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回家 愛不再流浪
讓我回家 愛不再流浪
記者 劉以寧 文 2017/04/16
探討動物保護議題的紀錄片「讓我回家」,獲得美國好萊塢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等大獎,並在上映後激起全球對於動物保護議題的高度關注。片中不僅有美國動物保護機構第一線的人員實地訪談,敘述目前人類與動物的不平等現況,亦藉由擁有高人氣的好萊塢演員及導演現身說法,讓這部電影想要傳遞的議題能被更多人看見。
全片不僅談論常見的貓狗收容問題,也將鏡頭拉大到全球層級的動保議題:為生產棕櫚油而大量砍伐黑猩猩的棲地、飼養野生動物對於牠們的危害、動物馬戲團對於表演動物的虐待,以及鯊魚與海狗的捕撈對於海洋生態的危害等等。這些議題都起因於社會大眾為了追求自身的滿足與生活品質,而漠視其行為對於動物生態的傷害。「必須讓大家意識到,人類渺小的慾望和貪婪,會大大地影響有那麼多物種生活的整個地球。」紀錄片中,名演員麥可.方丹(Michael Vartan)堅定地說。
紀錄片「讓我回家」談論全球的動物保護議題。(圖片來源/官方網站)
開場引人入勝 聚焦動保議題
開頭前十分鐘,由一段段名人曾提出「愛與和平」的聲明來構築整個紀錄片的觀點,並穿插訪談者對於人類行為的質疑和責備,描寫動物保護的糟糕現況。之後則將動物保護的議題切割為不同主題,依循相同的模式加以深入探討。剪接的節奏相較於後面的主題段落較為緩慢,訪談段落只擷取一到兩句的精華句子,敘事邏輯跳躍卻編排得當,配樂也成功塑造嚴肅而哀傷的氣氛,為觀看者即將面對沉重且殘忍的議題做心理準備,整個開頭總述的段落十分引人入勝。
而其後在主題段落時節奏趨緩,並聚焦在議題的討論上,擷取的訪談段落十分精準,即使在不同的受訪者間切換,或是在畫面與受訪段轉換時也不會覺得語句差異過大,在敘述較為嚴重的狀況或是情緒比較激動時,更會切換緊握的雙手或是紅著眼眶的特寫鏡頭,來表達訪談者對於動物的憐憫,以及對於現況的不滿與關懷。全片的訪談段落中並沒有過於專業的用詞與敘述,而是說話者站在與觀眾對等的立場,談論一個被隱藏的殘酷真相。
紀錄片由動保現場的動物救援人員發聲,尋求大眾對於這個議題的關心(圖片來源/中華影視)
「讓我回家」一反相似類型紀錄片以動物觀點敘事的拍攝手法,將攝影機對準為野生動物保護站在第一線的動保工作人員,以及為牠們發聲的名人們。除了這些動物議題該被關注以外,辛苦付出的動保人士也該被看見,而他們親身說明在動保現場看見的悲劇,也更容易讓觀眾被說服,從而理解動保現場的辛酸與無奈。
因人類貪婪而犧牲 繁殖場的真相
想像一個在好萊塢電影裡常出現的情境:在一個節日的夜晚,小孩拆開很重、雙手也抱不動的巨大禮物盒後,開心地笑著擁抱裡頭可愛的幼犬。那是他每次經過轉角寵物店總眼巴巴地盯著看的小狗。這樣的畫面看起來美好而溫馨,但卻沒人想過那隻小狗的母親,或是牠還小的時候,是生活在如何糟糕的環境。
本片記錄了犬隻繁殖場的真實情況:種犬從小就一直被關在籠子裡,整個發情期都被強迫交配與生育,直到牠不能夠生育了,就被棄置,或是安樂死。牠的生命中,沒有人好好地照顧牠、擁抱牠,即使受傷或生病,繁殖場的業者也不會讓牠接受獸醫的治療。一直到生命的最終,也只能瑟縮在籠子的一角,等待死亡的解脫。而生下來的小狗則被一群群地被關在狹小的籠子裡,一週一次的水分補給與餵食,已經是天堂般的待遇。
在寵物店購買寵物,讓犬隻繁殖場的不人道作法繼續殘害更多小狗。(圖片來源/Angels)
飼主責任心不足 寵物受害
「一開始,你將狗當作情人節、聖誕節、各種節日的生日禮物。而最後,當這隻狗咬壞了一切之後,你就將牠棄置在停車場,或是在任何有動物救援的收容所,以為牠會得到良好的照顧。」卡蘿.戴維斯(Carol Davis)描述飼主至收容所棄置寵物的情況。但事實是,這些被丟棄的動物多半都無法從收容所大門離開,只能在裡面無止盡地等待被領養的渺小希望,或是死亡。
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許多人會以養寵物代替生育小孩陪伴自己,然而原先在寵物店花了大筆金錢買的寵物,過了幾年不再幼小可愛之後,就被視為不值錢的東西,丟棄在收容所。這個現象不僅殘酷,也令人心痛。「你不會因為小孩打翻牛奶,就棄他於不顧,將他丟在大街上。」克莉絲汀.連頓(Kristen Renton)表示,即使飼主並沒有善待犬貓,但牠們始終以相同的愛回應,最後卻被丟棄在收容所裡,十分令人鼻酸。
從走進收容所關心流浪動物開始,讓這些嚴重的動保議題能被更多人看見。(圖片來源/國家地理)
這樣的狀況該怎麼改善?除了政府的介入以外,紀錄片中所有的參與的演員與導演,也邀請想付諸行動,或是有意願飼養寵物的民眾一起走進收容所,從關心這個議題開始,進而願意付出一份心力。期待這些被拋棄的無辜動物能夠被世人看見,共同杜絕繁殖場中不人道的馴養方式,讓這些動物的悲慘故事不再繼續。
篇幅短小 敘事清晰明快
臺灣動物保護紀錄片電影「十二夜」成功激起臺灣對於流浪動物的關懷,而「讓我回家」則將視野放寬,不限於收容所裡的動物,將動物保護的議題推廣至野生動物與海洋生態等,不僅在片中表述:「愛與和平」應擴及至人與地球上所有生物彼此尊重,也利用佛教「眾生平等」、「因果業報」等概念,將動物保護延伸至整個地球生態的循環,一旦失衡,人類則會迎來同樣的毀滅。
但因為議題設定龐大,許多拍攝畫面難以取得,多以資料畫面或是訪談來建構議題,雖然訪談的段落真情流露且言之有理,但缺少真實影像的紀錄,仍稍嫌可惜。也因為探討的議題較多,片長有限,單獨的議題探討深度比起「十二夜」顯得稍淺且篇幅不足。但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特色,不將議題局限於日常可見的流浪貓狗,藉由一段段訪談敘述動物目前面臨的危機,一方面傳遞紀錄片的主旨,另一方面則以強烈的用詞和大量的反問,質疑人類有意無意之間傷害動物的行為,點出大眾沒有意識到的動保議題。
從自身做起 讓愛不再流浪
「在動物保護方面,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這是紀錄片的結語,也是每個動保人士的心聲。雖然片中的動保議題切入角度與美洲的關係較密切,但仍與臺灣,甚至是整個地球脫不了關係。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影響更多人加入動物保護的行列,就能夠造成巨大的改變。
「簡單生活,讓其他生物也活得簡單。」人類不應因為自身的貪婪就剝奪其他生物生存的權利,尊重每一個獨特的生命,讓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愛不再流浪。
![]() |
記者 劉以寧
來自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小鎮,仍然在隨溫度變換的三態中尋找自己的模樣。 就寫吧,在所有能夠擠出的文字被時間的浪沖散之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