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期

目擊者在上 誰殺了知更鳥

以類型電影的劇本、故事及呈現手法為切入點,評論電影「目擊者」。

目擊者在上 誰殺了知更鳥

記者 李瑞彥 文  2017/04/16

「……所以再會了,知更鳥。當喪鐘為那可憐的知更鳥響起,空中所有的鳥,都悲嘆哭泣……。」兒歌旋律包裹著一絲邪氣,鵝媽媽的異色童謠流傳後世,在輕巧的音節之間諷諭作惡的因果輪迴,在那褪盡血色的冰冷屍體前,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幫凶。院線熱門國片「目擊者」的英文片名「Who killed Cock Robin(誰殺了知更鳥)」正是取自這同名英國歌謠,言下之意,這部片中沒有一位角色只是單純的目擊者。


「目擊者」電影海報。(圖片來源/劇照師Fredrick Liu 臉書專頁
 

類型片再創高峰 懸疑劇本功不可沒

打著台灣全新品種類型片的響亮名號,「目擊者」在上映之初即以到位的懸疑驚悚和峰迴路轉的劇情迅速累積口碑,票房開出紅盤。國片市場已經許久未曾出現懸疑、推理類型的電影,然而使「目擊者」獲得成功的真正因素不僅僅是如此,若從電影的根基──劇本來著手分析,類型片所包含的要素與非典型結構,在本片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個懸疑推理劇本須具備的首要要素,是作為故事發展核心的事件,也就是片中的案件。而故事的主角在試圖解決案件時與環境、其他角色和自己的內心產生各種衝突,進而將故事整體帶往節節升高且無路可退的最後高潮。「目擊者」在核心事件的設計上頗具巧思,並非一般懸疑劇情常見的單一直觀犯罪事件,而是創造出一個錯綜複雜的謎團,讓主角身陷其中無處脫逃。這樣的設計在一開始便揉合了時空及角色連結,營造出謎團龐雜難解的表象,正如同電影宣傳標語所述,不看到最後的確無法知曉所有真相。


在縫隙中窺探真相,令人全神貫注地觀看。(圖片來源/劇照師Fredrick Liu 臉書專頁

然而,在開展故事的同時,越是複雜的設計就越考驗著編劇的能力。分場分幕結構、支線的匯聚與收束、角色情緒的連貫性等綜合因素,在「目擊者」中皆是對於編劇的一大考驗。「先撒一個漫天大謊,再來想辦法自圓其說」,這是個對於編劇作業的嘲弄,多少顯示出編寫好劇本的不容易;但「目擊者」這個圓可說是畫得可圈可點。整齣電影最令人讚賞的劇情編排,莫過於埋在電影結尾一口氣爆發的翻案結局,而為了讓這個「爆點」適得其所,比起解釋清楚,本片的編劇信任觀眾對於劇情的理解能力,優先選擇了延續劇情的順暢與大方向合理性。劇情餘韻留給觀眾的討論空間,也讓電影在各大討論版上曝光率大增,可謂劇本所產生的外部效益。
 

封閉的真相之下 超越真實的冷硬

「人性」在「目擊者」中是一大描寫重點,若暫且先撇除描寫寓意與深度,單純就呈現人性轉折的載體──演員來看,本片也是近年來演員戲劇表現數一數二精彩的國片。飾演主角小齊的莊凱勛,將一個人面臨困境、壓迫與恐懼的極端神情做出了精湛詮釋;與飾演反派的李淳間一場動作戲,寫實又殘暴地刻畫出雙方幾近癲狂的情緒衝擊。事實上,「目擊者」作為一部調性冷硬的懸疑驚悚電影,在處理角色情緒的部分抓住了一個平衡點,使得甘冒生命風險也要查出真相,違反人類生存本能的這種行為,在劇中有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類型片之所以被稱為「類型」,在於其敘事及人物的特定調性,冷硬派懸疑或推理電影中的角色行為模式多半已不屬於正常人範疇,而是仰賴劇中的角色刻畫賦予其動機,成為與世界觀符合的相對合理存在。從這一點來看,莊凱勛、李淳、柯佳嬿等演員將虛構劇本轉化為自身真實演出的能力,更加令人驚艷。


許瑋甯(左)在片中戲份較少,仍然展現出精湛演技。(圖片來源/劇照師Fredrick Liu 臉書專頁

「所有的事情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會回到你身上」,莊凱勛的這一句台詞不只為「目擊者」的世界下了完美註解,同時也解釋了這部片的劇情邏輯,基本上就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圓,藉由不同視角所捕捉到的片段相互疊加而拼湊出真相。但是在過程中,難免出現了一些為了銜接而用上的方便設定,對於劇情有關鍵作用的巧合安排也有點超出合理範疇。這時,緊湊且資訊量大的導演手法反而起了作用,讓人在觀影時不至於因思考其編排合理性而出戲。
 

衝突之下 融合元素的取捨

何謂「目擊者」?用置身事外的方式參與了案件,而那烙印在視網膜上的真相,也只留存於內心陰暗的角落。將戲劇娛樂效果最大化的本片,帶著觀眾層疊撥開了掩蓋住事實的謊言,即便某些角色的動機略顯薄弱,仍然透過成功的氣氛營造達到瑕不掩瑜的成果。這造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觀眾被分成了受氣氛感染而直呼過癮,和極力想要推敲出故事細節而陷入思考迴圈的兩個群體。一部電影用來吸引觀眾的手法有許多種,而「目擊者」除了故事本身之外,在美術及配樂、混音的表現也相當優秀。如果要從一般人最注重的劇情本體來看,「誰殺了知更鳥」一詞,幾乎就概括了本片所要傳達出的寓意。

這並非表示「目擊者」一片寓意單薄,呈現出的僅是一連串因果所導致的悲劇。在懸疑劇情脈絡下必然出現的險惡人心推動,與幾乎是宿命論般無可逃避的最後攤牌,儼然是兩股拉扯著本片走向的力量,也是「目擊者」之所以會令人感到驚奇卻又同時帶點困惑的緣由。在偵探角色探案、追尋線索乃至於遭遇反派的傳統套路中,混入主角定位模糊化與心理驚悚因素,使得懸疑推理常見的主題如:「凡作惡者必有報應」或是「正義埋沒於人性的玩弄之下」等等出現在片中的意涵,也跟著被帶往搖擺不定的境界。正如同事件結束之後,小齊懷抱著所有秘密繼續遊走在善惡二元論已然崩毀的世界。至於解讀,則是留給觀眾自行想像。


意味深長的微笑,暗藏更加撲朔迷離的人性糾葛(圖片來源/劇照師Fredrick Liu 臉書專頁
 

目擊台灣電影 類型的超脫與續存

「……啟示,關係人請注意,下回小鳥審判,受審者為麻雀。」綜觀台灣電影圈,「目擊者」彷彿超越了類型界線,在造成輿論等級的話題之後,猶如因果輪迴般將指針轉回了對於台灣類型電影能否有更進一步突破的期待。電影終會結束,然而目擊了整場電影戲裡戲外的人們,將以目擊者的身份持續審視下去。

記者 李瑞彥
媽我用廣播上頭題了。
記者 李瑞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