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瑜 金融女孩的甜點夢
廖家瑜 金融女孩的甜點夢
記者 黃佳俐 報導 2017/04/23
廖家瑜Linda是位有著一頭烏黑長髮、開朗可愛的女生。骨子裡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和她甜美的外表形成對比,但這個特質套用在做甜點上,卻又顯得剛剛好。
非甜點專業出身,大學畢業後才開始接觸,並沉浸在甜點的魅力之中。深受甜點吸引的她,抱持著多看、多學的心態去了日本、法國、義大利、英國等地學習。學習甜點的路上並非一路順遂,然而她總能轉換心境、調適好心態繼續往前。在世界走了一圈後,今年初她決定長期待在台灣,用自己的專業為這塊土地做事。
可愛甜美的外表,骨子裡卻是倔強、不服輸的Linda。(照片來源/黃佳俐攝)
畢業後的迷惘 做甜點尋得方向
「以前都是任性地說不要什麼,卻說不出自己要什麼。」Linda說道,台灣的文化很少教我們去發掘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是如何變得和其他人一樣。大學選填志願時對未來還很迷茫,父母親認為應該就讀畢業後有穩定工作的科系,顧及分數和家人期待,Linda最後選讀金融保險。
大學期間打工做業務,發現追逐金錢並非她想要的生活,三年級時朋友突然過世,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她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不是隨波逐流。畢業後有段天天打電動的日子,那時還找不到方向,卻又不想繼續從事保險工作,直到上救國團課程時,可以選擇喜歡的課程、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她感覺這才是大學生活真正的開始。
一次烘焙課中,Linda被甜點的魅力深深吸引,一份美味的甜點從零到有,從各個看似不相關的食材經過融合變成甜點,她發現甜點可以靠自己創造。此外把甜點送給別人時,自己也同樣感覺得到大禮,是用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在最缺乏自信時彌足珍貴。找到一份有興趣的事情並努力完成,讓迷惘的她有了方向。
勇闖國外 突破價值觀差異
在台灣的連鎖咖啡廳工作一段時間,想出國多學習的她,偶然看到電視節目介紹東京製菓學校,決定勇敢出去闖一闖。三年後從日本回國,接著去了法國甜點學校,這幾年在國外的生活,讓她感受到各國價值觀的差異,不論人的個性、教育方式等,起初皆帶給她很大的文化衝擊。
日本人無時無刻為他人著想,說話客氣、委婉,和台灣人比較相似。然而法國人直接的說話方式和隨興的做事態度,相對不在乎他人感受,常讓她措手不及。台日法在教育觀念上也大不相同,台灣注重文憑,如果沒有大學畢業證書,想要找到滿意的工作較困難。相反地,國外強調技術和個人思想,很多人14歲便開始尋找打工,並訓練每個人表達意見的能力。
而這些不同的教育觀念也反映在甜點製作上,日本甜點學校著重職人教育和團隊合作,每個步驟皆很嚴謹,要求做出來的甜點必須一模一樣。在法國甜點的製作相對主觀,沒有制式評分標準,強調個人獨力完成作品的能力,然而想學什麼一定要自己開口問,否則其他人並不會主動傳授。
Linda有許多以貓為主題的作品,色澤和神韻非常逼真。(圖片來源/Linda Liao臉書)
甜點夢受阻 挫折中成長
Linda十年前踏入甜點這一行時,家人並不支持,他們對甜點、麵包師傅的印象較為負面,例如邊做甜點邊抽菸或在蛋糕裡加香精,父母親那一輩的想法,是不會念書的人才需要當學徒。然而不服輸又帶點倔強的個性,給她一個堅持甜點夢的理由。
享受比賽熱血沸騰的緊張感,她認為比賽是進步最快的方法,因為在準備期間會很努力練習。抱持國父革命心態,Linda給自己十次比賽機會,希望能在十次比賽中得獎,給自己肯定也證明實力。意外地,在參加的第三個比賽「2012蛋糕協會糖花藝術蛋糕大賽」即獲得冠軍,得獎後對自己更有自信,但最大的改變是家人開始支持她走這一行。父母總害怕孩子受傷,當看到慢慢做出成績後才比較放心,現在則是相當支持她。
雖然得到家人支持,學習卻不如想像中順遂。到法國甜點學校時遇上師資荒,老師上課示範都還會失敗,當花很多錢卻得不到正確答案,教學和評分也沒有標準時,她感覺學習是有限的,很不踏實。看到老師做出失敗的甜點時,她壓住負面情緒,換個角度思考,「從不要讓失敗產生到原來這樣會失敗」,開始觀察每一次失敗的原因,期望能多學點什麼。
結束甜點學校的課程,Linda在法國的最後一年去了義大利學冰淇淋、英國學糖花。回到法國想找短期工作時,卻因為遇上法國的暑假店家沒有營業,以及恐怖攻擊、移民潮等一直無法拿到長期簽證,不能合法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是這段時間的心情寫照。
成立甜點部落格 分享外國食譜
在法國最後幾個月,雖然因為遲遲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有些挫折,卻意外多了些自己的時間,於是Linda和兩位朋友成立「encore15kilos法日美食翻譯家」。
法日美食翻譯家是一個翻譯國外甜點配方、雜誌的部落格和粉絲專業,團隊由世界各地的甜點師和廚師組成,都是無酬奉獻。成立的緣由很簡單卻很特別,國外名師不吝於公開甜點配方,也常能在書報攤用便宜價格買到實用的食譜雜誌,然而在台灣研究配方時,Linda發現大家把這些當寶,一本書一堂課要價上千塊。
愛撿垃圾事做的個性,她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於是找了幾位有甜點和語言專業背景的朋友,開始翻譯法國、日本的甜點雜誌,讓對甜點有興趣的人有看國外配方的管道。當時台灣沒有人在做這件事,曾經掙扎過這些是自己花錢學到或買到的東西,但她認為這種心態能夠感染他人,只要自己先做,一定能吸引更多人願意為這個領域、這塊土地付出。
用甜點融化親子關係 打造公益甜點
今年兒童節,台灣各地三十幾間甜點店響應「甜點手作童話節」,每間店推出一款公益甜點,並將此款甜點所得全數捐出。這也是Linda用心策劃的活動,她認為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有時並沒有那麼好,甜點卻擁有連結父母和孩子的魅力。
甜點手作童話節是Linda和法日團隊舉辦的活動,希望能在兒童節帶給孩子歡樂。
(圖片來源/法日美食翻譯家臉書)
日本有店家每年兒童節關店一周,專心製作小朋友寄來的甜點圖,幫小朋友實現夢想;法國也有馬卡龍日,「一顆馬卡龍,一塊硬幣,一個希望」。結合這兩個靈感,Linda今年打造甜點手作童話節,從聯繫社福機構、店家到設計宣傳海報等,她和團隊一手包辦所有事。
活動消息公布後,許多店家紛紛表示也想參與,活動期間甚至很多人在店家還沒開門前就去排隊。這些熱烈響應遠遠大於預期,Linda說只要辛苦一點,即使用自己的錢都還是做得到。
不論甜點的學習還是甜點外的事,Linda總能做的很好,但這絕不僥倖。她努力、不服輸,最可貴的是願意付出愛心和對這個領域的熱忱,因此雖然甜點路起步較晚,卻是最耀眼的一顆星。
![]() |
記者 黃佳俐
心思細膩的傻女孩,會記住別人對我的好。喜歡旅行,夢想在國外的大飯店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