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期

南風。六堆 歌聲中的樂土

客家電視台系列電影「南風。六堆」,寫出六段不同的動人故事。其中「樂土」以你毋使愁一曲貫串全劇,講述實踐夢想不屈不撓的精神,也道出絕處逢生的希望。

南風。六堆 歌聲中的樂土

記者 鄧涵文 文  2017/03/19

為愛輕生的少女與大戰下犧牲的英魂,跨越了時空限制,在麟洛相遇。執著的靈魂縈繞在小鎮不願離去,生前最後的執念也遊蕩在人世間,等待繫鈴人親手解開。
 

量身打造 六堆獨特故事

客家電視台電影院「南風。六堆」,找來六位新銳導演,在南臺灣六堆地區譜出六個動人的故事。發掘當地新秀演員,以南四縣腔發音,展現最道地的風俗民情。

六堆源自清代,是當時為保家衛國所組成的鄉團。「堆」亦有聚落的意思,分成前堆—長治、麟洛;後堆—內埔;右堆—高樹、美濃;左堆—新埤、佳冬;中堆—竹田;先鋒堆—萬巒。系列電影「南風。六堆」就是描述著這個地區畫分上,獨一無二的故事。


南風。六堆系列電影(圖片來源/客家電視台​)

早期客家人渡海來台,在幅員遼闊的高屏平原上聚集成六堆聚落。六堆為客家文化歷史最悠久,傳統風俗保留最完整的地區,現已成為南台灣客家庄的總稱。然而六堆各鄉鎮內也有著許多差異,例如同樣的南四縣腔,其中又可細分為三個次方言:美濃話、內埔話、佳冬話。這也是電影堅持使用當地素人演員的原因,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文化與說話腔調,因此六部戲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

「樂土」是六堆系列第四集,講述兩個執著的靈魂,在麟洛所譜出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徐俊良至麟洛開墾,發現有許多大烏龜,認為有龜必有麟,因此將當地取名為「麟落莊」,取其麟趾呈祥之吉兆。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平靜的小鎮掀起一陣波瀾。1942年日軍在此建立戰俘營,俘虜了來自太平洋戰爭的戰俘,其中多為新加坡戰役移送來的英國人。許多戰俘因水土不服感染痢疾,最終在麟洛長眠。

戰爭結束後陸續有許多戰俘家屬前來此地,2004年台灣戰俘紀念協會於此地建立紀念碑,悼念在此度過生命最後一段歲月的士兵們。
 

受傷的靈魂 徘徊在物是人非的麟洛

女主角蜜蜜是在麟洛生長的客家人,從小夢想當歌手,然而外面的世界不如小鎮單純,愛情的重量壓垮她,也壓垮所有的夢想。走投無路的她,選擇蜷縮在闃黑的房間角落,沉沉睡去。

女主角被和暢的南風喚醒,再度睜開雙眼,不知為何已身在麟洛,景物依舊,人事卻早已面目全非,所幸身旁有個「人」陪伴。講起這些年的改變,同行的英國士兵藍儂仍歷歷在目。兩個素昧平生的靈魂,就這樣跨越語言的隔閡,談論起關於麟洛的種種回憶,開啟一段重生之旅。


英國士兵的靈魂流浪70年後,與少女在麟洛相遇。(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

藍儂是當年的戰俘,因為受到一位看守員的幫助所以幸運逃離戰俘營。英國士兵藍儂的特色鮮明,不同於劇中其他角色拼命想離開鄉下小鎮,反而被塑造成眷戀麟洛的英魂。在外流浪多年不願回家,只為了見恩人一面的藍儂,確實曾經存在真實世界中。1942年的戰俘營,由30位台籍監視員所看守,信仰基督教的林全信,給了其中一位戰俘聖經,並幫助他逃離。50年後,當年那位戰俘的兒子來到台灣,親自向林全信道謝。這個故事成了藍儂的角色藍圖,也為殘酷的戰俘歷史增添動人的溫度。

而蜜蜜的設定,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的縮寫。勇敢追夢卻始終追不上現實的速度,想抄捷徑,卻發現那是一條不歸路,一條通往懸崖峭壁的路。有些意志堅定的人,可以懸崖勒馬改向正途,雖然走了大半輩子的回頭路,但捲土重來未可知。然而也有許多如蜜蜜一般的人,選擇親手葬送前途,告別美好的人生。

而「樂土」旨在告訴那些放棄這個世界的人們,其實活著的每一刻都在享樂,身處的每一吋也都是鄉土。蜜蜜選擇結束生命,卻以靈魂的身分體會人生的美好,兜了一大圈,回到闃黑的房間角落,抬頭望才發現從窗縫溜進的一絲光芒,正呼喚著她。而流浪九千公里來到台灣的藍儂,則在最後發現自己早已對麟洛產生深深的眷戀。兩個受傷的靈魂,在麟洛找到重生的力量。

故事建立在戰俘營的真實事件上,並加以改編,融入死後歸根麟洛的少女,虛實相間,激盪出夢幻而美好的火花。沉重的歷史,與令人畏懼的死亡議題,從靈魂們的口中道出,只剩綿延不絕的眷戀與執著。
 

你毋使愁 成長過程中的眷戀

「總愛一步一步 總愛一步一步 艱苦介向前行
恩正會 恩正會 行向成功」


105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首獎得主葉鈺渟的你毋使愁​,是「樂土」的主題曲
(影片來源/
Youtube

電影開頭,蜜蜜因為唱不好「你毋使愁」,感到灰心喪志。然而死後的靈魂卻展開一段重生的旅程,讓她重新認識生命、認識這個世界。貫串全劇的主題曲「你毋使愁」,講述女主角重整步伐、實踐夢想的決心,即使過程艱苦難行,仍一步步向前邁進。電影尾聲,蜜蜜站在老家的禾埕(晒穀場)再次唱起這首歌,此時的她擺脫往日的負能量重拾自信,唱出不屈不撓的精神,也道出絕處逢生的希望。

整首歌奠基在沉穩的貝斯上,就像不斷轉動的引擎,穩定而有節奏地運轉著。副歌不斷重複的吉他旋律,與原本的低音節奏做不同的變化,將整首曲子帶上更高昂的境界,就像機輪一樣,受推動不斷向前邁進。間奏則延續原本的旋律,更上一層樓,唱出更高亢的心境,像機翼克服地心引力,將夢想帶向天際。動感的鼓聲,一記記地敲響,催促著趕緊出發,因為夢想之路刻不容緩。

不只是對於追尋理想的決心,「你毋使愁」的歌詞,也像男主角內心的呼喊。

「你說的人生 無嘛介夢想 
好好過日子 正係你介理想」

像是在和那些長眠麟洛的同袍們對話。經歷過大風大浪,現在的藍儂只想平平淡淡地過,對於人生已無太多夢想,好好地過日子才是理想的生活。除了軍中同袍,也像在對當年戰俘的家屬們訴說著,即使過得辛苦,但日子過了就好了。

電影中藍儂的好友艾倫,因感染痢疾不幸去世。想起他藍儂在紀念碑前紅了眼眶,除了思念,他只能默默地為弟兄們的家人祈禱。現實生活中,艾倫的未婚妻艾麗絲終生未嫁,煎熬了一輩子,終於在2006年來到台灣,了結心願。艾麗絲說:「如果英國與臺灣不是隔著海洋,我就會用走的,一直走到埋葬艾倫之地。」也許對那些失去至親的家屬來說,好好過日子,已是最奢侈的夢想。

「涯知 涯知 你會愁
涯知 涯知 毋使愁」

異鄉的遊子,要年邁的雙親不必擔心;隻身的戀人,盼在天上的另一伴不必憂慮。一句「毋使愁」是成長,也是眷戀,是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重新站起的力量。

記者 鄧涵文
早知道就交電視專題 (;´༎ຶД༎ຶ`)  
記者 鄧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