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犯罪與媒體
解構犯罪與媒體
記者 林芃蕙 文 2017/03/19
在Web3.0時代人人都是訊息生產者,隨著社群媒體大數據的演算,抱持相同想法和信念的人越來越容易聚集,訊息反而越來越難擴散,因此媒體轉向以更光怪陸離的題材吸引目光,其中,又以犯罪題材最容易引起眾人關注。
為受害者發聲 媒體建構的真相
過去多起重大刑事案件,許多人在媒體與網路平台上以關切受害者之名,鍥而不捨探查受害者的心情、看法,甚至是過往活動和社交關係,紛亂的報導逼受害者一次又一次回想案發情況,對當事人及家屬無疑是二次傷害。
在2016年小燈泡事件中,小燈泡媽媽當即呼籲,媒體可以部份使用公開照片,但懇請記者尊重隱私,不要過分挖掘私人訊息。同年輔大性侵事件中,受害者巫同學完全曝光,雖然藉著網路與媒體的力量為自己澄清,但個人及身邊朋友的隱私被探查,不管與案情是否有關都可以被拿來討論,滿足大眾八卦的心態。
同時,媒體放大受害者的情緒,憤怒、不公、為受害者站出來等等字眼頻繁出現,網友受到渲染後成立粉絲團,平常不關心議題的人全都挺身而出,主動建置懶人包、上街遊行聲援。然而,因媒體展現的事實而產生的這些行為,是否應深思熟慮再行動,亦或真的因不公不義才走上街頭。
這些不停發生在身邊的真實,在程偉豪導演的短片「保全員之死」引起社會共鳴。透過高度擬真的新聞畫面深刻描寫台灣媒體亂象,那些片面、煽情、被挑選過的資訊,建構成被創造的真相,而短片中台灣人易受影響的形象,當人命案件爆發,群起憤慨、鼓動聲援然後走上街頭。
「保全員之死」預告片,相似度極高的新聞畫面引起大眾共鳴。(影片來源/YouTube)
眾說紛紜 公義何在
當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動,人們幾乎仰賴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來做出判斷和應對措施,進而達到社會共識。但媒體常用聳動的標題指責加害人,不僅違反無罪推定原則,同時也讓嫌疑人備受輿論壓力。
偵查中不當報導造成輿論公審的風潮,透過網路匿名機制與快速散播,而政府、專家、名嘴、各方人士在媒體平台上各說各話,自詡為社會正義之人發表道德言論,這即有可能造成獵女巫式的公審,使執法單位承受極大壓力,也許會產生誤判、重判等等狀況。
2014年鄭捷案件中,許多媒體名嘴第一時間宣稱掌握關鍵網誌,說明他的殺人動機,搶在法官判決定讞以前冠上罪名;而死刑定讞後18天執行槍決,法務部雖然及時彰顯「社會公義」,安撫社會恐慌的情緒,但有不少廢死團體認為槍決操之過急,根本是被民意綁架。
名嘴常在電視上發表見解,已敏感的字眼煽動觀眾情緒。(照片來源/中天快點TV)
媒體嗜血的報導讓社會陷入恐慌,因此政府名正言順行使公權力、具有正當性增加支出,人民希冀政府維持社會安定便默許這些政治操作;而輿論熱潮退燒後,媒體不再追蹤後續相關問題,人們淡忘曾經的憤怒與激情,而多次被提起的司法改革,在結構性不對等的狀況下,因此始終沒有下文。
網路成為犯罪者的舞台
越來越多自媒體出現,任何人都可能一夕爆紅,隨之而來的名氣與曝光度帶來成就感,促使渴望獲得關注的人透過網路宣傳找到肯定。
法蘭克‧貝迪拉(Franco Bifo Berardi)在「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書中提到,媒體成了犯罪者宣揚自己的方法。現實生活中他們受同儕霸凌、找不到歸屬感、無法符合社會期待,因此內心陰鬱寡歡,等待著某一天爆發。
國內外許多自殺、隨意殺人者在行動前多會在網誌上發文,除了抒發自身想法、暗示未來的行動外,潛意識裡追求名氣與旁人目光,希冀更多人關注。國外有些校園槍手事後會在網路發送影片、書寫網誌,主流媒體轉載報導造成他們「聲名遠播」,例如伊斯蘭國(ISIS),即是透過網路媒體宣傳組織犯下的案件,同時吸引青少年加入他們。
探查根本問題 資本主義與無緣社會
後現代主義認為,世上沒有絕對的真理,一切是非評斷靠著人類的尊嚴與道德。歸結以上現象,可以發現後現代社會中,資本主義鼓勵消費、重視感官刺激與個人享樂的風氣下,媒體挖掘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報導;而講求成果與效率的社會氛圍,讓媒體產出不一定會經過嚴謹查證的速食報導。
而一般人必須不停工作,精益求精以符合社會期待,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越來越薄弱,承受著龐大的社會與精神壓力,身處社會邊緣更容易自殺或殺人。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2010年「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兩千人的衝擊」系列報導,相較於過去,不到10%的人無依無靠,但現在有越來越高的比列陷入這樣的孤獨。筒井先生表示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沒有朋友、生活就過得越邋遢,也更難與人面對面相處,在現實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不能說真話,只有在網路平台上能暢所欲言。
NHK紀錄片指出家庭、企業、政府三層社會網許多漏失,造成許多人獨來獨往直到死亡。
(影片來源/Youku)
從社會壓抑氛圍造成的冷漠導致犯罪者在網路上自我宣傳,到媒體氾濫且聳動的報導造成受害者二次傷害,以及對嫌疑人獵巫型審判,這些現象會越來越嚴重;特別在現代網路發展下,犯罪與媒體存在的必然關係牽扯面向更多,如何翻轉結構性不正義的問題,有望社會大眾及從事相關媒體產業人員的重視,進而改變社會風氣,締造新的媒體關係。
![]() |
記者 林芃蕙
吃飯,睡覺,看電影。 人生太長,責任太多,不找點有趣的事怎麼可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