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期

十二夜後 第十三日的曙光

以流浪狗記錄片「十二夜」及「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探討流浪動物收容的議題。

十二夜後 第十三日的曙光

記者 陳昱彣 文  2017/03/19

鏽蝕的鐵籠整齊並列,一雙雙瑟縮在角落的畏懼眼神、發抖的身軀和髒亂不堪的地板映入眼前,這是紀錄片「十二夜」中的畫面,也可能是流浪狗收容所每天上映的場景。

「十二夜」在2013年上映,由Raye執導,以收容所內流浪狗的視角觀察在收容所中發生的事,沒有旁白和對話,只用畫面和簡短的文字讓觀眾自行體會影片本身想傳達的內容。


「十二夜」中,才剛出生就被送進收容所的流浪狗畏懼的眼神。(圖片來源/YouTube
 

十二夜 生命的倒數計時

在2015年動物保護法修法前,依規定只要收容所內的流浪動物經公告12日後尚無人認領或認養,收容所就得以將流浪動物進行人道處理,就是一般大眾所稱的「安樂死」。「十二夜」以此為主題,將整部紀錄片切割為十二個夜晚,一夜關注一個主題,希望能向更多人傳達「領養,不棄養」的觀念。

影片主要以流浪狗的視角出發,讓觀眾用同樣的角度去體會和感受。看著籠外的工作人員粗暴地把流浪狗以長棍拽進鐵籠裡;看著一齊被帶進收容所的母犬和幼犬被迫分離,只能隔著長長的走道呼喚彼此;也看著一同被關在籠中的流浪狗虛弱的蜷曲在一角。牠們無奈的眼神,彷彿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倒數計時。


紀錄片中領養小狗的女孩開心的抱著家中的新成員。(圖片來源/YouTube

但影片中也有令人喜悅的部分,例如第三夜,以擬人化的方式介紹每個籠子內「狗室友」之間可愛的互動,有的互相照顧,有的則是不打不相識;以及第十一夜描述在假日來到收容所領養流浪狗的家庭,小女孩抱著家裡的新成員開心的笑著;而在紀錄片的最後十分鐘,拍攝流浪狗被救援組織救出後的新生活,這些狗狗在被領養之後有了愛牠們的新主人和溫暖的新家。
 

反映現實 公立收容所的真相

在「十二夜」中可以看到,有些公立收容所的環境的確非常不理想,四、五隻狗擠在同一個鐵籠裡,排泄物散落在地上,生病或是病死的狗在工作人員處理之前就倒在其他同伴的身旁。如此惡劣的環境讓許多流浪狗還來不及等到新主人或是安樂死,就先感染疾病死亡。再加上工作人員或許因為勞累或疲乏,進而對流浪狗失去耐心,動作粗暴,讓許多民眾看完影片後十分不捨,也希望政府能夠加強收容所員工的專業訓練,並改善流浪動物收容環境。

但板橋收容所的動保員陳美秀認為影片對於工作人員的呈現可能過於偏頗,有汙名化的疑慮,部分收容所的工作人員在自由時報的報導中也表示:「根本是亂拍!」、「工作人員都很細心對待流浪動物。」對此「十二夜」的監製九把刀認為:「拍紀錄片的目的是希望能改善問題,而不是要攻擊收容所」,他也希望「現實中的收容所是真的做得比影片中好。」
 

零安樂上路 是否從此安樂

「十二夜」上映後立刻受到大眾關注,立法院也在2015年通過動物保護法修法案,刪除十二夜條款,並訂定2017年的日出條款,明定流浪動物即使在公告後十二日無人認養,也不必面臨安樂死。

動保法修法通過後,新北市首先宣布將提前在2015年3月開始推動零安樂以及「毛寶貝下一站幸福」計畫,透過訓練流浪動物的配套措施達到多元認養的目標,並且嚴格管理動物業者。而臺南市、臺中市動保處也都相繼在網站上發表各地的零安樂應對方式以及送養流浪動物的數據。


臺中市動保處在官方網站上發佈的零安樂政策報告。(圖片來源/臺中市動保處

流浪動物花園的志工Rose卻認為這樣的成效其實是因為「民間做的太好了。」政府實施零安樂,但流浪動物數量並未減少,於是當公立收容所爆滿時,只好由私人的收容所接收這些流浪狗,讓牠們免於安樂死,也讓政府能交出亮麗的成績單。愛狗人士王丰提到,乾妹徐園長經營的私人收容所受到公立收容所所長軟硬兼施的要求,逼迫她們將250隻即將被撲殺的流浪狗帶走,也讓人反思政策在沒有完善配套措施的現況下推動,是否能夠真正達成目標,抑或是如同「十二夜」導演Raye在天下雜誌舉辦的講座中說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接受『無期徒刑』的狗兒越來越多。」
 

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的願望


高媽媽獨自經營狗園,救援超過900隻流浪狗。(圖片來源/YouTube

2015年,一則臉書的狗場斷糧求救文章引發了一場行動,知名肥皂業者不捨獨自經營狗園的高媽媽一個人承擔九百隻流浪狗的生命,決定接棒「十二夜」,拍攝「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紀錄片,並於2016年上映。片中不僅訪問許多為流浪動物奔波的動保人士,也從演員譚艾珍、立法委員王育敏、蕭美琴等不同的角度切入流浪動物收容及零安樂等議題。藉由紀錄片的旁白以及受訪者的描述,讓觀眾看見臺灣流浪動物的問題,並引發後續的思考。

在「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中討論到另一種既可以保障動物生命權,又不會增加收容所負擔的方案,也就是引進國外的「TNR」制,將流浪動物「捕捉、結紮、放回原地」,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免去撲殺流浪動物的成本,更讓牠們可以自在的生活。但礙於現行動保法對於「流浪動物」一詞的定義模糊,若任意放回結紮過的流浪動物,可能會觸法,以致目前在臺灣實施TNR的可行度不高。
 

領養不棄養 給牠們一個溫暖的家


紀錄片「十二夜」海報。(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十二夜」和「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兩部紀錄片想傳達的信念其實很簡單,讓十二夜的悲劇不要再發生,第十三日過後所有流浪動物都能有好的歸屬,而不是在狹小的收容所內接受「無期徒刑」。

雖然「十二夜」的影響力讓收容所內的流浪動物逃過安樂死的宿命,但流浪動物的問題不是單靠修法就能解決,而是要從源頭的飼主教育做起。如同「第十三日 眾生平等」中王丰所講:「把動物當成自己家裡的一份子。」不要因為牠們衰老、外貌不再可愛討喜,就將他們棄置在街頭流浪,並且鼓勵民眾不要計較動物的外表或品種,推廣認養收容所內的流浪動物。而政府除了訂定零安樂條款外,也應思考並執行後續更多的配套措施,改變台灣流浪動物的命運。

記者 陳昱彣
Sylvia。 選擇障礙的天秤座、害怕孤單的台北人 不擅表達,期望能從文字中找到溫度
記者 陳昱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