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期

我們相愛 卻互相傷害

一念無明細膩描繪家人之間的羈絆和責任,同時呈現社會環境壓迫、偏見橫行的世態。

我們相愛 卻互相傷害

記者 林芃蕙 文  2017/04/30

家庭是最初和最終的依靠,然而血濃於水的羈絆,潛藏著的犯罪因子,可以讓人獲得溫暖和慰藉,卻也容易互相傷害且不自知。
 

冠上孝道的高帽 難以言喻的壓力

新銳導演黃進的作品「一念無明」中,黃世東(阿東,余文樂飾)背負著家庭的責任,獨力照顧生重病的母親(金燕玲飾)。然而母親終日陰鬱,將所有負面情緒發洩在阿東身上,又對他百般挑剔,最終阿東忍不住情緒爆發,對母親惡言相向,導致悲劇發生,他自己也因受夢魘侵擾被送進精神病院。

或許一切只是意外,抑或是一瞬間心生歹念,在如這類型的家庭犯罪中,誰對誰錯該如何評斷。家人間有著奇妙的羈絆關係,當有人任意逃避責任,另一人通常選擇默默承受,因此不負責任的人恣意逍遙,而願意付出的人,在一天天的柴米油鹽中累積壓力和不滿。愛是一把雙面刃,本該是最親近的彼此,卻變成熟悉的陌生人,甚至互相怨恨。導演用日常的對白,忠實記錄生活的面貌,因為真實,才如此沉重。


阿東扛起為人子女的責任,辭職照顧久病在床的母親。(圖片來源/女人迷
 

父權遺毒仍在 蹩腳善意的愛

社會普遍對性別存在差異化的期待,男人需要應酬養家扛著許多責任,但不被允許示弱,情感需求常被忽略。如同許多亞洲傳統的父親,黃世海(大海,曾志偉飾)不擅於表達情緒,不懂如何處理夫妻和父子關係,一再逃避問題,全心投入工作,撐起家計卻只留下模糊的背影。曾志偉擁有的精湛演技,透過眼神和動作細節,細膩呈現父子間平凡的互動。包含父親對兒子小心翼翼的關愛、想與兒子攀談卻不好意思開口的靦腆、承受旁人異樣眼光的侷促不安,處處引人共鳴。


大海渴望貼近兒子,卻找不到相處方式,引起觀眾共鳴。(圖片來源Cosmopolitan

片中樓梯間的一段父子對話,大海哭著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懂,我不懂當老公,也不懂當父親。」不僅將電影情緒推向高潮,也讓觀眾感觸良多。回顧2017年2月發生於北投的父親殺子命案,震驚社會大眾,這個家庭沒有任何家庭暴力、性侵害的通報紀錄,因此官方社會安全網無法提早預警。而發生原因警方推論是父親承受太多社會壓力,卻找不到宣洩情緒的管道,最終釀成家庭悲劇,令人不勝唏噓。
 

城市集體生病

黃進在關鍵評論網的專訪中說,躁鬱症是香港的特性,生活近乎興奮的節奏,每個人內心卻很空虛。香港地狹人稠,大多數人買不起自己的房子,只能住在用隔板分出來的劏房,狹窄的空間營造出壓迫、擁擠的氛圍。板間隔音差,常會聽見鄰居的閒言閒語,住戶共用廚房與衛浴設備,人與人之間難免產生摩擦,這些微妙的情緒牽引,成為「一念無明」中重要的香港特色。

房間狹小間接造成人們在情緒和思想上的空間限制,人的心胸和眼界變得狹隘,該如何尊重差異、包容患有精神病的人?喪失基本的文化生活,每個人被要求成為同一個樣子,不斷追逐,努力往上層流動,好像唯有如此才能擺脫壓迫。片中鄰居余師奶(稅潔飾)為了讓兒子(余果,陳學文飾)專心讀書,聽信偏方在他頭頂插細針,匪夷所思的做法,反映社會中為了競爭而扭曲的價值觀。


狹小的空間讓人彆手彆腳,連帶情緒也被壓抑著,找不到出口宣洩。(圖片來源/雀雀看電影
 

陪伴需要救贖的靈魂

阿東背負弒母的精神病人罪名,全世界都認為他有病,遭鄰居非議、親友疏遠,連大海也在枕頭下藏槌子,防著自己的兒子。當阿東大聲質疑:「我有不正常嗎?有沒有發瘋?」父親卻激動回答:「我怎麼知道!」赤裸裸呈現社會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是多麼諷刺與荒謬。

阿東是躁鬱症患者,平常與一般人無異,只是情緒起伏較大,對陌生環境容易敏感。他其實很善良,因為母親的死亡而輾轉難眠,因為女友的怨恨而愧疚,即使與全世界為敵,他仍保有溫暖,帶著余果種花,體驗書本和課外的風景。社會總是替精神病貼上刻板標籤,人們因無知而恐慌、因害怕而疏遠病患,然而他們最需要的是同理與傾聽,如同導演在片尾提到,「精神病是一種長期抗爭,需要一點一滴的陪伴與用心。」

「一念無明」一針見血的指出香港乃至現代社會的各種問題,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片中少許愉快場景發生在阿東與余果之間,小孩沒有大人的偏見,不管母親反對,與阿東成為朋友。隔著薄薄的木板,念小王子的故事給阿東聽,他們一起在天台種花,像尋常朋友般聊天,被理解的平等對待,讓阿東感受到久違的溫暖。

隨著電影情緒堆疊,阿東的壓抑和瘋狂與日俱增,無時無刻被過去的陰影籠罩,陷入無法脫離的泥淖。這時余果像灰暗世界裡的暖陽,不矯情、不憐憫,有著小孩子獨有的勇氣。當他們看著枯死的花草,余果充滿童真的說:「這裡不適合生存,那我們就想辦法把這裡變成可以生長的樣子。」


余果與阿東像尋常朋友般相處,是彼此抑鬱生活裡的依靠。(圖片來源/雀雀看電影
 

面對黑暗 不再當混蛋

大海逃避了大半輩子,直到妻子死亡、兒子住進精神病院,家庭破碎成無法辨識的樣子,「其實做個混蛋很容易,但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外包。」他如此自嘲。意識到自己該負起的角色責任,無法靠金錢與外人協助,內疚自己的懦弱讓妻子含恨而終,大海開始回頭關心家人。在阿東出院後,一心一意陪伴他,彌補過去未盡到為人父的責任。導演溫柔卻犀利地呈現過去被忽略的家庭狀況,毫無保留地給予觀眾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

「一念無明」是佛教用語,指層層堆疊的執念,不知從何而來也無以名狀,因此得不到一絲清明,但是換個角度,一念之差卻可能通往覺悟。導演藉由寓意深遠的片名,提醒人們正視黑暗面,唯有揭開表面的結痂,才能根治傷口,讓社會悲劇止於家庭。保持善意、審慎愛人,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的一份子。

記者 林芃蕙
吃飯,睡覺,看電影。   人生太長,責任太多,不找點有趣的事怎麼可以
記者 林芃蕙