊,身邊也充滿未曾發現的機會與新衝擊。 

離開舒適圈需要一點衝動,就像昆汀決定出發尋找瑪歌,除了對瑪歌的愛,還有那股冒險犯難的精神。隨著年齡漸長,常會失去勇於冒險的衝勁,偶爾也該鼓起勇氣,為了某件事而勇往直前。俗話說:「人不輕狂枉少年。」正值可以恣意揮灑青春的時候,應該無所畏懼地探索並且挑戰自己,義無反顧地瘋狂一次在生命這條未知的旅途裡,無法預測結果的好壞,唯有跳脫原本的生活模式,才能找到更多目標與發現潛能。


瑪歌鼓勵昆汀跨出舒適圈。(照片來源/Crave
 

面對徬徨 尋找自我

與其說這是一部尋找愛情的電影,「紙上城市」更像是一個尋找自我的旅程。在面臨重大轉捩點時,青少年總會有很多擔憂和困惑,每一個決定都會大大影響到將來的人生,因此在抉擇時更容易猶豫不決。而昆汀和他的朋友們,面臨高中升大學的轉折點,因為不知道前方等待的會是什麼,對未來充滿期待卻徬徨無助。就在這時,瑪歌的消失驅使他們踏上一場未知的旅途。在旅途一次次的意外中互相扶持,更從中漸漸找到自己心之所向。

旅行的目的,一是逃、二是找,希望能夠逃離原本的生活,轉而尋找更多的可能性。在徬徨無助的時候,給自己一個衝動,踏上旅途尋找「讓生命過得更美好」的方法。雖然不一定能找到最終答案,卻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旅途中最深刻的往往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過程,如同昆汀一樣,在旅途中,他領悟到朋友的意義以及對於人生規劃有更多的反思。

旅程的尾聲,終究要回歸現實,帶著珍貴的經驗,繼續努力生活。紙上城市也許沒有很大的情緒起伏,但是在平淡中反而更能讓觀眾體會,所謂旅行是重新尋找自我的過程,每一次出走都會帶來一絲改變。

記者 沈慶柔
Kristy, 台北人 喜歡旅行,每一次出走都是一次更新 期望著有天能夠環遊世界
記者 沈慶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